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法学案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范文参考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4012
  • 论文编号:el2021120115335326706
  • 日期:2024-08-2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法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哪里有?从实践层面来看,近几年国内从理论角度研究这一问题的比较多,从实践路径研究的还不够。尤其对甘肃这样一个多民族省份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有批示,民族工作在全国的层级和战略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在甘肃全局工作中的份量也是高的,这就给民族理论工作者深学细研提供了 精神支持和精神旗帜, 了需要把这种动力转化为具体实践活动。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紧扣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新时代民族研究的重大命题展开研究,目的就是寻求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探索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工程、制度工程、政策工程、法治工程等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以推进甘肃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服务于民族工作实践,服务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第1章 绪论

(一)国内研究现状

从目前国内论文内容看, 研究现状主要反映国内同一领域专家学者研究的情况和观点,本文打破这一部分的定势,探索从其他要素角度进行统计分析,作一些有益探索。

1.从研究阶段看

自 2014 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来,民族理论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潮流,紧扣民族工作主线,渐渐出现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从 2012 年到 2017年研究成果呈渐进式增长态势,尤其是自 2017 年以来(党的十九大提出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课题) ,相关研究成果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研究成果趋于垂直增长态势。从这个研究文献增长态势看,可以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情况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12 年开始到 2017 年(党的十八大期间)是渐进增长的孕育期,第二个阶段从 2017 年至今(党的十九大以来)是垂直增长的活跃期。

2.从研究成果数量看

近年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是民族理论界的热点课题,但从公开的研究文献数量看,数量并不是很多;从研究类型看,主要还是集中在报纸和有关领导人讲话中,真正刊载在期刊的研究成果不多。比如,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截止2019 年 11 月 30 日文献总数是 850 篇(所下图所示)。再比如,在中国知网以中华民族和共同体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研究文献达到 1800 余篇。

3.从研究机构看

近年来,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校,其中研究的主体多数是一些高等院校,研究成果大部分也出自这些高校,从研究成果数量上看排名靠前的有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 ,其次是一些党和国家机关以及 科研院所。 2019 年 9月中央统战部办公厅、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等联合印发申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通知, 决定依托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以深化新时代民族工作研究, 进一步为凝心聚力铸思想的工作提供智力支持。2019年 10 月 31 日,中央民族大学率先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集中专门骨干力量展开深入研究, 研究院为校级独立科研平台, 设专职研究人员和行政人员岗位共15个,每年单独划拨经费不低于 100 万元,专项管理使用。2019 年以来,先后有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和教研室,挂靠在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整合校内外相关研究工作力量, 加强团结协作, 深化这一重大议题的研究。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几十家部门和单位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4.从主题分布看

截至 2019 年,研究成果大部分围绕 “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两个关键词,分别占 23.13%和 17.35%。就本文研究的甘肃民族地区而言,目前研究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方面的论文比较多,围绕甘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的研究成果还不多。

5.从著作分类看

一些党和国家机关、民族工作部门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研讨、座谈、培训的多,在这期间也有一些成果编印成册,大都在内部交流使用,公开发表的不是很多,4只有少部分通过报纸媒体进行宣传。在各类报纸上刊载的理论文章较多,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比较少。理论文章阐述观点,多数是从理论层面解读的多,期刊。

6.从理论到政策转化情况看

2018 年 12 月 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课题中央层面出台了第一个政策文件,第一次提出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2020 年 1 月 17 日,国家民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制定印发第二个有关铸牢意识的指导意见,首次对全国各级人民团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出安排, 提出创建的根本方向就是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2020 年 8 月 28 日至 29 日中央召开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涉藏州县培根铸魂的目标任务。全国各地加大顶层设计和体系建设,出台了一些管长远的政策法规。据了解,2020 年 1 月 11 日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2021 年 1 月 30 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2020 年 11 月 25 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 ,①2021年 2 月 5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

第二章 甘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识具体实践

一、甘肃省情:多民族省份

甘肃民族工作的实践基础是由多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决定的。甘肃地域广阔,历史久远,民族成份复杂,文化形态纷呈,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甘肃由甘州(今张掖市) 、肃州(今酒泉市)两州首字组合而来,简“称甘”或“陇”。①甘肃宛如一个“玉如意”(如图 1 所示) ,是西北地区连接中、东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是贯通东亚与洲亚中部、西亚与欧洲之间的陆上交通通道,是远近闻名的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甘肃还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也是一个多宗教地区,是全国民族工作重点省份,是华夏文明和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甘肃在中国地图上是一个重要的 “连接件”,地处中国西部、黄河上游,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国接壤。甘肃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2018 年,全省平均气温为 8.9℃。年平均降水量为 514.9 毫米;年日照时数为 2334 小时。

(一)长期融合发展的甘肃各民族

自古以来,甘肃是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地域。在远古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甘肃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商代,甘肃境内有羌(今甘谷县) 、共(今泾川县) 、今密(灵台县)等方国部落。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现天水市定居下来。 ①早在商、周时期,甘肃境内有氐、羌、戎。②秦朝时期,甘肃河西走廊就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汉代初年,河西地区生活着匈奴、月氏、乌孙、卢水胡、羌人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氐、羌、鲜卑等先后在甘肃境内建立了前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等政权。隋唐时期,甘肃有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等民族居住活动。宋代,党项羌建立了西夏政权。③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不断有民族迁入或迁离甘肃,并逐渐有一些古老民族消失和新的民族形成, 如此交替往复, 形成了当今居住在甘肃境内的汉族、族 回、藏族、东乡族、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保安族、土族、撒拉族、维吾尔族等族民,其中汉族、回族、藏族人口最多,历史比较久一些;东乡、保安、裕固族是甘肃土生土长的民族。甘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形成了民族人口和信教群体的交叉重叠现状。

甘肃的各少数民族形成时间和由来各不相同,形成时间有的早、有的迟,大致是从元代开始,多数是在元末至清朝之间先后形成的。④有的是土生土长在甘肃境内的土著民族,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其他民族成份,比如藏族、土族、裕固族;有的是蒙古军南下和西征带来的散居在甘肃境内的阿拉伯、中亚一带的大批士兵、工匠和平民,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形成了今天甘肃境内的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有的是自清代以来迁入的民族,比如满族、哈萨克族等。

(二)甘肃各民族结构

1.甘肃各民族人口结构

根据《甘肃发展 2019 年年鉴》统计,2018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2637.26 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263.2 万(详见附录1 和附录 2) ,占全省总人口的9.98%;民族地区常住人口 331.59 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2.57%。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56 个民族俱全,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保安、裕固、蒙古、撒拉、哈萨克、土、满等10 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有裕固族、撒拉族、保安族、土族。

2.甘肃各民族分布情况

汉族在全省有广泛分布,14 个市州都有分布。甘肃少数民族分布格局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遍布全省 14 个市(州) 。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散居在兰州、平凉、定西、白银等地市;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以及 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中段地区; 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主要聚居在积石山县,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中、西段地区。

第三章 甘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甘肃实践一大挑战:国外变局与干扰破坏

甘肃地缘位置重要,民族成分众多,历史上就是各民族角逐的主要战场。外部涉民族输入性因素是甘肃实践当中长期面临的外部因素。 这个世界变局是将对民族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当前国际形势看,全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民族问题受国际形势影响的风险不容忽视,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笼络边疆地方一些民族分裂分子刻意制造事端分裂祖国的丑剧不断上演,在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领域打着民主、人权、宗教、民族的旗号鼓吹“普世价值论”,民族分裂活动内外勾结,破坏我国民族凝聚力、团结力。同时,邻国政治动态也影响着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大局稳定,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民族问题极端案例加剧了民族问题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世界性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对我国国内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产生一定影响,对国内政局稳定带来一定冲击。比如,2020 年 6 月以来中印加勒河谷冲突问题,2020 年 6 月 17 日美方将将所谓“2020 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签署成法,恶意攻击我国治疆政策,企图破坏新疆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同时,还要清醒看到,与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主义的斗争是个长期过程,任何时候都不能不容忽视,不能放松警惕。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出现大流动、大融合的态势。在社会生活中各民族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甘肃又地处古丝绸之路大通道,历来是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合的交汇地,少数民族交往交流频繁,“民族 8 省区”一半与甘肃接壤,从内蒙、云南、贵州、新疆、四川、宁夏、青海、陕西等省来甘肃务工经商和学习生活的少数民族还不少,存在融入城市的“阵痛期”和发生矛盾摩擦的风险隐患。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第四章 对甘肃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识的思考

一、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靠各级党组织。关键是要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一)强化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只要我们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政治势力能够挑战我们的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了充分保障。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党的各级组织是铸牢的责任主体,必须把他们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建立健全各级民委委员制和民族工作重点联系单位制度,自治州和民族工作任务重的市单独建立,其他市、县(市区、)与党委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合并运行。建立县乡村三级民族工作体系,建成主体在县、延伸到乡、落实到村、规范到点的工作网络。加强民族部门建设,把市县两级民族工作部门纳入政府序列,对外保留牌子,市(州) 、县(市、区宗))民(委(局)主任(局长)由同级党委统战部长或副部长兼任,乡镇(街道)党(工)委设统战委员,负责民族工作。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实施“带头人”培育工程

“带头人”培育工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乡村两级“一把手”是面对面与各族人民群众打交道的人,是直接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领头羊”,其作用和位置都非常重要,对他们需要配备既要有发现人才的眼光,还要有培养他们的担当,确实给民族地区培养配备一些强人能人。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发展还要靠一些发家致富“带头人”,等各项工作要选好配强民族地区党政领导班子,着力增强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生动力,坚持多措施并举,建强党员队伍,着力夯实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工作基础,坚持多元布局,强化工作统筹,着力构筑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和谐格局。

2.实施干部能力锻造提升工程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铸牢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去实践。民族地区的干部能力高低关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工作的好坏。 对民族地区的干部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来提升工作能力。一方面,选派一些年轻有为的干部到发达地方挂职锻炼,开阔视野;另一方面,加大培训学习力度,每年定期组织民族地区的干部,分批分级分类到省一级党校(行政学院)进行学习,举办一些少数民族县级干部经济管理培训班、民族地区乡(镇)负责人培训班、民族地区村主任能力提升班等,着力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当然,也还可以委托一些高校组织集中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3.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从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细化干部德的考察评价内容,研究制定考察干部德的具体标准。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和日常建设的重要内容、硬性要求,组织、统战、民族工作部门定期协调沟通,加大培养选拔工作力度。招录国家工作人员时,列出一定的名额面向少数民族,进行定向招收。加强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树 立重视基层的导向,坚持从民族地区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 应注意从基层一线大力选拔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干部,加强交流互动,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民族地区和民族部门工作挂职或工作,从民族地区和民族部门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其他地区和部门任职。

(三)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1.实施政治建设巩固工程

基层组织是践行“两个维护”的最后一个方阵。带头做到 “两个维护”,是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 要健全完善和理顺基层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整合工作力量。要有向上看齐的意识,自觉从政治建设入手,着力提升党支部建设制度化科学化水平,真正把民族地区县乡村三级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 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领导基层民族事务治理和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2.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

对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采取联建、结对共建的方式来强化,对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尤其是乡(镇)村两级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排序,按照“增加先进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整顿后进支部”的思路, “抓两头带中间,推动后进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前进”,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确保民族地区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强起来、硬起来。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做到村有党支部、社(组)有党小组。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紧紧围绕农牧民党员发展难、学校党建提升难、城乡党建统筹难、党员作用发挥难等问题。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浓缩,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笔者调查研究,文献读写过程中发现,当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还比较浅显, 其在甘肃的实践还不是很坚实, 既有认识上的区误,也有工作层面的短板,还需要下大力气去解决。新时代,铸牢系统工程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着力坚持巩固完善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制度优势,深入研究实践当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围绕建设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民族工作制度体系,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世界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发展阶段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新实践路径。

第一,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下功夫,夯实物质基础。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拉大趋势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失衡。加快发展,就是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物质基础。要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求,穷策穷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谋划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抓住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和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机遇,补齐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短板,拓宽民族地区发展的路径,助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确保各族人民群众都能过上美好生活,让各族群众得实惠、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获得感,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二,在维护民族团结上下功夫,夯实社会基础。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前提、基础和保障。要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特别是深入推进“一廊一区一带”创建行动,着力打造甘肃品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在宣传的力度、广度、深度和参与度上做足文章,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氛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社会基础。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研究,讲好甘肃故事,丰富甘肃实践,提供甘肃智慧。

第三,在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下功夫,夯实思想基础。以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引导各族人民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最高利益,铸好各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和魂,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思想基础。

第四,在教育就业上下功夫,夯实民生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对青少年放任不管,他们就容易受错误思想特别是错误的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的影响,有的甚至会走上危害社会、危害国家安全的道路。民族地区抓团结、抓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个基础性工作。因此,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培养造就更多具有“中国心”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一个人没有就业,就无法融入社会,也难以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要不断增强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抓好民生头等大事。

第五, 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上下功夫, 夯实法治基础。 全面推进民族事务依法理治,依法处置各类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纠纷, 坚决打击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分裂祖国的行为。一方面要加大法制的宣传力度,提升各族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用法律来调节民族关系, 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 用法律来保障合法益权,夯实法治基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六,在加强组织建设上下功夫,夯实政治基础。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在民族工作上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指示精神,武装各级党员干部头脑、指导民族工作实践。按照“三个特别”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夯实政治基础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