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后真相视角下政府公信力问题与提升路径之行政管理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6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121321415019554
  • 日期:2019-12-03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一章 后真相视角下政府公信力的基本理论

1.1 公信力与政府公信力
1.1.1 公信力
公信力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公信力的概念在英文中有不同翻译,包括accountability, credibility以及public trust。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公信力的概念界定也各有不同。
从公信力的研究对象来看,主要包括政府、传媒、司法等领域。公信力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传媒学的研究,在中国,公信力的最早使用也可以追溯至传播学领域,用来研究公众与传播组织间的信任关系,即媒体公信力。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公信力是指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①;在政府领域,公信力的研究更加深入,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是:“政府公信力实质上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它反映了公众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②;此后,随着学科间的相互滲透,公信力一词也就入了司法领域,出现了“司法公信力”。它是指“司法赢得社会公众信任和信赖的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取决于司法在拘束力、判断力、自制力和排除力方面是否能够经得起公众的信任和信赖”③。
综上所述,虽然公信力在不同领域所具体适用的对象不同,但其中均体现出普遍性的内涵,即:第一,主体,也就是“公”,“公共”,表达的是公共权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属于社会的,公有的,公用的,体现出的是共同性和共享性。在现实中的载体是公众、公民、公共组织或群体。第二,要件,“信”,即信任。公信力包含于信任的范畴。弗朗西斯·福山在《信任》一书将其定义为“在正式的、诚实和合作行为的共同体内,基于共享规范的期望”④。其中,他认为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在宗教、传统、习俗、文化中产生,犹如群体和组织的“润滑剂”,能够提高社会效率和推动经济繁荣,而对它的损害对一个组织和机构的影响是重大且灾难性的。由于公信力是中国特有的词汇,因此了解学者们中国的信任度的看法,对理解公信力有很大帮助。从中国的信任的程度、来源和分类出发,弗朗西斯·福山将中国归于低信任度的社会,提出中国信任是建立在血缘,血亲之上的,个体以自己的家庭为核心,有强烈的“家族主义”,并没有产生超越了血亲关系,延伸到家族血缘关系之外的信任。
...........................

1.2 后真相
1.2.1 后真相的概念
在学术体系中,将“后”作为前缀置于名词之前的做法早有迹可循,如后现代、后殖民、后工业等。“后”在此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指时间顺序,表示“之后”的意思,语义客观中立且无价值判断在内,如后工业、后冷战;二是指具有转折意义的变化,带有批判的意味,如后现代、后殖民①。诞生于社交媒体盛行背景下的后真相更接近于第二种意义,意在对于社会生活中各类真相的质疑和批判,甚至是对真相提供者和提供机制的否定。在现代社会,人们所说的真相几乎都是通过媒体获知的。真相是否能被发现或被认真对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提供真相的体制、机构、人员是否被信任,而后真相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偏差,是多元化的异化与社会共识的撕裂。
后真相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提及是自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后,有人认为,这个词将成为“定义我们这个时代的词汇之一”。后真相一词最初出现在美籍塞尔维亚剧作家史蒂夫·特西奇1992年发表在美国《国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题为《政府的谎言》。在文中,他通过反思伊朗门事件和波斯湾战争来追溯美国政府撒谎的政治丑闻。他在文章中写道“我们,作为自由的人民,却已经自主地决定我们想要生活在一个后真相的世界里”②。进入21世纪,后真相在西方世界常用来形容政治,即post-truth politics,意指在政治活动中真相即便不是伪造的或有争议的,也是居于次要的位置,它依赖于感觉真实,目的在于强化偏见。《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评为2016年年度词汇,并将其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③。英国《旁观者》杂志前主编,《卫报》专栏作家马修·德安科纳阐述了自己对后真相的理解,他认为,后真相时代的特征在于:人民不评价某种言论、主张是否真实,只评估它某何种程度上是否符合自身感受。后真相产生于美国,但在全球化的当下,已快速传播至其他国家。
.......................

第二章 后真相给政府公信力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2.1 后真相给政府公信力带来新的挑战
2.1.1 滋生负面政治情绪,侵蚀政治权威
从启蒙时代开始,学者们基本赞同民主政府的政治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而合法性来源于公众的认可原则之上的统治正当性。从这一角度出发,后真相“感觉是真的”对客观事实的漠视与其相伴随的网络宣泄会滋生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失望情绪,加上社交媒体的集聚和感染力量,形成普遍社会负面情绪。负面政治情绪的不断滋长会动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威胁政府合法性的基础并不断侵蚀政治权威。哈贝马斯认为理想的公共领域应是理性的政治参与与政治批判,但后真相助长了负面的政治情绪,公众陷入情绪激昂的状态,用充满情绪化的观点对政府行为进行批判,盲目发泄多于理性思考。尽管有些公众行为没有触及法律的底线,但无疑会导致被这些批判所吸引的其他公众对政府产生质疑,这样一来,质疑主体的不断扩大最终导致政府可获取的信任资源降低,政治权威受损。另外还有部分公众的负面政治情绪表达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范围,目的就是要故意诱导公众否定和攻击现有的合法政府来降低和破坏政府公信力。在“北京低端人口”风波中,公众就表现出鲜明的负面政治情绪。2017年11月相关部门基于北京大兴区发生的重大火灾事件展开城市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但伴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社交媒体中开始流传北京是借此驱逐城市低端人口的言论。尽管相关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在于治理群租房乱象,避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再次发生,但这一言论通过抓住公众的痛点与同理心,使公众对政府的不满、质疑、对立情绪被极大放大,负面政治情绪不断扩散最终掩盖了排查工作的初衷与真相。
........................

2.2 后真相给政府公信力带来新的机遇
2.2.1 加强公众对政府监督,提升政府透明度
政府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人民是国家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后真相可以切实对政府权力及行为进行监督。在政治领域,后真相的相对客观性、情绪倾向性和迅速消散性加大了政府舆论危机发生的可能,也使公众对公共管理领域的关注度提升。当公共事件发生后,社交媒体即作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重要桥梁,又作为后真相的产生发展的必要平台,其舆论场上汇集的情绪可以直接向有关部门施压,使政府审视自身行为,高效采取行动回应公众,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促使一个透明政府的形成。近年来,贪腐官员不断曝光落马,不作为和乱作为出现在公众的视野,这严重削弱了政府公信力。在面对相似语境的公共事件时,公众最先的反映方式就是谴责式的情感表达,这时就需要政府及时公开行动,例如澄清事实、发表公示来回应公众的情感诉求,阻止信任异化。另一方面,强烈谴责以及串联集体力量也可以迫使政府回应诉求,有所作为,令政府在舆论监督的威慑下改善自身行为,提高工作态度和回应度。例如在北京市大兴区火灾事件后,北京低端人口论在网络走红,对此北京市安委会迅速发出稿件进行澄清,北京市委书记亲察走访,最终使事件平息。由此看来,后真相可以激发广大社会群体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使政府立即作出行动改善现状,提升政府的透明度。
2.2.2 满足公众参与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
后真相以社交媒体为依托,公众的意见可以不用面对面而传达至他人。后真相的情绪倾向性使煽动性的词语和短句能够极大的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激发公民参与政治议程与表达意愿的欲望,从而推动公众关注参与政治活动,并在外部环境的不断影响下自发的进入到政治讨论中,“主人翁”意识被激活。随着情感的加持与关注度的提高,政府采取一系列行动回应民意,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满足,对政府的认可度也随之提升。例如“于欢案”,由南方周末一篇感染力极强的“刺死辱母者”文章引起社会极大的震动与反响,大量的社会公众由此加入到事件热议中,集体的愤怒情绪有力的推动了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事件尽快进入政府议程,并实现了司法审判的公平发展。在“于欢案”终审结果公布,事件全貌被警方还原以后,之前的负面情绪大部分逆转为正面情绪,公众对政府的评价也由原先的质疑不作为转变为肯定性的公平公正。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中的不同意见得到整合,政府通过与公众及时进行沟通对话,满足了公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p#分页标题#e#
增强了公众的“主人翁”意识。
............................
第三章 后真相视角下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9
3.1 后真相视角下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29
3.1.1 网络舆情危机频发侵害政府公信力............................. 29
3.1.2 虚假信息广泛传播损害政府声誉.............................. 30
第四章 后真相视角下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路径思考...............................37
4.1 后真相视角下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原则................................. 37
4.1.1 贯彻公平共享的发展道路.................................... 37
4.1.2 秉持开放包容的政治心态......................................... 37

第四章 后真相视角下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路径思考

4.1 后真相视角下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原则
4.1.1 贯彻公平共享的发展道路
新时代继续贯彻公平、共享的发展道路是基于后真相视角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原则。而公平共享的发展道路意味着必须防止利益固化,为全社会的利益共享提供更多的机会与空间,使越来越多的个体公平的享受到国家快速发展的经济红利。汪行福就指出,后真相的本质就是后共识,没有共识就没有真相,只有当社会满足公众的公平感,产生出一致的社会共识,后真相才能得以客服。后真相的背后反映出新时代公众面对社会风险产生的焦虑不安心态和渴望改变现状的诉求。因此,消解后真相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的要义在于牢牢把握公众的根本诉求,用科学的顶层制度设计保障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平与共享,不断缩短贫富差距、实现公正的利益分配,从而满足公众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最终缓解对现行机制体制的不满怀疑,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4.1.2 秉持开放包容的政治心态
后真相的产生证实情感与价值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力量,但公众情绪是一种客观存在,对民意只谈理性而否定情绪是不可取的,要求公众理性而不感性的面对政府也是不现实的。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政府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政治心态对待,允许舆论场的情感流动,同时将其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合理利用,达到团结公众,凝聚力量的效果,而非一味抗拒,全盘否定和要求群体纯粹理性。面对后真相的出现,
政府不应抱定应付敷衍或冷漠强硬的态度解决问题,而应以多元化的角度看待后真相透析出的社会心理,以开放包容的政治心态接纳舆论的多样化,用具有温暖亲和的话语来贴近公众,用协商沟通的方式达成两者间的统一共识。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