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本文的学术价值在于比较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军官职业化制度的产生、特点及优越性,总结了我国军官职业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存在问题,并找到一条符合国情和职业化精神的实现路径——专业化,最终从专业化的角度提出军官职业化的制度安排。
绪 论
一、研究背景
“国家强不强,关键看国防”,军队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石,各国都把军队战斗力建设摆在战略位置,持续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研发新装备,优化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创新军队组织形式,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不断提升军队作战、应对突发事件和保卫国家安全利益的能力。我军从 1927 年成立至今,始终坚持走“精兵”路线,建国以来,大规模的改编裁撤就有 3 次,累计裁减军队员额 150 余万,面对世界新一轮军事变革,“改革强军”仍是唯一出路。参照军队改革计划表,2020 年前在军队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优化规模结构、完善政策制度、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形成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②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全新的指挥体制、指挥权限逐步明确和运行起来,军级以下单位改革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外界对“史上最牛军改”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作为此次军队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中国特色军官职业化制度正当其时。军官职业化制度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在世界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军队付诸实践,该制度被理论和实践证明,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军人职业的吸引力,适应未来战争专业化、精细化、小型化和模块化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它是未来军队服役模式和组织形态的发展方向。可以说,顺应时代的发展、乘着军改的东风和外界的期盼,建立中国的军官职业化制度正当其时,理论研究更有价值。
..........
二、研究意义
军官职业化制度是军事制度的组成部分,而军事制度是军事社会学学科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军事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最早产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俄国,二战后期,随着军事实践的不断拓展,西方国家研究相关课题、出版有关著作,军事社会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相比国外,我国军事社会学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目前除了 1986 年国防大学编译出版美国社会学家 C﹒H﹒科茨和 R﹒J﹒佩里格林的著作《军事社会学》一书外,至今没有成系统的最新著作被翻译过来,这不利于我国军事社会学学科的拓展与深化;此外,由于该学科研究对象、内容相对局限,又涉及一定军事秘密,所以军事社会学领域很少被国内专家学者关注,即便西安、南京两所政治学院成立了军事社会学系,也出版了一些专著和研究合集,但这些成果似乎更侧重军内交流,得不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关注,发展空间受限必然影响学科的拓展。本文乘军改之东风、借军事社会学之视角,研究时下备受关注的军官职业化问题,力图拓展军事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为该学科的蓬勃发展尽绵薄之力。军队改革的主体是广大官兵,受益的是广大官兵,同时,军队改革受到广大官兵的高度关注。选择军官职业化这个研究课题与本人所做工作有很大关系,身为本单位机关干部部门成员,主要负责军官的日常教育、管理、福利待遇等与军官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工作,从职责要求上讲,个人必须熟知政策法规、广大干部的现实诉求以及政策制度的变化趋势,这是对干部部门工作者的最基本要求。借助此次课题研究,不仅能够满足了个人对军官职业化制度的憧憬和好奇,还可以更加深入地研习国家法律、军队法规条令和政策规定,解答大家关于军队改革、军官职业化制度以及政策法规上的疑点难点,补齐短板弱项,提升工作能力,增强业务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开展本职工作。
............
第一章 我国军官职业化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笔者翻阅相关史料,发现无论是洋务运动时期建立新式军队还是清末陆军的“营制改革”运动以及后来仿苏俄模式建军,严格说都算是我国军官职业化的实践,只是受当时社会条件限制,未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职业化。建国后,我军在军官职业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的条件逐渐成熟。
第一节 我国军官职业化制度的发展历程
军官职业化制度的建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笔者研读党史军史、军内有关参考资料及军官职业化专著,填补前人研究空白领域,将我国的军官职业化发展概括为五个阶段。思想萌发阶段(1949 年--1954 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国内国际形势稍有缓和,军队面临机构整编、人员压缩和职能任务的转换,整体上处于调整恢复期,关于职业化建设的阐述多为零星的、不成体系的,但这些指示为我军职业化建设做了思想准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1949 年底,总干部部根据毛主席“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13的指示精神,探索完善军队干部任免制度;1951 年,中央军委颁布《干部任免暂行办法》,本着“大胆大量提拔,宁弱勿缺、宁缺勿滥”的原则,到 1956 年,从战士中选拔军官 100 万,招收地方青年干部学员 30 万,并于 50 年代初着手建立一批军事院校,从严从实选拔人才,正是这批军官组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的精干力量。
...........
第二节 我国军官职业化制度现状
从 1929 年古田会议首提军官的社会职业问题到罗荣桓元帅撰文阐述“军官职业化”概念再到胡锦涛、习近平两任军委主席自上而下推动军官职业化制度改革,可以说我军的军官职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制度建立的时机趋于成熟。思想准备充分。中国古语讲“穷则思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始终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中国崛起的经验告诉我们,用改革解决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前不久,笔者对本单位 150 名军官做了关于军官职业化改革的调查问卷,有 142 人表示对军官职业化改革十分期待和比较期待,有 94 人想借军官职业化改革之机提高个人素质,以更好地为军队服役,有 86 人关心实行军官职业化后会有哪些政策变化。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人心思变,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在即,广大官兵坚决拥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部署,改革无杂音,时刻准备着,只待一声令下打起背包就出发,并希望共享改革红利,通过军官职业化改革提高个人待遇和能力素质。法治化水平提升。法治化是军官职业化制度得以实行的第一要义,我党我军历来十分重视军队法治建设,建国以来,在军官的选拔、任免、考评以及教育、退出现役等方面都有相关的法规条例规定,1962 年,总部制定有关技术军官准入选拔规定,1988 年制定文职军官相关规定,2008 年完善指挥军官和参谋军官考评办法,特别是 2000 年底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更是对军官职业的社会属性做了明确的界定,以专业化为参照,对军官服役的相关规定了大幅度修改,标志着实行军官职业化制度有了立法保障。体制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军官教育培养和军官退出机制上。建军以来,我军院校建设蓬勃发展,截至 2016 年,全国共有军校 50 余所,涵盖四大军兵种及武警部队,涉及步兵、炮兵、坦克、电子、通信、医学等 10 余种专业,军队院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军官,但由于军校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学术水平和学员思想相对落后,专业素质相比地方院校有一定差距,为提高军官专业水平更好地服役部队,从 2000 年起,军队开始依托地方普通高校培养后备军官,在全国近 100所重点大学设置“国防生”,即本科接受地方大学教育,经大学毕业和军政训练合格后补充到军队任职,这部分后备干部专业素质突出,思维活跃,为军队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军官退出机制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先后确立了军官退休、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等军官退役机制,其中军官退休和自主择业最体现职业化的要求,既符合合同军官制的精神,更能减轻军官转业后地方政府的安置压力,可谓一举两得。尽管按照现行标准,选择退休和自主择业的军官需达到一定的职务等级和服役年限,但这两者仍是目前最符合职业化精神的军官安置方式,为多数符合条件的退役军官之首选。
.............
第三章 中国军官职业化制度的专业化....... 26
第一节 制度设计原则.......... 26
一、坚持军队性质宗旨与职能使命........ 26
二、坚持专业化先行..... 27#p#分页标题#e#
三、坚持稳中求进总方针...... 28
第二节 制度设计面临的矛盾....... 28
一、军官专业素质与职业化要求间的矛盾..... 29
二、军官分流与地方安置间的矛盾........ 29
三、军官职业与其他职业间的矛盾........ 30
第三节 具体制度安排.......... 31
一、军官合同制.... 31
二、专业分类制.... 32
三、培养激励制.... 33
本章小结..... 34
第三章 中国军官职业化制度的专业化
专业化是实现军官职业化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因而中国军官职业化制度的设计必须体现专业性,本章笔者试着从专业性的角度,并结合我国国情,对军官职业化制度设计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一节 制度设计原则
总的原则是,以国情、军情为根本出发点,与国家各项改革方针和政策制度相协调,借助后发优势,逐步实现向军官职业化的过渡。我军是由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武装,任务是保卫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听党指挥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更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血的教训,因而我军的军官职业化制度必须建立在这一根本原则之上。一方面,突出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政治工作是我军区别于他国军队的显著特征,也是我军由弱小走向强大、由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政治保证,所以,在任何时候,政治工作的地位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军官职业化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均根源于西方社会,但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军队战斗力,适应现代战争的发展趋势,就像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一样,军官职业化制度作为一种强军手段,同样可以被社会主义国家军队所运用,只是在学习借鉴西方经验的过程中,不能动摇军队的根本属性,这就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另一方面,聚焦能打仗、打胜仗的根本目标。军人为打仗而生,军队因打仗而建,打赢是军队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军官职业化制度着眼于为军队打赢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正如习主席所说:“成就强军事业,要在得人;搞现代化建设、抓军事斗争准备,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由于军事领域和军官职业的特殊性,职业军官人力资本专用性和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即离开了战场和特定环境,军官的价值无法体现,为了培养锻造职业军官特殊的知识和技能,除离不开军官的自身努力,更离不开实战磨练和军事院校的针对性培训,而这些需求正是军官职业化制度能够给予和保证的。一句话,职业化制度只是强军手段,必须建立在我军的根本性质宗旨基础之上。
..............
结 语
军官职业化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美好前景已在军内外得到一定共识,本文的学术价值在于比较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军官职业化制度的产生、特点及优越性,总结了我国军官职业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存在问题,并找到一条符合国情和职业化精神的实现路径——专业化,最终从专业化的角度提出军官职业化的制度安排。从课题角度看,一方面,选题具有时代性。在互联网上输入“军官职业化”或“军官职业化制度”关键字,显示搜索结果约为 50 万个,这还不包括政工网、军队办公网等互联网接入不到的内部网络上的搜索结果;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习主席提出建立中国特色军官职业化制度以来,每月一次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已有三次就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相关问题作出权威发布;前一段时间笔者在本单位做的调查问卷,有 80%以上的军官对军官职业化十分期待或比较期待。以上种种说明军官职业化制度受到军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这样一个课题正当其时。另一方面,研究角度新颖。军官职业化的著述丰富,研究切入点各异,有经济学的角度,有管理学的角度,但从专业化的角度研究军官职业化制度却不多见,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从制度本身看,制度创新可以激发系统内部的生机活力。军官职业化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很强的引导性,在其 20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凡是运用职业化模式管理和培养军官的军队,都在战争中显示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全新的作战理念。我军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有一定的政治性和原则性,虽然军官职业化制度植根于西方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并率先在西方军队中取得成功,但只要我军的性质宗旨不变,这种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和充分挖掘军官潜力的制度就可以为我所用。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