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赣东北杜村男性婚姻消费社会学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76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5102256538604
  • 日期:2018-04-2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本文讨论的主要议题是从 20 世纪 60 年代末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杜村男性婚姻消费的演变。从结婚流程来看,杜村男性的婚姻消费构成种类繁多。
 
1 导论
 
1.1 问题缘起
彩礼是我国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婚制的产物,“男女无媒不交,无帛不相见”。作为正式的婚姻礼仪,彩礼最早从西周“六礼”中的“纳征”演化而来。“纳征”是男家为了定婚向女家送财物,以表求亲诚意。“征,成也,纳此则昏礼成,故云‘征’也。”若是女方家收下财物则表示同意婚事。①彩礼在国家法中出现,从西周一直沿袭到清末。新中国成立后,彩礼被认为是买卖婚姻的手段,受到法律的明文禁止。自此以后,彩礼成了一种民间习俗。作为民间习俗,彩礼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文化内涵,它的文化价值甚至高于自身的经济价值。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彩礼数额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是即便在物质极度短缺的年代,彩礼仍然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延续了下来。近十年来,媒体和学界纷纷关注农村的高额彩礼现象。2004 年,《甘肃经济日报》报道了甘肃农村的婚娶费用,记者调查发现农村的嫁娶费用年年攀升,山区彩礼从 2000 年的 3 万元涨到了 2008 年的 8万~10 万元,农民因婚返贫的现象愈演愈烈。2009 年以后,因婚致贫和农村山区男性婚配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甘肃、广西等地出现了不少“光棍村”。在全国范围内,由农村高额彩礼引发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有的地方为了延续香火甚至出现了近亲结婚、买婚和骗婚的现象。不少学者从人口性别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高额彩礼现象。现阶段我国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是基本的人口问题之一,也是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李树茁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出我国在 1980—2010 年的 30年间,男性出生数量为 2.9 亿,女性为 2.54 亿,男性数量比女性数量约多出 3600万。为此他推算 1980 年后出生的男性中,将有 10%~15%的人找不到或不能如期找到配偶。②在李树茁的研究基础上,孙炜红等学者推算出 2011—2030 年,我国婚姻挤压度会逐年增大,到 2030 年将达到中度男性婚姻挤压,少数男性将处于终身不婚的状态。③高额彩礼和光棍村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社会现象。在贫瘠的农村地区,许多男性因为承担不起彩礼而沦为光棍。这两个问题是否直接由性别结构失衡导致?高额彩礼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带着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笔者开始阅读文献,查找相关报道。结果发现,天价彩礼和“光棍村”多集中在北方农村,甘肃、山东、河南、广西等城市的偏远山区是光棍问题的重灾区。目前学界对南方农村的彩礼研究比较少,于是笔者对其产生了研究兴趣。南方农村的适婚男女性别结构是否严重失衡?南方农村近几年的结婚彩礼是多少?是否达到了“天价”?明确了这几个问题后,笔者开始选择调研地点。
..........
 
1.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通常根据婚姻支付的流动方向来对婚姻支付进行分类。国外学者斯皮洛(Spiro)①最早将婚姻支付分为四类,分别是男方彩礼、女方彩礼、嫁妆和喜钱。男方彩礼,指男方家庭支付给女方家庭的财物;相反,女方彩礼指女方家庭支付给男方家庭的财物,两者流向不一样。嫁妆,指女方家庭支付给新婚夫妻的财物;而喜钱,指男方家庭支付给新婚夫妻的财物。与斯皮洛的分类方法不同,我国学者通常用彩礼-嫁妆的二分法来研究婚姻支付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彩礼”是一种传统风俗,具体指订婚过程中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财物;“嫁妆”的概念与“彩礼”相对,指女方从娘家带到丈夫家去的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②本文的研究内容是男方家庭的婚姻支付,即彩礼,所以对嫁妆不做深入研究。从男方家庭的婚姻支付构成来看,沈崇麟和杨善华认为婚姻消费包括“结婚盖房、买家具、买耐用消费品以及支付彩礼(嫁妆)和婚宴费用。”③李银河认为婚姻支付包括金钱支付、置办结婚用品、婚宴和结婚总费用。①我国目前主要有两种关于婚姻支付的理论,一种是婚姻偿付论,另一种是婚姻资助论。这两种理论是目前学界分析婚姻支付现象时使用最普遍的理论。婚姻偿付理论(marriage payment theory)最早由国外学者弗里德曼(Friedman)②提出,他认为男方家庭支付的订婚彩礼有三种功能:一是表示男方对女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二是标志女性权利在男女双方家庭之间的转换;三是男方家庭比女方家庭优越的证明。男方家庭为婚姻付出的劳役、实物和金钱支付被认为是“新娘的价格”③,新娘被视为一种可以带来人口和财富增长的“礼物”。④所以,在这种理论视角下,女方的劳动价值和生育价值会在婚后过渡到男方家庭,男方家庭的现金和实物支付,被视为对女方家庭的补偿。
..........
 
2 杜村概况和婚嫁习俗
 
2.1 杜村概况
在对杜村的婚姻消费进行描述之前,先来了解杜村所在的地理位置。首先,杜村隶属于赣东北地区的鄱阳县 H 镇。鄱阳县古称番邑,公元前 221 年成立番县,西汉以在番水之北名为番阳,东汉改为鄱阳。1952年上饶专区成立,鄱阳为其首县;1957年 5 月鄱阳更名为“波阳”。①为了加快波阳县的经济发展,打响鄱阳湖品牌,2003年又正式恢复名称为鄱阳县。②鄱阳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面,西接都昌,南连余干、万年,北邻彭泽和安徽东至,东接景德镇和乐平,总面积为4214.68 平方公里。鄱阳县东北部多山,县内分布有四条水系,其中昌江由景德镇入境,流经 H 镇和其他多个镇。H 镇在鄱阳县的中东部,距离鄱阳县城 37km,距离瓷都景德镇市 26km,距离乐平 45km,距离省城南昌 243km。H 镇具有交通区位优势,距离景德镇机场 30 分钟车程,距皖赣铁路鲶鱼山站 7 公里。镇内有 3 条乡级水泥公路,分别是枫新线、太官线和大凰线,紧靠济广高速景鹰段互通口、206 国道和104 省道。③2007 年景鹰高速公路开通,并在 H 镇设立了凰岗收费站出入口。这个举措将鄱阳与景德镇市、乐平市和鹰潭市连在了一起,极大地加速了 H 镇的发展。但是不可避免的是,H 镇也有地理区位的劣势。因为昌江河经常在端午前后涨水,地处在昌江河畔的 H 镇,尤其是河西一带的村民经常受到洪水的肆虐。上一次洪水就发生在就在去年的五六月份,对当地居民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
...........
 
2.2 从传统到当代:杜村的婚嫁习俗
婚姻是人生中仪式感很强的活动,从男女互不认识到双方家庭同意婚事,再到举办婚礼,期间会有很多礼节。根据 H 镇的婚俗,这些礼节主要包括“见面”、“订亲”、“送节”、“过礼”和“摆酒”,具体流程如图 2-2 所示。“见面”是指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上门拜访。通常男方要带上礼物,礼物的轻重依男女双方是相亲还是“见家长”而定。在相亲的情形中,为了避免年轻人没相中而退礼产生的尴尬,礼物一般不会过重。男方来到女方家,他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都要接受女方父母的检视。女方父母会在这一环节初步判断男方的家庭和个人情况,然后考虑是否愿意将女儿嫁给他。在相亲的情况中,倘若女方愿意给男方联系方式,则说明女方对男方的印象比较好,愿意深入了解;倘若女方家庭拒绝接受男方拿来的礼物,拒绝将男方留下来吃饭,则寓意婚事没有谈成。在相亲婚中,女方父母的意见对女方是否决定接受男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约一周后,女方父母会托媒人把见面结果转告给男方父母。若是同意,男方会另择吉日带上“见面礼”来到女方家;若是不同意,则依男女双方是相亲还是恋爱而定。在相亲婚中,婚事宣告结束;在恋爱婚中,女方可能会不断说服父母,男方也会努力尝试。在“见面”时,男方通常是主动的一方,但是主导权掌握在女方手里。另外,见面时拿的礼物不同于“见面礼”,“见面礼”是指女方父母同意婚事后男方拿的财物。在杜村,“见面礼”包括“爱情包”和六种礼品,“爱情包”是指装有现金的红包,六种礼品包括喜糖、牛奶、肉等食品。
...........
 
3 杜村男性的婚姻消费......20
3.1 杜村男性婚姻消费的历史演变..........20
3.2 杜村男性婚姻消费的现状..........26
3.2.1 近十年内杜村男性的婚姻消费........26#p#分页标题#e#
3.2.2 愈演愈烈的“代际剥削”............28
3.2.3“跨国婚姻”与新娘出逃的现象..........30
4 杜村“谈婚论价”背后的生成机制.... 32
4.1 人口结构:婚龄人口性别比例失调......32
4.1.1 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32
4.1.2 农村适婚女性大量流失.... 36
4.2 婚姻市场:层级化标准的变迁..........39
4.3 文化根源:传宗接代的思想和面子文化........ 43
5 社会学视角下杜村男性的婚姻消费.... 47
5.1 消费社会学视角下婚姻消费的变迁......47
5.1.1 消费主义在杜村的兴起.... 47
5.1.2 被“商品化”的新娘...... 49
5.2 实践社会学视角下杜村男性的婚姻策略........ 50
 
5 社会学视角下杜村男性的婚姻消费
 
5.1 消费社会学视角下婚姻消费的变迁
5.1.1 消费主义在杜村的兴起
“消费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方社会。它指一种现代的欲望形态,不同于传统的、固定而静止的、稳定的欲望形态,它是一种动态的、变动不居的、永无休止的欲望形态。①欲望的无节制更新和无限膨胀,已经超越了生物学的“必需”水平和消费者的自身资源水平。在消费主义主导的生活方式中,消费者消费的目的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和被刺激出来的欲望。格罗瑙认为这是对快乐的欲望,消费者本质上是享乐主义者;斯蒂恩斯认为这是对获取身份认同的欲望。简而言之,人们的欲望水平超越了“必需”水平,消费的理由并非基于物品的功用性价值。回顾前文对杜村男性婚姻消费历史演变的描述,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自行车和收音机是最受普通村民欢迎的结婚物品,手表和黑白电视机则没有那么受欢迎,购买首饰的人更少。根据访谈记录,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首先,自行车和收音机的实用性很强,前者为出行提供了便利,后者可以传播外界资讯;其次,手表、黑白电视机和首饰价格贵,而且对于村民来说是非必需品,相比之下它们的使用价值远低于价格,不值得购买。购买手表的消费者有着更体面的身份和职业,以城里人居多。表 3.1 中的 PZ在访谈时说,“戴手表的都是‘坐办公室’和‘扶笔头’的人③,我们天天和泥巴打交道的人哪会买手表,况且一块那么小的东西要几十块钱,太不划算了。”表 3.2 中NR 的妻子 SY 面露喜色地回忆“我还是姑娘的时候买了一块手表,是在城里买的。那时戴手表可时髦了!漂亮、质量又好,结婚后我一直都保存着,可惜后来搬家的时候掉了。”在某种程度上,手表是区分乡下人和城里人的标志,它体现了“身份区隔”的特点。
..........
 
结论
 
本文讨论的主要议题是从 20 世纪 60 年代末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杜村男性婚姻消费的演变。从结婚流程来看,杜村男性的婚姻消费构成种类繁多,包括“见面”、“订亲”、“送节”、“过礼”和“摆酒”五个环节中的各种经济投入。这些投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实物性支出,二是货币性支出。作为一种谈婚论嫁的习俗,杜村的结婚彩礼发生了哪些变化?回顾历史,笔者发现:改革开放以前,囿于物质短缺和货币稀缺,男方的婚姻支付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停滞期,其中彩礼一直维持在 200 元,支付形式以实物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彩礼数额出现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支付形式主要是货币。1979 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杜村男性支付的彩礼数额在 300~3000 元之间;20 世纪 90 年代,杜村男性的彩礼水平在 1.2 万~3 万元之间;2001~2008 年,杜村男性的彩礼水平在 3 万~8 万元之间。高额的彩礼水平对男方家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婚姻支付成为男方家庭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2016 年,不包括婚房,杜村男性娶一位新娘需要花费 15万元左右的现金,有的甚至达到了 50 万元。其次,影响男方家庭的代际关系。根据当地的婚俗,男方家庭支付的彩礼不同于华北地区的“奶浆钱”,它不是男方对女方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转让劳动力的现金补偿,而是用于置办嫁妆的资金。彩礼实质上相当于“间接嫁妆”,最终流向新婚家庭,是对新婚夫妇提供的经济资助。由于彩礼金额高昂,如今因为彩礼发生的家庭纠纷也不少。父母对儿子的资助演变成了儿子对父母的压榨,儿子间也常因为彩礼数额的多寡而发生争执与冲突,妯娌之间更是如此。从男方家庭的角度看,彩礼成了一种提前分割家产的手段。谈婚论嫁已经演变成了谈婚论“价”,这一现象背后的生成机制是什么?除了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什么?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适婚人口的性别结构失衡。从1990年到1997年,H镇的平均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了128.75,婚姻市场上适婚女性大量缺乏;第二,因婚姻迁移而发生的女性流失。通过升学和外出打工流向城市的女性数量不断增加,这加剧了婚姻市场上的男性剩余;第三,女性择偶观念的理性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个体贫富差距悬殊和“富人提价”,使得农村女性的择偶观念日趋物质化、理性化,彩礼数额也跟着水涨船高;最后,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思想和面子文化。
..........
参考文献(略)
本文讨论的主要议题是从 20 世纪 60 年代末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杜村男性婚姻消费的演变。从结婚流程来看,杜村男性的婚姻消费构成种类繁多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