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行政学硕士培养的定位问题
行政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行政学研究生教育工作应该首先予以回答的问题。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修订的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对行政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作了详尽描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及其新的进展;(了解作为决策环境的中国政治文化传统、行政规则和行政程序,了解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对公共管理事业的新的要求;(具有熟练运用现代化分析手段进行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事业管理的能力;(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具有应变、判断、决策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善于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完成管理任务;(较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可在高等院校从事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可以胜任各级党政机关和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 以上这六条从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应该达到的工作能力两个方面规定了行政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这是社会发展的实际对行政学硕士培养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行政学硕士的培养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位。
(一)要注意与其他社会科学相区别,着眼于行政学的学科发展和学科特点,培养我国跨世纪的一代行政学专门研究人才。行政学在中国中断已久,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起来的学科。目前的行政学学者除周世逑(已故)、夏书章等少数专家外,绝大多数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转移过来的,属于半路出家,缺乏行政学研究的深厚功底。他们对于行政学的恢复和发展自然是功不可没,但在继续推进行政学发展的道路上却是难以为继。因为行政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是一门不但精通难,而且完全入门也难的学科。这是因为它有两个学科特点: (1)跨学科性。行政学是一门典型的在跨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交叉学科。它的跨学科性不仅体现在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多门社会科学的内容,如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而且体现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比如涉及到高等数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科的知识属于非专科出身的专家无法深究的。而目前中国的现状是普遍认为经济学以及理工科学的地位及重要性较之行政学来得高而重要,所以几乎没有经济学家转行研究行政学。于是中国行政学中涉及这两科的分支学科如公共政策、政府经济学、市政学等停留在学科历史研究或学科引进介绍阶段。行政学越往深处发展,其交叉性越明显,对于研究人员的素质要求就越高,而中国行政学正处于分科研究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输入高素质的新鲜血液。 (2)强实践性。管理学是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发达国家的管理学家往往是管理家出身,远的如泰勒、法约尔,近的如Stephon·P·robbins等。行政学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自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行政学的研究须臾不能脱离行政管理的实际。西方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有不少行政学者本身即是政府官员,如威尔逊等,或者是政府官员退休之后转而从事行政学研究,正是在这些有两栖经历的专家和官员共同努力下,才推动了行政学的发展。我国虽然也有类似的人才,但从整个行政学研究队伍看,大多数研究者是从学生到学者,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也缺乏与政府的交流,使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脱离,不能在学科的研究上向纵深方向发展,比如公务员制度的研究就是如此。 以上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行政学恢复后在前期恢复理论框架阶段发展较快,而进入深入研究阶段后却停滞不前的尴尬景象。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础,要推动行政学的进一步发展,深化行政学的科学研究,必须培养一支真正的具有跨学科基础和实际工作经历的行政学研究人才。培养这两种人才可能采取的措施:一是招收跨学科的研究生,比如招收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规划学等专业的学生攻读行政学学位;招收行政学专业的毕业生攻读其他学科的学位;允许研究生攻读双学位。二是招收有工作经验的优秀公务员攻读行政学学位或有目的的选送行政学学者进入政府工作等。不论通过何种途径,培养跨世纪行政学研究人才的任务都要依靠行政学硕士点来承担。所以行政学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要立足于行政学的长远发展,主动承担起培养能推动行政学进一步发展的跨世纪行政学研究人才的重任。
(二)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兼备的行政管理人才。我国行政学与行政学研究生教育事业几近同龄,它们面临的尴尬局面也几近相同,那就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行政学和行政学硕士都没有得到社会的青睐。这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严峻问题。应用价值是管理科学发展的动力。要显示行政学的价值,就要改进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范围,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使之成为有用的科学,满足社会的需要。但行政学与行政学硕士恰恰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从行政学研究来看,领域不宽,分工不细-对区域行政、层级行政、行业行政的研究都划分不够,研究方法落后,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应用价值不高。从研究生培养来看,大都是空有理论,缺乏实际工作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行政学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其专门人才不仅应该具有本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应该有较强的应用能力,能把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如果作不到这一点,我们的“产品”必然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在美国,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大学并不都是综合性大学,有的是农科大学,有的是建筑规划方面的学院,他们在不同的学校培养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其MPA往往可以获得双学位。学生的知识结构既细-分工到区域行政、行业行政,又“粗”──与其他学科交融,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受欢迎的程度就高得多。这是我们今后应该学习的经验。 朱容基总理199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演讲时指出:中国的管理水平相当落后,非常缺乏合格的管理人才。如果说企业的状况尚且如此,那么政府更加需要大批的合格管理人才。党的十五大更明确提出要加快公务员制度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行政管理队伍,这是向行政学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行政学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在今后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推动社会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 行政学研究生与本科生和MPA要有鲜明的区别。行政学硕士与行政学专业的本科生是处于两个不同层次的同一专业的人才,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是个令行政学学者们难以回答的尴尬问题。因为目前国内的行政学硕士课程与本科生课程尚未拉开档次,往往发生本科生考取本学科的研究生后吃回锅饭的现象。研究生之所以高于本科生,在于“研究”二字上,在于比本科生具有更深厚的理论功底,更熟练的应用理论的能力。研究生教育应该着重培养研究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就某种程度上而言,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如果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相当于或者还不如本科生,那么培养研究生就没有任何价值。 行政学硕士与MPA同为硕士学位,但前者更注重学科理论的研究,后者更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前者更应该具有学者的色彩,学者的价值在于独立的思考,为社会和政府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而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人才。所以行政学硕士不仅要接受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还应该接受有关职业理念、学术规范方面的熏陶。
二、 选拔标准与方式
硕士本身即是社会管理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而行政学硕士生更是管理人才的当然来源。管理工作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作好的工作。它要求从事这项职业的人员要具有相应的素质。为此管理专家们制定了一系列的量表用来测试侯选者的素质,从中选取优秀的人才进行培养。比如美国的工商管理学院在录取新生时要进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GMAT)。我国一些行政机关在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行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AAT)。行政学研究生教育以培养行政管理人才为目标,在录取新生时进行AAT测验,从一开始就保证生源的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行政管理人才应该是既懂管理科学,又懂相应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行政学硕士生最好能有宽泛的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基础或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为此,在招考行政学研究生时,应该优先录取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其他专业的本科生。这对于行政学的发展和行政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都有好处。 行政管理学还是一门富有艺术性的学问,不是仅仅依靠学习理论知识就可以作好管理工作的。它需要管理工作者具有广泛的社会阅历,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去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往往会养成一种职业的直觉。这种直觉类似于一些学者所说的“沉默经验”,单靠讲授是难以传授的。拓宽行政学硕士的视野,增加其经验,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招收具有一定的阅历的在职研究生;二是可以在入学后采取挂职锻炼等方式加以培养。
三、如何培养行政学硕士生
探讨行政学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文章很少,这证明了行政学界对于此项工作的疏忽。其实作为具有如此薄弱的学科背景和缺乏足够培养经验的行政学研究生培养工作,较之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更加需要积极的探索和思考。根据行政学的特点和社会对行政学硕士的实际要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是必要而有益的。 (1)学习获得实践经验的方法,加强实证研究方法的培养。注重应然研究,忽视实然研究,注重逻辑推理方法,忽视实证研究方法是现在行政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几个弊端,由此培养了一批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的学生。今后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深入实际,运用实证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的良好作风和学风。行政学研究生进入校门的第一步就应该获得经验-了解行政工作的实际情况,熟悉行政环境、行政运作机制,发现实际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导师要积极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联系合适的实习岗位,挑选优秀的指导老师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学生将来确定研究方向奠定基础。(根据实际经验,实习时间在3-5个月为宜。尤其是在基层实习的学生,特别要注意避免时间过长沾染一些不良风气。)在平时也要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利用一切机会了解实情,就工作中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勇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际中检验自己的设想。还要求学生研究各种社会问题,解决目前行政学界普遍存在的对行政主体研究太多,而对行政客体研究不足的问题。 (2)学会写研究综述。写综述是入门教育的好形式。通过写某些问题的研究综述,可以促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有关问题的发展动态,存在问题以及尚要研究的问题等,有助于学生确立研究方向。 (3)提倡读原著,少读编著、教材。学生可以通过读原著在高起点上起步,节约时间。由于国内的行政学研究水平尚处在较低水平,不少编著属于简单的拼凑或者抄袭,所以作为高级人才后备力量的研究生应该从原著读起,不宜多读编著。 (4) 既要学习基础课,又要术业有专攻。研究生不但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拓宽理论视野,认真学习一级学科的公共基础课,打下专业研究的学科基础,而且要紧密围绕研究方向,往深处读一些原著和最新资料。研究方向部分既是行政学理论走向应用的转折点,也是行政学理论与其他学科交融的精华部分。所以研究生要做到术业有专攻,学问有所长,对某一个问题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可以确定第一学期为社会实践阶段,第二、三个学期为基础课阶段,后三个学期为方向课阶段,结合学位论文的撰写深化研究方向的理论基础。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不少导师只重视基础课的教学,而忽视方向课的指导,不少方向是徒有其名;而研究生则是什么问题都搞不透,但是什么文章都敢写,出现了一批不是博士的“博士”,这正是某些社会科学家以至社会科学为社会所鄙视的根源所在。 (5) 提倡多动脑筋勤思考,多写文章多观察,培养学生敢破敢立的学术精神,坚决不培养不动脑筋的学生。敢破就是要求培养学生批判精神,敢于就已有的理论提出问题,进行批判;敢立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提倡学生小题大做,对于自己的点滴思考都可以写成文章,经过师生之间反复推敲修改,不断提高文章的水平。通过这种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追踪核心期刊,了解最新动态。研究生的时间有限,要读的书甚多,不可能读太多的期刊杂志,(期刊的文章水平高低是否值得一看姑且不论),而了解学科研究的动态又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特别注意追踪核心期刊,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至少象人大复印资料的《公共行政》和《政治学》、《新华文摘》、《中国行政管理》这几本杂志是要定期阅读的。其他如政治学、管理学的核心期刊也要注意浏览。 (7)减少上课时间,培养自学能力。研究生贵在研究,不能还停留在填鸭式教学阶段,要大胆放手,培养研究生自我学习,自我研究的能力。上课时间与自习时间应该有个合适的比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写文章。 (8)多讲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行政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是个老问题,论者颇多,在此不再累述。
四、课程设置合理化-对北京地区硕士点课程的分析与思考
在全国21个行政学硕士点中,北京地区独占5个,加上国家行政学院青年干部班,北京市现有行政学硕士点在全国各省中是最多的。笔者考察了除清华大学之外的其他各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有千秋。 各学位点课程的组成部分大致包括:必修课(含公共必修课──外语和政治、学科基础课3--4门、专业必修课3-4门)、选修课(含方向选修课和非方向选修课)4-8门、补修课2门左右及社会实践等部分。其中北大在必修课中设置行政学研究方法课,其方向选修课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非限制性选修课,前者类似于专业必修课,从课程安排可以看出对研究方向课比较重视;人大在公共必修课中开设自然科学方法,根据研究方向可选8门课;北京行政学院在专业课中开设方向必修课,在文化技能课中开设经济信息和计算机应用、科技与社会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必修课较多,强调通吃基础课;国家行政学院课程设置采用专题讲座形式,课程内容很多,但授课时间仅为一年。 各点涉及专业的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以下几类:政治学类,如政治学研究等; 管理学类,如组织理论等; 行政学类,如行政学专题研究、公务员制度、公共政策等; 法学类,如行政法学等;经济类,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总体而言,各学位点开设的课程有三个特点:一是富有个性特征,各校开设课程互有差异,大都是按方向开课,形成了各自的课程体系。二是注重基本理论,比较强调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三是开设课程与本科教育相比强调向方向课收缩。存在的缺陷:一是与本科生课程差别不大,教材、内容、深度甚至构成都没有拉开差距。二是案例教学偏差。三是社会实践时间不足,指导不力,使理论不能紧密实际。四是授课时间太多,不利于学生自己研究问题。五是对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一些重要课程,如行政学研究方法、中国政府与政治这样的基本课程都没有开设。对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也不够重视。六是缺乏合格师资,公共政策课程无法教好。 笔者以为,作为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行政学研究生课程可以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要注意历史、理论、方法与技能相结合,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体现在行政学硕士应该掌握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而且要掌握一门学科不同层次的知识。比如历史层次-行政史、行政科学史,目前在这方面比较忽视;理论层次-行政科学的各种理论;研究方法层次-社会调查方法、论文写作方法、行政科学研究方法等,这一层次亟待提高;应用层次-公共政策的分析方法、人力资源的管理等。只有全面掌握各个层次的知识,才可以称得上是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合格的高级人才。 (二)要注意区别各学科与行政学研究的相关程度,改善课程组成结构,进一步使之合理化、科学化。课程组成不仅是必修课、选修课以及自修课相结合,而且要依据各学科在专业或研究方向中所处的地位及重要性,区分为研讨、应用、了解等不同等级,根据等级不同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安排不同课时。以行政理论方向为例,行政学理论、公共政策理论等科应列入研讨级,不但要学习基本理论,而且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其理论体系的不足与缺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可以列入应用级,只要学习基本知识,达到应知应会水平即可。而金融常识、国际关系等则可以列入了解级,知道是怎么回事,不必熟练掌握。有的课程可以简单分为理论级与实践级,需要理论结合实际的定为实践级,而只需要掌握理论的定为理论级。 (三)要根据课程等级不同,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讲课、讲座、研讨、小组活动等都要有。每门课程可以采用多种讲课方式,有的课程则可以简化为短期讲授。比如公共政策一课,既可以用讲课方式讲解基本理论,也可以请有关部门首长做政策报告,采用研讨教学方式研究公共政策各种不同理论的异同点,还可以进行小组模拟,学习制定公共政策。而行政科学史仅仅做几次讲座就可以了。 结语 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人才,就必须有相应的师资。在目前的条件下,从政府聘请兼职教授以及延请其他学科的学者来讲课,不但对于行政学研究生培养,而且对于行政学研究都是明智并且具有长远目光的行为。此外,行政学具有自然科学的一些特点,但行政学研究者和教育者却很容易忽视这一点。比如自然科学常常作实验,而行政学却没有作实验的说法。其实行政学,以至经济学都可以并且应该有实验,可以把某些想法在可控制的小范围内加以实验,检验我们的设想是否可行。如果开创行政学的实验方法,对于研究行政学,培养合格的行政学硕士不吝是一个创举。 最后要特意说明,本文对行政学研究无疑是取管理学取向的。笔者之所以取这种取向,是因为几个原因。一是鉴于第一代、第二代学者大都是政治学学者出身,这决定了中国的行政学研究和教育中政治学取向过浓,而管理学取向太淡,非经过一段矫枉过正的阶段,不足以矫正行政学的研究取向,所以笔者提倡管理学取向应该有一段在行政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这对于行政学研究今后的健康发展的十分必要的。二是坚持管理学取向,有利于我们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行政学硕士。三是历史上行政学的发展就与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关系密切,从法约尔、韦伯的理论对行政学的影响到今天的新公共管理学派起源于企业管理的发展,都昭示着:行政学学者应该学习企业管理知识、研究企业管理发展动态,才能推动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乐夫等·《中西方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第7期;
2、薄贵利·《中国行政学:问题、挑战与对策》·《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第12期;
3、任兵·《优化文科硕士生课程结构 全力推进研究生教学改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年第2期;
4、 廖湘阳·《学科发展及其对研究生教学与科研的要求》·同上;
5、 北京地区各校行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国家行政学院青年干部班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