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公共外交见效周期长的本质特点,体育公共外交提升国家形象的效果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对于体育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提升的效果评估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观察。
1 引言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家形象的研究
1.4.1.1 国家形象内涵构成要素研究
“国家形象”一词, 最早在肯尼思·博尔丁 (Kenneth E.Boulding) 的论文《国家形象与国际体系》 中出现,他将国家形象分为地理空间、认知态度和国力强弱三个维度1。管文虎2(2000)采用史论结合的论证方法,用大量生动的事例来描述国家形象理论,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级和认定。”它强调了国家形象的综合性,表明了公众对于国家形象的评价是综合了多种因素的印象,更加关注国家的一系列行为活动。孙有中3(2002)对管文虎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从“形象”一词入手,深刻把握国家形象的内涵,指出国家形象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国家力量”,受观察者情感、知识等主观因素影响,一个国家的国内形象和国际形象可能大不相同,这是学者们不能忽视的问题。张毓强4(2002)对国家形象的相关概念进行初步界定,对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初步分析,认为国家形象是一种主观输出。程曼丽5(2007)认为,在国家形象工作方面,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国家形象的内涵,国家形象是一种主体意识, 是由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化的要素凝结而成,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杨伟芳教授认为“国家形象是社会公民对该国家综合性的稳定评价。”该观点强调国家形象是通过国家之间长期的交往所形成的稳定评价。在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方面,杨东升6(2008)将国家形象的基础要素分为性状特征、行为表现和精神要素,每一方面都会对国家形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门洪华、周厚虎7(2012)等将国家形象进一步系统化,细化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人民形象等。余红、王琨8(2014)则进一步抽象为“物质、精神、行为以及制度要素”。
3 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
任何一种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与流行,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国际政治带来的结果,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一系列国家政治事件给国际理论带来了冲击,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争鸣的强劲势头逐渐衰弱,主流国际理论根本没办法解释冷战的结束,人们开始思考这两大主流理论的解释能力,非主流学派也纷纷向主流学派发起挑战,质疑其基本假定和实质内容。建构主义顺势而生,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学者们极力推崇的解决国际问题的方法,是一种试图在现实主义理论和自由主义理论寻求“一条中间道路的”理论。
1988 年,奥努夫最先提出了“建构主义”这一概念,他认为:行为体与结构是互相建构的。受冷战结束的影响,至 90 年代初,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引起了国际关系学界的重视,1992 年温特发表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的文章,对无政府提出了质疑,在国际上引起了高度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正式宣告了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成立。建构主义从社会学、语言学及其他学科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1999年亚历山大温特出版了《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是一部全面提出和阐释温特社会建构理论的著作,标志着建构国际关系理论相对成熟,此后,建构主义被广泛认为是一个重要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成为了了国际关系理论的三大支柱之一,温特也成为了建构主义理论的的代表性学者。
5 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中面临的问题
5.1 自我形象与他我形象存在差异
国家形象由自我形象和他我形象构成,自我形象是国内受众对该国国家形象的认知,他我形象是形象国外受众对该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自我形象和他我形象之间存在差异是目前中国国家形象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苦历程,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识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存在脱节,随着中国的强大,负面评价随之而来,他者对于中国形象仍存在着刻板印象、认知定势、标签化定义等偏见或误读, 西方一些主流媒体的报道主题依然是妖魔化中国,对中国真实国情和现状缺乏及时、详尽、客观公正的报道,主要是对中国的负面报道, 特别是一些反华势力, 他们借助各种机会, 甚至扭曲事实 抨击中国, 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在 2008 年西藏拉萨发生的“3·14”打砸抢烧事件中, 美国 CNN 网站发表的一张图片,将反映暴徒投掷石块攻击军车的部分裁剪掉,而仅显示出军车在路上行驶,前面则有人在奔跑,这些或张冠李戴或刻意歪曲的报道,其用意不言自明。正如雷默所说,“中国的自我认识与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认识,二者是截然分裂的”。
同时外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感知也比较固化和落后,将其固化为几个可感的形象符号,根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2018》,中餐、中医药和武术仍是海外受访者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元素,事实上, 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社会制度等方面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5.2 对外传播能力不足
5.2.1 对外传播理念淡薄
在对外宣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新闻媒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公众形成对一个国家形象的评价,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来了解国内外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和加工,虽然新闻传播不能决定受众的思想,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受众的想法,对公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当前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方式主要是针对本国民众的对内宣传,在对外传播中所采用的方法、形式等方面较少考虑西方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等因素。宁可在文章中提及,目前中国对外宣传的意识薄弱,对国家形象塑造的主动性认识不够。对外宣传与传播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对外传播的表述方式上经常会出现官话等比较空泛的话语,这与西方的政治话语有一定的差别,他们习惯于接受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兴趣, 直接影响受众对所报道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在对一些国际敏感问题的报道时, 我国的媒体常见的传播方式是委婉含蓄的,让受众自己意会, 而西方新闻界普遍的做法是爽快直接、一语中的, 比较之下,我国新闻媒体的表达方式会降低对西方受众的传播效果。
7 结语
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了衡量国家软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准之一,正面的国家形象对于国家内部来说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对于国家外部来说能够给国家带来更高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地位。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新型的外交形式,对一国国家形象有塑造和提升作用,以体育公共外交为切入点,在提升国家形象的同时,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
面对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中存在的自我形象与他我形象差异、对外传播能力不足、文化被动失语等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家形象、体育公共外交的基本内涵以及体育公共外交提升国家形象的可能性入手,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国家国家形象存在的问题,其次在建构主义观念建构世界的视角下,从历史叙述、行为解读、身份认同三条路径出发提出具体的策略,在历史叙述方面明确我国的国家形象定位,展现我国良好的体育事实,将我国和平合作发展的观念表达出来;在行为解读方面则通过展开体育对外援助、传播优秀传统体育文化、重视武术入奥这些具体的行为来践行那些观念;在身份认同方面,要以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为出发点,依托大众传媒来打造国家形象塑造的重点,同时要注重受众需求与反馈,强化行为主体的公共外交意识。
当前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及如何进一步建构和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战略高地,而体育公共外交为世界公众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积极的方式展示本国文化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建构国家形象,在提升国家形象方面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