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Most studies on English locative inversion are confined to the field of syntax with little consideration of the constraintsfrom discourse or pragmatics. As Optimality Theory (OT) has the advantage of incorporating various factors from phonology, syn-tax,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nto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phenomena, the author attempts to apply OT theory to the study of Eng-lish locative inversion,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syntactic and pragmatic factors, to explore its derivation process and solve some con-troversial problems. The study will also be extended to Chinese.
Key words:Optimality Theory; locative inversion; syntax; pragmatics
摘 要:上海论文网对英语方位倒装句结构的研究大部分仅从句法角度出发,忽视了来自篇章和语用方面的制约。优选论理论作为生成语法理论的分支,具有兼容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多种因素来解决问题的特点。用优选理论来研究英语方位倒装句的生成过程,可以兼顾句法和语用两方面的制约因素,本文解释了单从句法层面出发所无法解释的一系列问题,并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汉语。
关键词:优选论;方位倒装句;句法;语用
1.引言
方位倒装句(Locative Inversion)是英语倒装句型的一种。其典型结构为:方位短语(LP) +谓语动词(VP) +名词性成分(NP),如(1)所示:(1) Under the tree stood a man.方位短语占据句首位置,使得该句式在句法结构上既不同于英语中一般的SVA语序,也不同于there引导的存现句,在信息表达方面有自身的侧重点,在语用功能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纯从句法结构来看,方位倒装句与正常SVA语序的句子(如例〈2〉)是可以互换的。(2) A man stood under the tree.但一些研究表明这种转换从语用角度讲不是任意的,它要受到语篇信息因素的影响,方位倒装句正体现了信息结构对句法结构的制约,它的产生应同时受到句法和语用两个层面因素的共同制约。而先前的对于方位倒装句式的研究大都基于词汇功能语法理论(LFG)(Bresnan, 1989)或生成语法理论(TG)(Levin, 1995),将研究层面局限于词法和句法层面,不能准确地反映句法因素和语用因素的相互关系。优选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框架,兼顾了语音、语义、句法和语用等多方面的因素,并能反映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将应用优选论的框架对英语的方位倒装句进行研究,这同时也是优选理论应用于解决句法问题的一次大胆尝试。
2.优选论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简称OT)作为生成语法的一个分支,最早是由Prince和Snomlensky于1993年提出的,应用于生成音系学的研究。以后的几年时间里,优选论在生成句法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它的基本原理与普遍语法原则参数理论不同,采用的是制约条件层级模式,其主要的理论框架如(3)所示:(3)生成器(输入项) (候选项1,候选项2, ……,候选项n)评估器(候选项1,候选项2,……,候选项n) 输出项(优选项)输入项通过生成器进入系统,由生成器生成数量无限的候选项。这些候选项在评估器中得到评估,最终从无限多的候选项中选取一个最优项作为输出项,即所谓的优选项。生成器在生成候选项的过程中遵循分析任意性原则(freedom of analysis)、包含原则(containment)和语素信息一致原则(consistency of exponence),前一个原则确保潜在的优选项包含在候选项中;后两个确保输入项与输出项在词汇组成和语素信息上保持一致。 评估器是该理论模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OT语法的核心。评估器由若干个有层级排列的制约条件组成,称为制约条件层级体系。层级高的制约条件对于层级低的具有绝对的优先权。OT认为制约条件具有普遍性,并且所有这些制约条件都是可违反的,最大限度满足或最小程度违反制约条件层级的候选项被评估为优选项输出。语言间不同的表层形式正是由制约条件的层级排列不同决定的,OT就是根据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来说明语言的类型变化,这样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OT理论中都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优选论与生成语法的原则参数理论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兼顾了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多个分析层面对于句子产生的影响,评估器中的制约条件可以来自以上不同的范畴,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单一层面,因而可以解释基于某一理论层次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
3.英语方位倒装句制约条件的确定
根据优选论理论,对于给定的输入项, OT模型中的生成器在遵守相应原则的基础上会产生无限多的候选项。对于例句(1),在词项under、thetree、stood、a man进入生成器后也会产生尽可能多的候选项。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成器会产生6个候选项:(4) a. [IPA man [VPstood under [the tree]]].b. [IPA man [VPunder the tree [VP stood]]].c. [IPUnder the tree [VP stood [a man]]].d. [IPUnder the tree[IP[a man][VPstood]]].e. [IP [VPStood [a man] under the tree]]].f. [IP [VPStood under the tree [a man]]].这里我们不探讨这些候选项的生成过程,而只关心所有这些候选项如何经过评估器的筛选产生优选项,即评估器中制约条件层级体系的排列及其具体操作。由于信息理论和句法理论都可能对英语方位倒装句的产生有制约作用,我们将在语用和句法范畴内分别对其制约条件进行探讨:句法范畴内的制约因素我们主要讨论OCC原则和经济原则,而语用范畴的制约因素主要讨论信息焦点原则。
3•1 OCC原则与经济原则早期生成语法中的扩展投射原则规定所有的句子必须有主语。根据该原则,乔姆斯基在近期的最简方案理论(Chomsky, 1998, 1999)中规定了所谓EPP特征作为句法结构中核心功能语类①携带的一种不可解读特征,必须在显性的句法操作中被核查消去。其中核心功能语类T的EPP特征与表层主语相联系:任何占据句子中心词T的指示词(Spec)位置的句法成分都可能消除T的EPP特征而成为句子的表层主语。也就是说,乔氏对移位到[Spec, T]位置的成分没有做硬性规定:除一般的名词性成分外,其他语类也可能占据该位置而使句子合格,如下面例句所示:(5) a. [To read the books] is what we want todo.b. [Under the table] is a good place to hide.c. [That he won the game] surprised us.以上例子说明,不定式短语、介词短语和分句都可能占据句子的[Spec, T]来核查T的OCC特征。英语方位倒装句的特殊性正在于通常出现于句尾位置的介词短语占据了其表层主语位置,因此在句法层面它首先与句子中心语T的EPP特征相联系。在最新的句法理论(Chomsky, 2001)中, OCC(Occurrence)特征取代了先前的EPP特征。OCC仅在必需时发生作用,即当OCC的使用能产生新的与辖域或语篇相关的特征时,中心词才选择OCC。当一个中心词H具有OCC特征时,必须有某个东西占据[Spec, H]位置去核查并消去该不可解读特征。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核查操作是通过内部合并完成的,②即H管辖域内的某个成分显性移位到[Spec, H]位置核查H的OCC特征,这就成为英语方位倒装句的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基于最新的句法理论,我们将制约英语方位倒装句产生的OCC原则规定为:OCC原则:句子中心语T携带不可解读的OCC特征,在没有外部合并对象的情况下, T管辖域内的某个成分必然通过内部合并操作移位至[Spec, T]以核查T的OCC特征。与OCC特征一样,名词性成分的结构格在句法操作中也被定义为一种不可解读特征,必须与具有完整ф-特征集的核心功能语类(T或v)通过一定的句法操作消去并定值,这种操作被称为一致(Agree)。(Chomsky, 1999)一致操作要求同时具有不可解读特征的探针P和目标G处于适当的关系中,这种关系应该是局部的,即P和G应处于同一个最小域内以保证P对G的最简化搜索。对于名词性成分的格特征, Radford(2001)证明无论名词携带何种形式的格特征,最终都是通过与核心功能语类在Spec-head关系下进行核查的。从运算的理想性来看,如果名词性成分占据中心词T或v的Spec位置,既可以保证T或v (探针P)与名词性成分(目标G)处于同一个最小域内,同时又可以保证P对G搜索的最简性, P即不必再在其管辖域内搜寻目标G,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记忆负担。这同时也符合Kager(2001)提出的移动经济原则,③体现了运算的经济性。运算经济原则具有普遍性,英语方位倒装句的产生必然受到经济原则的制约,我们将经济原则规定如下:经济原则:从运算的经济性角度讲,名词性成分为了核查其携带的结构格特征在句法衍生过程中应占据核心功能语类(T或v)的Spec位置与其通过Spec-head关系进行特征核查操作。OCC原则与经济原则是来自句法范畴对方位倒装句的产生起作用的两个制约条件,它们虽都与句子中心语T的Spec位置有关,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核查中心语T的OCC特征,要求必须有成分占据[Spec, T];而后者只与句子中名词性成分有关,要求其必须占据[Spec, T]以核查消去其不可解读的格特征。#p#分页标题#e#
3•2 信息焦点原则(FOCUS原则)一些学者(何自然, 1987;师静, 1998)从功能主义角度对英语方位倒装句进行了研究,指出对于方位倒装句和其对应的正常语序的句子,如:(6) a. Under the tree stood a man.b. A man stood under the tree.两者的转换在句法层面是任意的,其客观真值也相同,但在语用层面两者却不能任意转换,倒装句的使用要受到语用篇章范畴的限制:仅当说话者把表达的焦点集中于句中表达新信息的名词性成分时,方位倒装句(如6a)的出现才成为可能。换句话说,方位倒装句的语用功能就是使表达新信息的名词性成分成为信息焦点。信息结构理论规定,句子信息语段中新的或重要的信息为信息焦点,每个句子应包含至少一个信息焦点,其正常位置在句子末端,产生由已知信息到新信息的信息结构,称为“句尾焦点原则”。对于方位倒装句,其中的名词性成分往往表达新信息,应被赋予信息焦点,按照“句尾焦点原则”被置于句尾,由此产生由方位短语(已知信息)到谓语动词再到名词性成分(新信息)的倒装句式。事实上,真正的句子信息焦点不一定必须出现在句子的最末端, Costa(1997)对“句尾焦点原则”作了修改,指出被赋予信息焦点的成分,特别是主语成分,只需出现在句子的谓语动词后面而不必一定要出现在句子的最末端,例如:(7) There is a beautiful fountain in the garden.例(7)中,“a beautiful fountain”没有出现在句子的最末端,而是紧跟在谓语动词的后面,但它仍然被看做是焦点化了的主语成分。根据Costa的思想,我们对“句尾焦点原则”进行修改,制定了在语用范畴内制约方位倒装句产生的条件,称之为“信息焦点原则”:信息焦点原则:一个句子中新的或重要的信息被赋予信息焦点,而焦点化了的成分一般应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后。
4.英语方位倒装句制约条件的层级排列
信息结构和句法结构分别从语用功能和句法功能的角度描述句子构成,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但同时它们都以句子为基本研究对象,两者也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方位倒装句的产生正是它们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上一节我们规定了制约条件的基础上,本节我们来讨论它们在评估器中的层级排列。首先,对于句法范畴的OCC原则和经济原则的关系,我们来看例(8)的句子:(8) [To read books] is my interest.该句的不定式短语而非后面的名词性短语占据中心语T的Spec位置有悖于经济原则,但却遵守OCC原则,而(8)是合法句子,这说明OCC原则在层级体系中的地位应高于经济原则,而地位较低的经济原则在优选论的框架内是可以违反的,用优选论的经典图表分析方法如下:候选项OCC原则经济原则To read books is my interest. *下面我们讨论OCC原则与信息焦点原则的层级排列。根据信息结构理论,被动句中句子的语法主语一般视为句子的信息焦点,因为它通常是说话人想要突出的部分,如例(9)中的to read books:(9) To read books is considered a good habit bymost people.按照信息焦点原则的规定,该语法主语应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后面,如下面两句所示,(10) *Is considered to read books a good habitby most people.或* Is considered a good habit by most peopleto read books.但这两个句子均不合句法,原因是它们违背了OCC原则,这说明OCC原则在层级体系中的地位要高于信息焦点原则。其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候选项OCC原则信息焦点原则 To read books is considered a good habit by most people. *Is considered to read books a good habit by most people. *!Is considered a good habit by most people to read books. *! 由以上分析得出, OCC原则在3个制约条件中地位最高,在层级体系中优于经济原则和信息焦点原则。下面来讨论经济原则与信息焦点原则的层级关系,我们看下面一段对话:(11) A: I ve seen that play.B: So do I. (*I do so.)这里, B的答话明显受到来自信息结构方面的制约, so为已知信息,信息量小,不足以占据信息焦点的位置,而I是新信息或要强调的信息,应占据信息焦点位置,但该句子却违反了经济原则,因为“I”没能占据[Spec, T]位置;而B句括号中的句子遵守着该原则,但它在该语境中却不是优选项,因为其违反了信息焦点原则,这说明信息焦点原则对经济原则具有绝对优先权,在层级体系中高于经济原则。综上所述,我们在优选论的理论框架内为英语中方位倒装句产生的3个制约条件制定了一个层级体系,这个层级体系表述为:OCC原则>>信息焦点原则>>经济原则下面我们应用这个层级体系来分析英语中方位倒装句的候选项,讨论这个层级体系如何在筛选方位倒装句的优选项和辨别其句法合格性上起作用。
5.制约条件
层级体系的具体操作在第3节中,对于典型的英语方位倒装句(1),生成器输出了6个尽可能的候选项,下面应用制约条件层级体系对这6个候选项进行分析,如下表所示,候选项OCC原则信息焦点原则经济原则 a. Under the tree stood a man. *b. A man stood under the tree. *!c. Under the tree a man stood. *!d. A man under the tree stood. *! *e. Stood a man under the tree. *! *f. Stood under the tree a man. *! *注:在该方位倒装句中,表示存在的主体(a man)被视为信息焦点。 这里a句仅仅违反了在层级体系中最低的经济原则,其中的名词性成分“a man”未占据[Spec,T]位置。b句“a man”处于[Spec, T]位置,符合OCC原则和经济原则,却违反了信息焦点原则;同样, c句也同时遵守OCC原则和经济原则,却也违反了信息焦点原则,因此这两句相对于a句不是优选项。d句符合OCC原则,但“a man”位于谓语动词前边,违反了信息焦点原则,同时它又不占据中心词T的Spec位置,违反了经济原则。后面的两个候选项e和f都同时违反了OCC原则和经济原则,因为都没有成分占据[Spec, T]位置。应用优选论的观点,每个制约条件都是可以违反的,而最小限度违反制约条件层级的候选项就被评估为优选项输出,在这里就是a句。应用优选论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为其他候选项的语法偏离度(Chomsky, 1995)进行排列。由表中看出, b句和c句仅违反信息焦点原则, d句同时违反信息焦点原则和经济原则,而e句和f句同时违反OCC原则和经济原则。根据优选论的基本思想,层级高的制约条件对于层级低的制约条件享有绝对优先权,因此b-f句的语法偏离度可排序为:e句、f句>d句>b句、c句由左到右语法偏离度依次减弱,这种排列基本上符合人们的语感: b句和c句基本上符合语法要求,可以为人们所接受,语法偏离度最小; d句的接受程度相对于b句和c句较弱,语法偏离度较大;而e句和f句则基本上被认为是完全不合语法的句子,语法偏离度最大。因此,应用OT理论来解释英语方位倒装句的生成原理,不仅可以为其筛选出最符合语法的优选项,还可以对其他的候选项的语 法偏离度进行排列,这是单单基于句法理论或其他理论所无法办到的。
6.制约层级体系在汉语方位倒装句中的应用
与经典生成语法理论相比, OT理论的特点是将语言间的类型变化通过普遍性制约条件的不同层级排列表现出来。本节我们通过制约方位倒装句产生的层级体系的不同来探讨英语和汉语间的类型差异。对于汉语的方位倒装句,我们有如下候选项:(12) a.一条狗跑进屋里来。b.屋里跑进来一条狗。c.跑进屋里来一条狗。d.跑了一条狗进屋里来。(何元建, 2000)这里“一条狗”是说话者要表达的新信息,被赋予信息焦点。根据英语方位倒装句的层级体系排列, b句仅违反了层级最低的经济原则,应是优选项,这符合汉语事实,说明制约英语方位倒装句的层级体系对汉语似乎同样适用。但与英语不同的是,上面c、d两句虽然违反了层级最高的OCC原则,即没有名词性成分占据中心语T的Spec位置,但仍是汉语中语法合格的句子,它们与b句的区别只是信息表达的重点不同,这说明制约层级体系中的三原则在英语和汉语中有着不同的层级排列。实际上这种差异是由两种语言不同的内在特性决定的:英语中不允许空主语(包括pro)的存在,因此中心词T的OCC特征表现为一种强特征,必须有成分占据[Spec, T]来使其得到核查;而汉语中允许空主语的出现,(胡建华, 1997)OCC特征相对较弱,因此语用方面的信息焦点原则在层级体系中就可能高于OCC原则。这与和Rizzi(1982)提出的空主语与动词后主语关系的基本思想一致:(13) a.空主语可现语言: EPP (OCC)地位较低,为弱特征。b.空主语不可现语言: EPP (OCC)地位较高,为强特征。同时,制约条件层级体系的不同反过来也反映了两种语言的差异,正如McCarthy & Prince(1993)所指出的,“语言间的差别仅仅或主要在于制约条件层级排列的不同。”#p#分页标题#e#
7.结语
本文在优选论的理论框架内讨论了英语中方位倒装句的制约条件层级体系,探讨了这些制约条件的层级排列及在筛选方位倒装句优选项上的具体操作,并将这些制约条件推广到汉语,寻找其跨语言的证据。应用优选理论解决英语方位倒装句的问题,不仅可以兼顾来自语用和句法两类因素的制约,而且可以为优选项之外的其他候选项进行语法偏离度的排列,这是单从句法层面出发所无法解释的现象。当然,本文作为应用优选论解决句法领域问题的研究还只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探讨的深度及广度还有待加深。
注释
①根据Chomsky (1998),核心功能语类包括: C (comple-mentizer,标语词), T (tense,时态)和v (light verb,轻动词)。
②英语中通过外部合并消除OCC特征的例子仅限于虚位主语(Expletive),如it, there等。(Chomsky, 2001: 13)
③移位经济原则规定语迹不允许出现(Trace is not al-lowed)。(Kager, 2001: 351)
参考文献
[1]何元建.论元、焦点与句法结构[J].现代外语,2000, (2).
[2]何自然.信息理论与英语结构[J].现代外语, 1987,(1).
[3]胡建华.英、汉语空语类的分类、分布与所指比较研究[J].外国语, 1997, (5).
[4]师静.论英语句子信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关系[J].外语研究, 1998, (4).
[5] Bresnan, Joan & J. M. Kanerva. Locative Inversion inChichewa: A case study of factorization in Grammar [J].Linguistic Inquiry, 20 (1989): 1-50
[6] Chomsky, N. Minimalist Inquiries: the Framework [A].MIT Occasional Papers in Linguistics15 [C]. Cambridge,MA.: MITWPL, 1998.
[7] Chomsky, N. Deviration By Phrase [A].MIT OccasionalPapers in Linguistics18 [C]. Cambridge, MA.: MITW-PL, 1999.[8] Chomsky, N. Beyond Explanation Adequacy [A].MITOccasional Papers in linguistics20 [ C]. Cambridge,MA.: MITWPL, 2001.
[9] Costa, J.Word Order and Constraint Interaction[M].Ms., Rutgers University, 1997.
[10] Kager, Rene.Optimality Theory[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1] Levin, Beth, et al.Unaccusativity: At the syntax-lexi-cal semantics interface[M].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