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淡谈如何在交际过程中成功地实现指称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93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201021509502889
  • 日期:2012-01-0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lleged is always the hot spot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the former research are mostly static, not the language users the active factor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nd for many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alleged phenomenon appears to make a convincing explan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lleged that is dynamic,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association for basic standards, thus both in the diet of cognitive context show reasoning to successfully make reference.
Keywords: alleged, dynamic, the connection, theory
摘要: 上海论文网对指称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语言研究的热点,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静态的,没有把语言使用者这一能动因素考虑在内,因而对许多实际运用中出现的指称现象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指称的实现是动态的,交际双方以关联为基本准则,在双方互为显映的认知语境中进行推理,以成功地实现指称。  


关键词:指称,动态,关联,理论


一、引 言  


指称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语言哲学热烈讨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指称语主要包括专有名词、普通名词、限定摹状词和不定摹状词。最初的指称理论是被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而被提出来的,其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语言的哲学思考。指称论的研究一直围绕着指称语、指称对象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而展开,从朴素的指称论到精致的指称论概莫能外。本文先回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指称理论,然后拟从一个新的角度,即运用关联理论来对其进行研究,以便对指称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对指称研究的历史回顾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其《对话录》中就认为指称语的意义等同于它所指称的对象,例如,“羊”一词的意义就是它的指称对象羊。这种看法显然有失偏颇,因为有许多语词并没有现实的指称对象,但我们不能说它们没有意义,如龙、独角兽、魔鬼或是童话、神话世界中的东西。也有的指称语与指称对象相同,意义却不同,例如,“thePrimeMinister of Britain”(英国首相)和“the Leaderofthe Conservative Party”(保守党领导人)在1994年所指的都是约翰•梅杰,它们的指称对象相同,但意义却不同。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Frege)首先提出了质疑,他用“晨星”和“暮星”的例子来说明区分指称语的指称对象和意义的必要性。以弗雷格和罗素(B.Russell)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所持的指称观点被称为传统的指称论,按照这种观点,名称具有各自的内涵和外延,即具有各自的意义和指称,名称的指称是由名称的意义所决定的。而在20世纪60年代,唐纳兰(K.Donnellan)、克里普克(S.Kripke)和普特南(H.Putnam)提出了因果的、历史的指称论。他们认为专有名词和表示类属的名词不具有意义,而是直接地和任意地指称其所指对象,也就是说,我们在给事物命名时,不是依据我们对名称的意义的了解,不是依据命名对象具有的某些特性,而是依据这一名称与某种命名活动保持着历史的、因果的关系。换言之,某个名称用来指称某个对象是因为先前这种指称关系曾被确定过,并经过历史文化链条而被传递下来。上述这些观点虽然各不相同,但都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是什么的问题提供某种解释,是对抽象语言的一种静态研究和分析。而现实生活中语言的使用则是复杂多变的,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指称用法就难以用上述理论来解释了。让我们看下面一组例子:1.a /shyylw/ The newspaper raised the price per inch forits classified advertising.1.b The newspaper fell frommy lap.1.c“Dear Abbey”isn’t in that newspaper onsaturdays anymore.1. d The printers’union wants to buy thatnewspaper. 1. e That newspaper has always supported aRepublican candidate for president.很显然,newspaper的意义是固定的,而以上各句中newspaper的指称对象是不同的。因为指称现象实际上反映了语言形式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人这一活动主体则是联系二者的纽带。人类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识。当人们需要把获取的信息相互传达时,就需要某种中介或载体来传达这种信息,语言符号的形成就是基于这样一种需求。语言符号被使用者指定代表某一东西,并且这种指称关系相对稳定下来,这使得语言的指称得以实现。不可否认,语词的意义对于明确指称对象是必需的,如果没有词义与指称对象的固定联系,那么语言将不成其为语言,但如果某种理论只是抽象地研究语词与指称对象的关系,其解释力势必大受限制。因此,对指称关系的研究不能脱离语言的使用者而抽象地存在,指称关系会在使用者的作用下经常发生转换。例1(a~e)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分析指称语的指称对象时,引入在这二者之间起能动作用的因素———语言使用者,对深入探讨指称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就是说,对指称关系的研究应该放在动态的语言运用实际中,才能作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作为日常语言学派中牛津学派的元老之一的斯特劳森(P.F.Strawson)就曾指出,指称是人们使用语词时所做的事情,它是语词的使用特征。他强调只有在使用语词的过程中,结合特定的语境,然后通过语词本身的意义,才能实现指称,指称是一个比语义学更复杂、更丰富的语用学概念。斯特劳森的研究代表了在指称理论上语言哲学由语义向语用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语用学家开始从语用的角度来研究指称。南伯格(G.Nunberg)曾举出一个很典型的例子:The ham sandwich wants aside order of fries.对这句话中的the ham sandwich的指称对象是难以从静态意义上去把握的,因此南伯格认为,对指称应该从语用学角度对其加以研究。尤尔(G.Yule)认为,单词本身并不指任何东西,是语言的使用者用它来指称,我们最好把指称看作是语言的使用者使用某种语言形式而使听者能够确认某种东西的行为。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能否实现成功的指称,关键是说话人欲用某一语言形式来指称某一对象的意图能否被听者领悟。下面本文将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解释人类交际过程中是如何成功地实现指称的。


三、关联理论中的语境概念 

 
在人类语言交际过程中,语境因素是交际得以进行的背景因素,也常常是影响交际能否成功的重要原因。语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而关联理论中的语境不同于传统的语境概念。传统的语境概念包括语言使用时的一切外在因素,从社会文化背景、百科知识、语言的上下文到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等具体场景因素,还包括交际者的社会地位等等。这些语境因素在交际进行时就已经决定了,是静态的,交际者根据这些语境因素对话语进行推理。而关联理论认为,这种语境概念不能客观地反映语言使用时双方的心理状态。关联理论认为,人的交际活动实际上是一个认知过程,因此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人们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的信息以心理表征的形式储存在人们的大脑中,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是由一系列可以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可显映的是可感知或可推理的,也就是说,一个事实或假设在某个时候对某人是显映的,而且仅限于当时他能够将这一事实或假设在大脑中形成心理表征,并且承认这一表征是真实的或可能是真实的。一个人的总体认知环境是他所处的物质环境与自身的认知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不同的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同、认知能力各异,因此认知环境也不尽相同,而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所运用的认知语境则是认知环境中交叉、重叠的部分,也就是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为了正确反映交际双方交际时的心理状态,关联理论提出了互为显映(mutual manifestness)的概念。互为显映也就是说,在认知语境中的任何一个显映的假设,对于共享这一语境的人而言都是显映的,并且这一事实在这一认知环境中也是显映的。例如,玛丽和彼得在观赏风景时,玛丽注意到远处有一个教堂,她说:“I’ve been inside thatchurch.”她不必问彼得是否注意到了那个教堂,或彼得是否认为那是一个教堂等,她所需要的只是相信彼得在必要时能够确定那个建筑是教堂。也就是说,这一假设在特定的时刻,在他的认知环 境中是显映的,是可感知和可推理的,远处那个建筑是教堂这一假设对双方是互为显映的。按照关联理论,认知语境不是给定的,而是在交际的过程中不断选择的,是动态的。#p#分页标题#e#

 

四、语境效果与关联性  

 

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是一系列对他而言显映的事实或假设的集合。那么他最倾向于构建和加工哪一个假设呢?只有一个制约因素———关联性。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种种的反应和表现都来自不同条件下对这一永恒目标的追求,关联是人类交际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关联以语境效果为特征,只有产生语境效果的话语才是关联的。在新信息P与旧信息C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演绎过程就是P在C中的语境化,这样一个语境化过程就是关联理论所说的语境效果。如果新信息仅仅是重复已知的信息,那么不会对已有的语境产生任何影响;如果新信息同已知信息没有丝毫关联之处,也同样不会影响已有的认知语境;只有与旧信息有关的新信息才会产生语境效果。也就是说,如果新信息能够改变原有的认知语境,那么就会产生语境效果,就是关联的。语境效果分为3种:(1)新信息产生一定的语境含义;(2)新信息加强旧假设;(3)新信息替代旧假设。产生语境效果是话语关联的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个假设在一语境中是关联的,而且只有当它在这一语境中才能产生一定的语境效果。一个人的认知语境是一个庞大的集合体,它包括百科知识、长期记忆内容、短期记忆内容,还有即时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的信息等。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时,并不是所有这些内容都被调动起来,组成认知语境,而只是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而对某一语境的选择是由对关联的寻找决定的,不是在确定语境之后再评估话语的关联性。恰恰相反,人们希望所加工的信息是关联的(否则就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加工了),尽力想选择一个合适的语境去实现关联性。换言之,关联是常项,而语境则是变项。关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联程度其实体现了假设和语境的关系。语境效果并不是确定关联程度的惟一因素。语境效果是由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过程像所有的生理过程一样,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一定的能量消耗,在取得语境效果时所耗费的努力是确定关联程度的第二个因素。对信息加工所付出的努力是负面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所付出的努力越大,关联性越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所付出的努力越小,则关联性越大。人类的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符合,即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总是希望说话人说出具有最大关联的话语,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往往是寻求最佳关联,即付出适当的努力而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五、人们如何在交际过程中成功地实现指称  


前文提到,指称是比语义学更复杂的语用现象。指称语与指称对象的关系不是由语义决定的,也不是历史、文化链条简单地传递下来的。在交际过程中,指称能否成功地实现,关键是交际双方对某一指称语指称某一特定对象是否达成一致。交际双方互为显映的认知语境是成功实现指称的前提,交际者在进行指称时,有理由相信,其指称意图在互为显映的语境中是可以被听者识别的。例如在餐馆里,服务员A对服务员B说:“The ham sandwich wants a side order of fries.”在这句话中ham sandwich指称的对象显然不是一道菜,而是点这道菜的人。在A和B的共同认知语境中,下列假设对双方来说是互为显映的:A和B是餐馆的服务员,顾客通常自己点菜,服务员负责给顾客上菜,ham sandwich是一道菜的名称等等。在这一语境中,A用ham sandwich指称点这道菜的人,A也相信这一假设对B而言也是显映的,即可以被B推理。A不会怀疑自己的话语会使B产生疑惑或误解。由于交际的双方以关联为取向,听者相信说话人的指称并不是任意的,而是以语境为依据,以关联为准则,总是试图从诸多可能的指称对象中找出具有最佳关联的一个,以得出合理的解释。例如,在学校图书馆,学生与管理员有这样一个小对话:S:I want to borrowKingLear.A:Shakespeare is on the top shelf.在这个小对话中,学生想要借《李尔王》(KingLear),图书管理员则告诉他“莎士比亚”在顶层架 子上,学生若想对这句话作出正确的理解,必须进行一番语用推理。学生想要知道这本书的位置,根据关联理论,交际双方都是以关联为取向,学生相信管理员的回答是关联的,就会调动大脑中可以对管理员的回答作出正确推理的前提条件:学生想要借一本书《李尔王》(King Lear),学生想知道这本书在哪里,学生知道这是莎士比亚的作品,管理员知道这是莎士比亚的作品等。有了这些前提,学生很容易理解管理员用“莎士比亚”(Shakespeare)指称他的作品,这是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解释。在交际过程中,随着语境的发展,新信息被处理后就会成为认知语境中的信息。指称的实现也是这样,已经成功实现的指称会以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成为下一次成功指称的前提。看下面一组对话,背景是A在B家里做饭:A:I shall make the salad dressing.B:The oil is on the top shelf.A:Are you sure? I can’t see it.A会认为the oil是指vegetable oil,因为这可以从认知语境中推知。A说I shall make the saladdressing,在A的认知语境中,有关salad dressing的最具可及性的假设是The basic ingredient of saladdressing is some kind of vegetable oil.可及性(accessibility)是一个心理学中借用的心理语言学概念,通常指一个人在说话时,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一个语言或记忆单位的便捷程度,因而又可称为便取度,在这里指说话人作出不同解释的便捷程度。可及性最高的解释需要最小的心理付出,因而最具关联性。而这一假设中,最具可及性的信息是I do not knowwhere B keeps his vegetableoil,有了这些假设,再加上他要做沙拉酱的意图,对A来说知道油在哪里具有关联性,因此,对oil最具可及性的解释是做沙拉酱用的vegetable oil,可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为什么A认为这就是B所欲指称的呢?因为双方的认知环境是互为显映的,并且说话人总是以最佳关联为目标,也就是所说的话不仅有足够的语境效果,还要尽力为取得这种效果付出尽可能少的努力。The oil的指称成功实现后,便成为语境因素储存于双方的大脑中,这样为A话语中it的成功指称奠定了基础。在话语发展过程中,随着认知环境的变化,对同一个指称对象会用不同的语词对其进行指称,前一个已成功实现的指称作为已知信息,成为确定下一个指称对象的语境因素,虽然指称方式不断变化,但指称对象总是可以被听者识别出来。


六、结 尾  


关联理论把交际活动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这种认知活动实际上是交际者对双方所处的认知语境的认识。交际过程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在互为显映的认知语境中,说话人会认为自己的指称是具有关联性的,是可以确定的;而听者也认为说话人的指称是相关的,是可以通过推理获知的,听者总是试图从诸多可能的指称对象中找出具有最佳关联的一个。指称的用法关键取决于共同的认知语境,取决于双方头脑中存在的一系列假设和事实相互显映的部分。双方以关联原则为基本准则进行明示和推理,以达到指称的成功。由于认知语境是由一系列假设组成的集合,只要某一假设是互为显映的便能指称,无论指称对象是具体的物或是抽象的概念。 

 
参考文献
1•Sperber, Dan and Wilson, Deirdre, 1995,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eijing: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p#分页标题#e#
2•Blakemore, Diane, 1992,Understanding Utterance,Cambridge: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3•Thomas, Jenny, 1995,Meaning in Interaction:An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London:Longman Group Ltd.
4•Green, M. Georgia, 1996,Pragmatics and NaturalLanguage Understanding,Mahwah:University of Illinois.
5•Yule, Goerge, 2000,Pragmatics,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6•涂纪亮,1988,《英美语言哲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7•郭贵春、殷杰,1998,“论指称理论的后现代演变”,载于《哲学研究》,第4期。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