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大学生职业预期与实际就业匹配行政管理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59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20523481718600
  • 日期:2019-01-27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最广义的定义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同时也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狭义的定义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行政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型转为大众型,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上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在世界经济的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速也逐渐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大,使得就业岗位的总供给量减少,难以满足规模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2017 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预计将达 795 万人,同比 2016 年增长了 4.6%,“更难就业季”、“最难就业季”等标语已经深入大学毕业生的日常生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就业机制由“统包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使得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都能根据自身的意向、需求进行自由选择。然而,在就业市场上仍存在“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聘难”的两种矛盾现象,这就导致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而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的职业预期与实际就业的不匹配造成的。一方面,择业时大学生难以找到与自身期待一致的职业,因而选择不就业;而另一方面,虽然工作与预期不符,“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使得大学生接受就业,但就业质量不高,致使“闪辞”成为常态。据麦可思研究院的就业报告显示,38%的 2015 届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这种就业的不稳定性同样也困扰着各用人单位,极大地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上,我们往往关注就业率这一客观指标,认为就业率高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然而,由于近年来劳动力市场上供需不匹配问题的凸显以及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关注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就业质量的研究上来。而衡量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很直接的指标在于,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准备时的职业预期是否与实际就业情况相匹配,这取决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否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大学生的职业预期是其职业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往往是大学生从自身专业、能力、兴趣、需求等出发,结合职业状况进行的择业综合判断。如果大学生的职业预期与其实际就业相匹配,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优势,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为用人单位提供最大效益。反之,则会造成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和高校教学资源的浪费,促使“高离职率、低满意度”现象的出现,最终影响用人单位的业绩。现有的研究表明,职业预期过高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就职业预期影响因素的探索,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建议和对策。然而,国内对大学生职业预期与就业岗位匹配的情况却缺乏准确把握,究竟哪些原因导致职业预期难以与实际就业匹配尚不明晰,因而难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难于为提高大学生择业提供科学的指导。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职业预期的研究源于美国,是随着职业指导工作和职业心理学的发展而兴起并不断深入的。1908 年,美国学者弗兰克·帕森斯在研究青年人毕业后的失业问题时,发现青年人的失业并不是由于他们缺乏职业能力,也不是因为社会就业机会的缺失,而是因为他们并没有遇到与自身期望相符的工作。于是在他的倡导下,设立波士顿地方职业局,专门从事职业指导工作和有关的职业理论研究。自 19 世纪 20 年代起,国外开始了以职业预期为中心的职业选择问题的研究。职业预期,又可以理解为职业期望、职业意向,是人们对某种职业的渴求或向往,它既是个人内在职业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又是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内在动力源[1]。职业预期中包含多种职业价值取向,居于指导地位的职业价值取向会对职业预期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国外对于职业预期与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并无过多区分,并对职业价值观的构成进行了大量研究。早期研究者 Super(1962)从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三个维度来考量职业价值观,并提出了变动性、利他主义、智力激发、经济报酬、独立性、美感、声誉、同事关系、生活方式、安全性、监督的关系、成就、管理、工作环境、创造性等 15 个因素[2]。Alderfer(1972)在Super 的研究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职业价值观内部结构的三维度理论,提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构成职业价值观的三个维度[3]。Surkis 等人(1992)发展了 Alderfer 的三维度说,认为职业价值观应包括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四个维度[4]。Lacrebeau(1982)则抽取了名望、利他、满意、个人发展等 4 个因素[5]。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对职业预期的构成因素有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为国内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第 2 章 大学生职业预期与实际就业匹配研究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职业预期
职业预期是每个人步入职场前都会有过的经历,而人们往往会以自己的职业预期作为择业的目标,因而对职业预期的研究也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部分。自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内学界热议的课题之后,国内对职业预期的研究也越发丰富,在对职业预期内涵的阐释上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是趋向于把职业预期等同于职业价值观,认为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态度,是在职业选择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36]。另一种观点则把职业预期理解为职业期望、职业意向,是人们对某种职业的渴求或向往,它既是个人内在职业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又是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内在动力源[1]。还有学者认为职业期望是求职者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将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就业市场的供需变化情况相结合,对自己的预期工作的各项内容设定最低期望目标,包括薪酬福利、职业地位、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前景等,反映的是求职者对物质、精神的追求在就业上得到的满足[37]。本文认为大学生的职业预期是其职业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它往往是大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从自身专业、能力、兴趣、需求等自身状况出发,结合职业的具体要求、内容进行综合判断之后,为自己设定的职业期望目标,包括对具体岗位、工作地点、行业、薪酬等的期望。
..........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职业选择理论
职业选择就是指求职者从自己的职业期望、职业意向出发,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特点、优势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从社会现有的职业中选择一种与自身职业期望相符的职业的过程。职业选择理论探讨的是求职者进行职业选择的理论依据和规律。职业选择理论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以下几个理论:1909 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在《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特质——因素”理论,它是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的最经典理论之一。“特质——因素”理论是偏向于个人取向的职业选择理论,该理论是从人的个别差异和职业差异这个前提出发,既考虑个人所具有的独特人格特性(即特质)和能力模式,又考虑了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和职业的基本状况,而每一种人格特性和能力模式又相适应不同的职业类型。该理论明确阐释了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和条件:第一,求职者应明晰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优势、局限和其他特质等;第二,求职者应清楚地把握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能力、技能,在不同职业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以及补偿、机会和发展;第三,同时平衡掌握以上两个条件,把自身的“特质”和职业的“因素”二者结合起来。该理论的内涵就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特性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进行匹配,最后选择一种职业要求与个人特质相匹配的职业。这为职业预期与实际就业匹配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职业预期与实际就业匹配就是要求职者在了解自身兴趣、能力、优势、职业意向等的基础上,同时明晰职业内容、要求等之后做出的综合判断,进而求职过程中得到与预期匹配的职业。
.........
 
第 3 章 大学生职业预期与实际就业匹配的实证研究.........17
3.1 大学生职业预期与实际就业匹配的数据收集........17
3.2 大学生职业预期与实际就业匹配的数据分析........21
3.2.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21
3.2.2 大学生职业预期与实际就业匹配的描述分析.......22#p#分页标题#e#
3.3.3 大学生职业预期与实际就业匹配的回归分析.......26
第 4 章 大学生职业预期与实际就业匹配的研究结果及分析......33
4.1 大学生职业预期与实际就业匹配的研究结果........33
4.2 大学生职业预期与实际就业匹配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36
第 5 章 国外解决大学生就业匹配偏差问题的经验启示.... 39
5.1 日本政府主导型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39
5.1.1 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39
5.1.2 重视大学生“实习计划”的开展........40
5.1.3 以就业政策的法制化规范就业市场....40
5.1.4 全方位落实就业信息公开制度.............41
5.2 美国系统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政策......42
 
第 5 章 国外解决大学生就业匹配偏差问题的经验启示
 
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西方发达国家主要采取市场就业模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期用市场调节的手段达到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但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此外市场失灵的出现使得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减少,就业岗位质量不佳等,种种原因使得西方大学生的就业匹配问题、就业质量问题越发突出。于是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开始干预大学生就业服务政策的制定、实施,高校不断调整完善自身的就业指导机制,并联合社会各界共同致力于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5.1 日本政府主导型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日本政府认为只有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是治本之策。日本建立起在政府支持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共同致力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主要机构包括:高校、社会就业机构以及企业[51]。政府设置专门的大学生就业主管部门——“学生职业中心”,根据大学生就业状况制定一系列大学生就业促进和保障政策;高校承担并且实施就业指导和咨询等较微观的贴近学生具体实际的工作;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给予大学生实习就业的岗位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高校和用人单位策划的各门课程和活动。在政府工作上,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律,为改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有效途径和方法。2000 年文部科学省提出了“大学生生活的充实方针和政策”的报告,提出了改善学校生活的各种方针、政策,并对各大学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提出改进要求,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观和勤劳观,并要求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一对一就业指导,建立和完善校内的就业指导体制[52]。2009 年,日本政府拨款 1 亿日元用于在大学设立“职业顾问”,促进高校职业辅导和职业课程的开设。2009 年,文部省制定了支持大学生就业的“紧急雇佣对策”,强调了就业辅导的改善,促进高校职业指导的制度化。在高校方面,日本各类高校在文部省、厚生省的政策规划下同时设有校内就业指导机构,根据本校教学和学生特征为自己的毕业生提供具有更强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校内就业指导。由于日本就业指导逐步发展为以学生需要为导向,促进学生自组织和自我援助的服务行为,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直接进行的校内就业指导开始成为日本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核心和主要承担者,亦是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最主要途径。
.......
 
结论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更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而研究大学生职业预期与实际就业匹配问题,进一步指导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的就业匹配与就业满意度成正比,它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未来发展。本次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通过建立就业岗位、就业地点、工资薪酬三个回归模型来来探究大学生职业预期与实际就业匹配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且据此分析促使大学生就业匹配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而为大学生求职提供相关的建议和对策,期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匹配程度和就业质量。本文的结论如下:
第一,大学生职业预期与实际就业的匹配状况不乐观,且薪酬匹配实现程度最低。由研究数据可以看出,仅有三成左右大学生在就业岗位、就业地点上尚未实现匹配,而工资薪酬的匹配比例仅为 20.3%。进而,对薪酬匹配进行分析得知:大学生的整体的实际薪酬远远低于预期薪酬;大部分已实现就业岗位、就业地点匹配的学生仍存在薪酬不匹配的情况;工资薪酬不匹配的大学生在地域上多分布在中小城市,而在专业分布上多偏向于文、史、哲类专业。这是由于大学生对就业认知把握不准,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存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盲目、理想估计,欠缺对自身人力资本存量和外部就业环境的综合考量,且存在不合理的择业观念。因而,大学生要在就业准备时,要注重结合个人的兴趣、优势、能力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状况确立合理的职业预期,高校也应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成熟的职业价值观。
第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匹配。研究结果得出,大学生成绩排名、多次实习经历和家庭社会关系对就业岗位、就业地点和工资薪酬都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因而,大学生在就业准备阶段要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加强课堂知识学习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以在充分了解外部就业环境和具体岗位要求的同时将自身的学习能力转化为就业能力,提高自身的就业优势。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和职业选择往往不只是个人决定的结果,更会受到是社会资本的制约和影响,大学生应该合理利用家庭的社会资本,以提高自身的就业匹配度。同时,国家要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实施大学生实习培养计划,加强立法和监管以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并且建立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系统使就业信息最大程度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从而保证就业环境的公平性以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