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筹资中乡贤行政管理生成机制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88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70422440717279
  • 日期:2018-06-2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行政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16 年两会期间,《“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培育新乡贤文化,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要求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挖掘传统。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因此,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公共话语权的新崛起阶层,乡贤成为农村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关键性力量,他们凭借广泛的人脉优势,通过多种渠道为本村争取各类资源,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发挥着“供给人”的作用,他们利用自身的榜样模范作用,引导农民积极开展农村公共建设,从而避免村民在公共事务上的“搭便车困境”,有利于实现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加速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助于解决 “三农”问题,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然而,长期以来基于汲取农村、发展城市而形成的城乡对立二元制经济和社会结构使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农村人、财、物等乡村资源快速向城市集聚,农民大量走出农村,或务工、或经商,农村日益衰败,乡贤大量流失,农村社会发展出现“空心化”倾向及脱农离农趋势。在此背景下,传统乡村社会的乡贤生成机制被破坏,新农村乡贤生成机制不完善,导致乡贤资源挖掘、乡贤培育开发难,乡贤在现代乡村治理的功能和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当以乡贤生成为引擎和着力点,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长期生活于浙江南部农村,对由来已久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筹资困境及乡贤生成问题有一定的实地了解,并认为二者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有必要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筹资中的乡贤生成机制展开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农村公共产品筹资中的乡贤生成过程为切入点,重点探讨乡贤生成机制的缺陷、成因及完善乡贤生成的策略建议,以期通过完善乡贤生成机制挖掘居村乡贤潜力,号召居外乡贤反哺乡土、投身共建家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为乡村建设做实事的“三农”工作队伍,释放其在乡村建设与治理中的正能量,使其以恰当方式参与农村小康建设实践,并激发引导和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从而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激活民事民治内生动力、补齐基层乡村治理“短板”、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农村精英的已有文献评述
乡贤是中国农村社会的精英,长期以来,基于文化差异,国外鲜有“乡贤”一说,西方学者笔下的农村精英即中国语境中的乡贤,与此同时,国内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乡贤时借用西方“农村精英”的表述,使得二者在称呼上有所区别,然二者在本质上趋于一致,且在中国古代,乡贤更为通常的说法是“乡绅”。所以本节关于农村精英的研究现状即乡贤的研究现状,有关农村精英的已有研究为本文乡贤生成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西方国家对于精英流动模式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派:一种是“精英循环论(theory of elite circulation)”,强调精英之间的“继替”是精英集团内部的流动。“精英循环论”以美籍社会学家撒列尼(Ivan Szelenyi)①、维克托·尼(VictorNee)等人为理论代表者,精英循环论主要认为农村精英出现的循环现象源于市场化产生的平等性;另一种是“精英再生论(theory of elite reproduction)”。这个理论强调精英间的“继替”是此消彼长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新精英的生成不是精英集团的内部转化,而是自我的独立生成。即在原来的非精英群体中形成了一批新的精英。“精英再生论”以简·奥伊(Jean C.Oi)、汉吉斯(Elemer Hankiss)、斯坦尼斯等人为理论代表,理论强调政治精英的政权影响在进入社会转型阶段不会立刻消失,这些精英会尽可能运用自身的“政治资本”发挥出非正式个人信息网功能。学者阿考斯·罗纳塔斯(Rona Tas)②为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改革过程中精英循环和精英再生是都存在,将二者结合发表了新的论述,提出两个基本概念,分别为“侵蚀”和“转型”。所谓的侵蚀就是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不受到侵害而采取的政策措施,通常是从下而上发起的;所谓的转型则是以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明确的目标,通常是自上而下发起的,即上面通过方案后形成法律文件,再从下面开始实施来完成。随着中国农村精英研究的兴起,西方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国农村精英,并围绕中国农村精英“如何产生”这一问题提出“循环”与“再造”两种观点。美国学者维克托尼(Victor Nee,1989)③对中国乡村精英的产生主张“精英循环”,而奥伊(Jean C.Oi,1989)④则持“精英再生论”看待中国乡村精英的产生。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对被研究问题所渉相关概念的清晰认知是分析一个问题的重要前提,本节将乡贤、公共产品等概念进行阐述。“乡贤”最早始于东汉,是对有崇高威望、社会地位、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贤达之士或拥有超凡能力的官员离世后给予的荣誉称谓,他们是乡土社会中德行高尚,且于乡里公共事务有所贡献的人。①古文献中的“乡先生”、“乡达”、“乡老”、“乡老”“乡绅”都是乡贤的近义词。②与此同时,乡贤是农村的精英,是具有中国农村地域属性的精英,他们因参与农村治理、建设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而获得当地村民的信任和尊敬,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声望,因此乡贤即农村精英。现代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乡贤进行不同的概括。仝志辉将在乡村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资源优势并被大家认可肯定、有影响力的人界定为乡贤。③王中标提出,乡贤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经济和社会资源,还需要具备高出常人的能力及社会影响力,并能充分利用这两方面优势为乡村社会做贡献,以此被赋予一定的权威。④陆学艺指出,乡贤是在不同领域里有着不同资源优势的人,他们通过个人的优势在一个或几个领域中取得成功,而这种成功可以推动社会结构发生新的改变和社区的进步。⑤根据乡贤的形成条件及影响领域,仝志辉将乡贤划分为体制内与体制外乡贤,以及治理与非治理乡贤;⑥项辉等人则乡贤分为四类,分别是政治乡贤、经济乡贤、社会乡贤。⑦学者王泉根、王先明一致认为“乡贤”一词系指在民间基层本土本乡具备德行、才能、、声望且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胡彬彬提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有一批农村精英,被称为乡贤,也就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在地方社会发挥了教化乡里、组织地方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以及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功能。⑧学者张兆成基于对传统乡贤和现代乡贤的比较研究,认为新乡贤的构成整体趋于平民化。①2014 年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对当代乡贤有了新的诠释: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是“新乡贤”的主体。可见,乡贤是乡村中最具“视野”和“资源”的人士,他们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 中拥有一定话语权,为引导、激励村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表率,而从乡贤的成员构成上可看出,新乡贤队伍没有森严等级,比传统乡贤队伍更具包容性,开放性、平等性与自主性,简而言之,凡是凭借一定资源优势为农村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都可称为乡贤。
...........
 
2.2 理论基础
帕累托是精英循环理论的开创者,他认为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政治精英的无限循环过程。①换言之,一类精英被另一类精英所取代的政治现象就是精英循环,是一种精英之间的流动,历史上的政治变迁不过是不同类别的精英之间的恒久性流动罢了。帕累托认为:随着统治时间的推移,即在的统治阶级的旧精英力量会逐渐衰弱,其行为会更加腐败,与此同时,被统治阶级中会涌现出一些优秀人物,他们强大而富于纪律性,往往借助宗教力量,向腐朽的旧精英发出挑战,从而形成“新精英”并最终成为统治阶级。但是,掌握权力后的新精英也会慢慢开始腐朽,进而被另一个新精英阶层或原来的精英阶层推翻。也就是说,在因时、因地、因事而变的政治统治中,统治者需要具备不同的品质,擅长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以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但精英难以同时兼具各种不同的品质,所以往往难以长期灵活适应政治统治,精英循环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以此形成一个精英集团衰落和另一个精英集团兴起的“精英循环”,且这种循环和流动是保持社会平衡的基本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精英循环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强调个体精英之间的循环,即从精英到精英的循环,属于精英阶层内部的水平流动;另一种是精英阶层与非精英阶层之间的上下流动,即社会底层群众到精英的循环,属于阶层性流动。不论是哪一模式,精英主义都强调维护和保证统治集团或精英利益的最大化是流动或循环的宗旨。而后者更具民主性实乃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正如帕累托所言,“人类的历史乃是某些精英不断更替的历史:某些人上升了,另一些人则衰落了”。#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A 村筹资修路中农村乡贤生成过程与生成机制.......... 20
3.1 A 村基本情况及筹资修路缘由 .............. 20
3.2 A 村乡贤生成的过程 ........... 23
3.3 A 村乡贤生成机制的特点 ....... 31
第四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筹资中乡贤生成机制的缺陷及成因 .............. 38
4.1 回流机制落实难.... 38
4.2 甄选培育机制亟待构建......... 41
4.3 激励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46
第五章 乡贤生成机制完善的策略 ..... 50
5.1 健全乡贤回流机制............. 50
5.2 构建乡贤吸纳培育机制......... 53
5.3 完备乡贤激励监督机制......... 56
5.4 完善对乡贤的认识认同机制..... 58
 
第五章 乡贤生成机制完善的策略
 
在传统中国社会,“国家行政机构的管理没有渗透到乡村一级”①,地方政府常因人力、财政上的困难,而难以有效地组织地方上的公共工程,既然地方政府财政不足,只能依仗“乐善好施”“笃行仗义”的乡贤了。如清代《牧令书》中,知州叶镇说道:“地方利弊,生民休戚,非咨访绅士不能周知……况邑有兴建,非公正绅士不能筹办;如修治城垣、学宫及各祠庙,建育婴堂,修治街道,俱赖绅士倡劝,始终经理。”可见,在中国传统社会,乡贤也参与福利机构和教育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提供,乡村社会的公共事务的组织及在筹建过程中和经营管理上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乡贤。②到现代,乡贤的积极作为仍是农村公共产品得以顺利筹资,实现供给的重要保障,他们依旧是农村公共产品自发供给中的重要角色。A 村游步道的修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虽然只是个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够代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但在这个突破集体行动困境,克服“搭便车”障碍顺利完成公共产品供给的个案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经验和启发,其中就包括如何让像 A村这样的广大东部农村的乡贤慢慢产生、汇聚、越来越多并有所作为,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农村小范围公共产品的自发供给能力,具有一定研究意义,与此同时,A 村乡贤在筹资修路中面临巨大生成困境,即乡贤生成机制不完善,这包括乡贤回流机制落实难、甄选培育机制亟待构建、激励监督机制不健全,因此必须考虑对乡贤进行制度化的生成,从择贤、培贤到持贤,都需要一套规范的制度以保证现代乡贤的顺利生成,使乡贤参与农村建设发展的行为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使乡村复兴有源源不断的人力、财力支援。本研究认为,乡贤生成是一个完整、流动的系统,乡贤生成机制包括乡贤回流机制、甄选培育机制、激励监督机制,因此乡贤生成机制的完善也需要从这三方面入手,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为农村乡贤队伍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凝聚星散各地的乡贤,使乡贤队伍不断壮大,乡贤力量繁衍相承,为农村治理培育更多抓手,为乡村建设发展创造更多帮手。
........
 
结语
 
本研究认为农村对于公共产品的强烈需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间的矛盾已经成为阻碍农村发展、农民幸福指数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乡贤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尤其是筹资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不仅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参与乡村治理,还能引领带动普通村民加入农村现代化建设,因此,如何促使乡贤群体在乡村社会源源不断的生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但乡贤回流机制落实难、甄选培育机制亟待构建,监督机制有待健全等导致乡贤在生成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与此同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对乡贤的不认可与非充分认识、农村公共精神缺失等也是乡贤生成机制的不完善的原因,因此本研究认为可通过健全回流机制、构建甄选培育机制、完备监督机制促进乡贤生成机制的完善,并根据 A 村乡贤生成机制的特点,总结非乡贤群体加入乡贤队伍的原因,如公共精神、“理性经济人”、血缘宗族关系、乡土情结等,提出吸纳乡贤的具体策略建议,让农村有钱,有才或有能的贤达人士生成乡贤,促成乡贤生成,积极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多推手,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更多抓手是本研究的现实关怀。以乡村精英为对象的研究是乡贤相关研究中的主流,而在为数不多的以乡贤研究中心的已有学者中,基本围绕乡贤文化、广义的乡贤培育宏观视角出发,而本研究从农村乡贤参与农村治理的角度出发,从农村项目筹资的微观研究视角分析乡贤在项目筹资过程中的生成过程,探寻乡贤在农村项目筹资方面的普遍性表现,分析乡贤在此过程中的生成困境与原因,从而探索农村项目筹资过程中乡贤生成的策略。从这个研究上的角度来说应是一种创新。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