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是根据国家法律推行政务的组织活动。在执行中又能动地参与和影响国家立法和政治决策,制定政策是行政管理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行政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对于公共项目绩效治理的研究源起于三个方面:一是公共项目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提供产品、服务和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它成为政府战略计划的一部分;二是现实中普遍存在许多形象工程、烂尾工程、腐败工程等失败项目,投资失误率居高不下,投资超标现象屡见不鲜,不仅使得大量的公共资金流失,而且还产生了许多负面的社会影响。三是公共项目绩效治理的理论基础仍待进一步完善,理论的缺陷必然导致公共项目绩效治理的弱效甚至失效。公共项目是政府或公共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推动经济发展而通过运用公共权力和配置公共资源进行生产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①。随着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公众对于公共服务诉求的不断提升,公共项目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学界和实务界基本达成共识,公共项目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一方面,公共项目的直接产出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可以直接服务于公众,满足公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进而增进整体的公共利益。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路径如图 1.1 所示;政府部门通过投资基础设施以及科教文卫等民生工程来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以满足广大公众的需求;公众通过参与公共项目和享用公共产品(服务)而增加对政府的信任。由于公共项目的公共特性(公共性产品供给、公益性目标重构、外部性效益共享等),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投资建设公共项目存在“搭便车”的现象,会导致项目建设的低效甚至是无效,这就决定了政府是其主要的供给者。另一方面, 公共项目投资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在经济衰退和萧条时期,加大公共项目投资有助于刺激经济迅速“回暖升温”,扭转 GDP 下滑趋势,帮助国民经济走出低谷。1998 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和扭转经济下滑趋势,我国持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稳步增加(见表 1-1),其中大部分资金投向公共项目领域,公共项目投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我国公共项目投资与建设的鼎盛时期[1]。
..........
1.2 研究意义
公共项目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公共项目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其绩效不高的情况下,如何从理论上分析公共项目存在“绩效损失”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构建公共项目绩效治理新体系,对改善公共项目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公共项目绩效管理到绩效治理是一种研究范式的转变,研究范式的转变往往带来方法上的创新和理论上的突破。20 世纪 90 年代,治理理论开始在公共项目领域广泛应用,学者主要应用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了公共项目治理结构的优化和治理机制的完善对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大量失败的公共项目案例,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理论上的不足。本文以 PV-GPG 理论为指导,结合世行项目案例,从社会价值建构、组织管理和绩效领导三个维度研究公共项目绩效的生成路径以及治理体系,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公共项目绩效治理的理论基础,为改善公共项目绩效提供新的思路或路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公共项目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共项目治理的成功是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而项目绩效是衡量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公共项目绩效是公共项目治理的基本问题。根据研究问题,本章从公共项目成功、公共项目绩效管理路径、公共项目绩效治理路径等三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
2.1 公共项目成功研究综述
公共项目成功意味着项目产出达到预期目标和满足公众需求,实现项目价值。学界对于公共项目成功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按照公共项目成功的系统框架,本节将从公共项目成功的定义、标准及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首先是公共项目成功概念的界定。公共项目成功是一个广泛研究和讨论的项目管理现象,但学界并没有给它下一个准确而严格的定义,对其内涵的认识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深化。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它只关注项目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但是现在它关心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30]。不同的项目利益主体对项目成功的认识也是不一致的,他们从各自的利益需求角度来衡量项目是否成功,如项目经理关注的焦点通常是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和规定的时间内成功交付项目,而项目发起人(赞助者)更关注项目的投资回报,希望从中获得战略收益[31]。Turner认为公共项目成功应该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实现项目的目标、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建设成本控制在预算之内、项目能够及时交付并满足项目团队的需求[32]。Turner 较为完整地定义了公共项目成功,他认为公共项目成功是达到这样一种结果状态,不足之处是他只关注了最终的结果成功,对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没有全面考量。因此,笔者认为定义公共项目成功应该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考量。其次是公共项目成功标准的研究。标准是做出判断的一套原则或参考,由于个体差异性,每个人从自身的利益需求角度来衡量公共项目的作用大小,对公共项目的期望值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主体对成功标准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最早用于衡量公共项目成功的标准是“铁三角”(成本、时间、质量)约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是衡量项目成功与否的核心条件。随实践的发展,公共项目成功的衡量标准趋向多元化。马来西亚学者 Lim 和 Zain Mohamed 认为判断公共项目成功应该从项目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开发商、承包商、用户、公众等角度来确定,公共项目成功通常被认为是一些预定项目目标的实现,标准包括时间,成本,绩效,质量和安全等多个参数,此外,利益相关者满意是公共项目成功的另一条件[33]。Shenhar 等人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一个评价公共项目成功的多维度框架,分析确定了四个主要的成功维度:项目效率、对客户的影响、直接业务和经营成功、为未来做好准备[34]。
.............
2.2 公共项目绩效的管理路径研究
公共项目管理的兴起源于对工程项目的认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加大了对公共项目的投资力度,但是如何保证公共项目的建设质量、提高公共项目投资效率和效果成为政府官员和学者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时项目管理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观点是项目管理产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美国曼哈顿计划,首先应用于国防和工程领域,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项目管理战略,至 20 世纪 90 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公共项目管理理论趋于成熟。本节将从公共项目管理的基本框架、公共项目绩效评价和管理绩效改善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在公共项目管理领域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在实践基础上概括总结得出的关于项目目标达成所使用的一系列技术、方法的总称。正如 Turner所言,现存的理论大多是建立在大量源自经验假设基础上的,这使得最终产生的理论似乎仅仅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经验证据[49]。Turner 根据项目管理重点的不同,将项目管理研究分为八个学派,他们分别是:系统学派、过程学派、组织学派、成功学派、决策学派、权变学派、治理学派和营销学派[50]。刘子鹤在其硕士论文中概述了项目管理的理论框架,包括一个理念、两大环境、三重制约、四个阶段、五个过程组、九大知识领域和利益相关者期望[51],其中项目的理念是指持续改善的理念,时间、质量、成本是项目管理的三重制约因素,项目的生命周期包含了概念、规划、实施、收尾四个阶段和启动、规划、执行、控制、收尾等五个过程组。项目管理的基本框架图如图 2.1 所示。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逐步应用于项目管理,为改进公共项目绩效提供了新的工具。公共项目管理最终实现的目标是使得公共项目在“铁三角”约束下按时、顺利交付项目,也即实现了项目成功。
..........
第三章 案例选择及资料分析.............20
3.1 研究方法....20
3.2 案例选择....21
3.3 甘肃省世行项目案例介绍......21#p#分页标题#e#
3.4 项目调研及资料收集....22
3.5 访谈资料分析及结果呈现......25
3.5.1 资料分析方法.........25
3.5.2 编码方案及结果呈现.......25
3.5.3 信度与效度检验.....28
第四章 甘肃省世行项目既有问题及原因分析.....29
4.1 甘肃省世行项目运行存在的问题....29
4.2 世行项目既有问题的原因分析........32
4.2.1 世行项目治理结构分析.............33
4.5.2 世行项目治理路径分析.............35
4.5.3 世行项目治理机制分析.............36
第五章 基于 PV-GPG 理论的公共项目绩效治理体系构建....38
5.1 公共项目绩效治理结构..........38
5.2 公共项目绩效治理路径..........40
5.3 公共项目绩效治理机制..........42
第五章 基于 PV-GPG 理论的公共项目绩效治理体系构建
本文第四章基于 PV-GPG 理论框架分析了世行项目存在绩效损失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概括为未形成多元主体合作生产的治理结构,治理路径缺乏项目价值和的目标的约束,治理机制不完善和不优化。基于此,需要对其进行重构和优化以从根源上提升公共项目绩效。本章基于 PV-GPG 理论构建公共项目绩效治理体系,包括治理结构的优化、治理路径的重构、治理机制的完善,为公共项目绩效治理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治理结构是由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静态的制度框架,为公共项目绩效治理提供组织保障,是治理路径和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组织载体。PV-GPG 理论范式下,公共项目绩效治理结构是多元主体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相互合作治理绩效。治理路径为公共项目绩效治理提供了一条规范的、可执行的治理流程,分别经过社会价值建构、组织管理、协同领导系统,理论上可产出最大化的绩效。治理机制是为治理绩效而采用的工具和方法,为治理结构作用于治理路径提供方法保障,可以说治理机制是产出绩效的最直接手段。如果说绩效是一列极速行驶的“高铁列车”,治理结构就是“列车员”,治理路径是“铁轨”,治理机制就是“动力系统”,即公共项目绩效在治理结构的“驾驶”下,驱动治理机制使其在治理路径的“铁轨”上飞驰,最终抵达绩效结果的终点。下面笔者将从公共项目绩效治理结构、治理路径、治理机制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公共项目绩效治理框架。
...........
结论
基于对公共项目绩效治理实践的调研和理论的反思,笔者认为公共项目产生绩效损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共项目治理理论的不完善,忽视了公共项目的公共性本质,公共项目绩效缺乏公共价值的约束。为此,本文引入 PV-GPG 理论构建公共项目绩效治理新体系,包括治理结构、治理路径和治理机制,可以说本文是关于 PV-GPG 理论在公共项目绩效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对提升公共项目绩效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由于 PV-GPG 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在公共项目绩效治理的应用研究中还是比较少的,本文对 PV-GPG 理论在公共项目绩效治理的适用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公共项目“绩效损失”问题的解决思路以提升公共项目绩效。
(1)治理结构的完善。公共项目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涉及不同层面的治理主体,如何准确定位各治理主体的角色和有效发挥其功能作用是公共项目绩效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治理主体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公共项目绩效治理结构。PV-GPG 理论认为公共项目绩效是多元主体合作生产的结果,只有通过合作生产才能产生“1+1>2”的治理效果,今后的研究可以尝试从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转变方面完善治理结构,为公共项目绩效治理奠定基础。
(2)治理路径的优化。PV-GPG 理论为公共项目绩效治理提供了一条可遵循、可执行的路径,在社会价值建构的基础上,由协同领导系统传导项目价值、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冲突,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产出最大化的绩效。然而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进行公共项目的社会价值建构,领导系统之间如何实现协同以及公共项目的组织管理怎么才能更科学、更高效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关注点,结合具体的项目实施不断优化治理路径。
(3)治理机制的整合。结合世行项目案例,本文介绍了公共项目绩效治理的一般机制,分别是公民参与机制、绩效激励机制、绩效控制机制、绩效沟通机制和绩效领导机制。但是各种机制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公共项目治理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机制进行有效整合,发挥治理机制的协同效应,进而提高公共项目治理的整体绩效。因此,未来的研究应从不同治理机制的作用入手,在各种机制之间建立关联,实现治理机制的有效整合,形成整体优势。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