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本文对当前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做出如下基本结论:第一个基本结论是关于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基本情况的结论。本研究把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界定为社会认同度、服务积极性、资源获取能力三部分。
导 论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鼓励和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10 年来,国家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出发,在许多重要会议中都提出要发展公益事业,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公益事业的主要载体是公益类社会组织。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弘扬精神文明、服务社会大众、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公益类社会组织发挥其功能。社会发育的成熟与否,一个必要的衡量标准那就是社会组织的活力。公益类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较为成熟的组成部分,所具有的大众化的触角深入到社会各个群体。无论是在汶川地震中全国各地的公益组织率先吹响“集结号”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让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还是争议不断的“郭美美事件”让大家对公益组织怀有的质疑都足以证明公益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公民们的关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组织的活力就是组织的生命力,组织的活力问题就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活力的发展不仅受到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还受到特定制度环境的制约。在此背景下,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的发展必须探索出更有效的方法和路径。然而,现有的研究成果很少在制度环境下研究公益类组织活力问题,因此,从制度环境出发研究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制度环境对其的影响,若要推动公益类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推动公益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就要重视制度环境对公益组织活力的影响。因此,提高公益类社会组织所处的制度环境,是促进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繁荣发展的有效手段。应当从提高认识,努力营造有利于公益类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等入手,推进公益类社会组织发展。基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提升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对策与建议。
...........
二、文献综述
伴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公益类社会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对于公益组织活力方面的研究也渐渐兴起。国内对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对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的重要性问题研究。康晓强(2010)认为公益类社会组织具有公益性、民间性、自主性的特点,因此决定了其在参与社会管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①学者李晴、黄明兵指出我国公益类社会组织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角度提供公益服务、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等事业上具有特殊的使命。②程虹娟认为公益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特别是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③2014 年 12 月 4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指出“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扶贫”,以及“支持社会组织承担扶贫项目的实施”,④公益类社会组织中的服务对象大多属于弱势群体,这部分弱势群体由于各种困境使其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因此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越高就能够促进公益组织开展数量更多、效益更好的扶贫项目,从而也能在扶贫扶弱的工作中发挥出特有的功能。宋春、杨宇佳也肯定了公益类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在《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中指出积极鼓励并高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不仅有助于补齐政府扶贫的‘短板’,还有助于释放经济发展的潜能,通过鼓励和吸引社会组织到贫困地区投资创业,由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⑤何立军认为推动公益社会组织的发展不仅能够使社会组织作为创业主体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而且公益组织具有的自主性和非营利性使其能够提供政府部门难以做好的有效性、专业性强的创业咨询与培训服务,①因此公益组织活力的提高有利于取得“双创”的好成绩。有学者认为公益类社会组织是公益事业的“输血者”,它能够引导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通过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模式从而有利于建设和谐社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②王旭在《创新治理模式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中认为加强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致力于公益慈善意识以及现代公益理念的普及宣传,有利于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弱、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倡导现代公益慈善文化、推进社会文明和谐宣传公益思想。③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有助于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其重要性更多的还体现在承担社会责任,扮演更丰富的社会角色。
.........
第一章 理论视角
第一节 治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者格里 斯托克对治理有 5 类阐释:“第一,治理是指政府主导,同时主体还有政府以外的一些社会公共组织和实施者;第二,治理社会组织过程中在解决问题方面体现责任不明确;第三,治理在行使权力的过程,每个主体和参与者相互依赖;第四,治理网络自主性扩大;第五,治理认为政府拥有的权力不一定可以促使事情完美解决”可见,治理的内涵比较丰富。①詹姆斯·N·罗西认为:“治理是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②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③丁惠平在论及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理论体系建构时指出,理论的建构要立足于多维视角,建构一整套涵盖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社会组织理论体系。④俞可平教授认为:“治理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⑤治理理论从公益类社会组织的健康运行的基础上提出强制度创新、提供制度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因此治理理论视角发现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不足的本质,从而能有效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高社会组织服务水平。治理理论同时还强调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同时对政府角色给予重新定位。该理论为政府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在社会治理中承担“掌舵者”角色。但政府不能成为万能政府,必须进行改革,成为“有效政府”。政府和社会组织按照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划分,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和各自领域中对应着不同的治理对象或客体发挥各自的作用发挥。⑥在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政府是各参与者中的“长者”,它主要是承担制定指导社会组织行为者行动的共同准则和体系标准,确立保障、规范和监督主要行为主体的行为旨向和行为规范的重任。政府应该通过正式的制度安排和持续的交流与社会组织平等的合作互动。关信平教授在《当前我国增强社会组织活力的制度建构与社会政策分析》中提出从制度建构的角度分析我国社会组织活力的不足,认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需要建立以制度建构为目标的相关政策。①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号召下,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阐述进一步证明治理理论有助于激发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
..........
第二节 治理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治理理论为我们研究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首先,本研究把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界定为社会认同度、服务积极性、资源获取能力,认为三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联系。我们在研究制度环境时需要从宏观制度环境、微观制度环境、制度执行环境更加丰富的视角来理解制度环境。当前公益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制度环境对公益组织活力的影响十分显著,而且是关系到其活力提升的一个主要刺激因素。其次在这个过程中考虑到公益组织的特性,即提升公益组织活力是组织内部的需要,也是国家治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最后,治理理论视角是关于发展应对的研究,对我们建立制度环境对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的影响研究具有系统支持,并为提高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的策略建议提供理论参考。
#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研究结果............21
第一节 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的现状分析............21
第二节 制度环境对公益类社会组织社会认同度的影响.....27
第三节 制度环境对公益类社会组织服务积极性的影响.....29
第四节 制度环境对公益类社会组织资源获取能力的影响..........32
第四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35
第一节 基本结论.......35
第二节 对策建议.......37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的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让公益组织负责人对当下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进行整体评价,把公益组织活力分为“很不好”、“不好”、“一般”、“比较好”、“非常好”五个维度,让他们进行选择,得出如下结论,见表 3-1.由表3-1看出,有5家组织负责人认为当前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情况是“很不好”;36家组织认为当前社会组织活力情况是“不好”;78家组织认为当前社会组织活力情况是“一般”,这三种结果占据样本总量(n=220)的54.1%。认为组织活力“比较好”和“非常好”的各为82家和19家,总占比为45.9%。总体情况可以看出,当前社会组织活力的整体情况一般,公益类社会组织之间的社会认同度差异比较大。为了进一步探讨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的现状,从社会认同度、服务积极性、资源获取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到当前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的现状。有75家的公益类社会组织给出了30分的高分,说明目前有部分公益类社会组织认为社会认同度情况比较理想。但是,有15家组织给出了18分的较低分,说明公益类社会组织之间的社会认同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有5家公益类社会组织给出了20分,21分至26分的有65家公益类社会组织,说明从当前情况看,公益类社会组织仍有提高社会认同度的问题。为了更方便地分析公益类社会组织的社会认同度情况,本研究还制定了社会认同度层次分布表,28分至30分的社会认同度指数为 “社会认同度非常好”层次。依此类推,25分至27分为“社会认同度较好”层次,22分至24分为“社会认同度一般”层次,19分至21分为 “社会认同度比较差”层次,6分至18分为“社会认同度很差”层次。社会认同度层次分布表,详见表3-4.
.........
结论
在统计和分析调查数据后,本文对当前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做出如下基本结论:第一个基本结论是关于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基本情况的结论。本研究把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界定为社会认同度、服务积极性、资源获取能力三部分。社会认同度操作为社会认同度指数,从社会认同度指数描述性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公益类社会组织社会认同度具有较强的差异,公益类社会组织面临提高社会认同度的问题。通过考察东莞、长沙、贵阳三座城市公益类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发现社会认同度情况尽管差异明显,但是整体情况良好,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公益类社会组织无论是在合法性地位还是责任感等综合表现都在逐年提升,越来越获得政府认同、社会认同和服务对象的认同。当前我国公益类社会服务积极性的情况差异性十分显著。从服务频率看出,公益类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服务次数上由于受到组织内部发展规模、员工人数等较为复杂因素的影响,造成一部分组织活力低下的公益组织在其参与公共服务次数上远低于同类型的其他组织。从服务规模看出,我国公益类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服务的人数上差异性更加明显,调查中有公益组织在 2015 年度参与公共服务的人数仅为 2 人,人数极其偏少会严重影响参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尽管参与公共服务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和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公益组织来说必须具有充分动员人民参与公共服务的凝聚力。因此当前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不足体现在了服务积极性较低,参与的公共服务无论是在次数还是人数上都亟待提高。从资源获取能力来看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现状仍不容乐观。公益组织在 2015 年度没有承接到任何项目,这无疑严重制约了其活力的健康发展。承接项目是公益组织发展的必循之路,项目的承接情况直接影响组织活力的发展。分析其原因虽然有政府宏观政策、竞争机制不完善等综合机制的影响,但是还得从自身服务积极性和服务能力进行反思。从 2015 年度总收入情况看,有些组织在总收入额度上比较充裕,但也有组织存在募集不到任何资金的困境,造成组织年收入为零。公益组织募集资金方式多、就会提高组织的年收入情况,从而可以通过资金有效激发组织活力,促进组织的发展;公益组织募集资金方式少、年收入情况低迷,资金的短缺会制约组织活力的发展。因此从社会认同度、服务积极性、资源获取能力综合情况看出我国当前公益类社会组织活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