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有替代无挤出:“机器换人”对工就业影响的社会学分析——基于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的田野调查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64
  • 论文字数:55098
  • 论文编号:el2021090508290224709
  • 日期:2021-11-0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本文是社会学论文,导致内陆省份的农民工能够实现本地就业从而无须外出务工;上述两点导致了沿海地区普遍的用工荒问题,并进而导致了企业在招工方面的压力,使得企业不敢轻易解雇员工,哪怕被机器替换下来的员工,也不会轻易打发走。另一方面,在建设和谐劳动关系这一大的政治话语下,国家包括各地政府对于企业解雇员工有较多的限制,劳动合同法也强化了企业在解雇工人方面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这无疑提升了企业解雇工人的压力和成本,过去学界只看到招工的成本,而忽视企业的解雇成本。这方面的成本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解雇员工所应支付的补偿金,另一方面是企业前期培养一名工人所花费的人力物力,现在要解雇,当然意味着前期培养所花费成本的损失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方面因素的存在,使得即便有人手被自动化机器替代下来,企业也不会轻易与这些工人解除劳动关系,包括转岗、再培训以及其他形式的分流,有效地吸纳了这些技术升级所造成的”人员冗余“。借用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视角,使得我们更好地反思技术性失业这一经典判断的解释限度,技术升级所导致的劳动人手替代,并不必然意味着失业。

......

 

第1章导论

 

技术与劳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经久不衰的话题,古典社会学家大多为机器大生产时代的经历者、见证者,他们自然不能对这一改变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大变革视而不见。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和理论的匮乏,古典社会学家对技术与劳动的思考有着超然的细致观察和大刀阔斧的理论视角。”劳动分工“、”机器大生产“及”技术赋权“等几种理论观点从劳动过程、劳工主体性与劳动控制、以及人机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理论诠释。时至今日,理论的发展已然枝繁叶茂,学者们的研究更偏向于实用主义,在理论指导与实证研究之间进行细节的补充、修正、佐证。这种趋势对本领域的研究影响非常显著,这正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研究选择的差异。现代研究中,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认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学界的认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劳动的时空压缩也与旧日大大不同;此外,技术的概念也被扩展,技术与劳动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复杂。这些背景上的变迁,是本文研究时所不得不考虑的指引,同时本文在回溯技术与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机器换人“进行考察,对于重新认识”机器换人“的过程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技术与劳动的关系话题一贯是西方社会学界的经典议题,多年以来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诸多理论与派别。雅克.贝朗格将这些研究分为三个主题阶段:技术决定论的讨论、自动化技术与组织的互构讨论以及劳动过程理论讨论阶段。

社会学论文范文
不同行业”机器换人“的进展

....

 

第2章”机器换人“的背景及推进状况

 

2.1全球生产体制变迁与制造业高端化竞争

制造业大多数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日渐消失的人口红利依赖较重;生产模式较为陈旧,主要以加工、组装环节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技术研发水平略有不足。在现实条件的抑制下,为了缓解这些问题,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主的技术升级成为了国家产业结构完善的一个新的途径。尽管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发工业机器人技术,由原机械工业部牵头了弧焊、搬运等型号的工业机器人攻关工作,推动了中国工业机器人第一次浪潮的出现,但是并没有得到市场的青睐。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工成本上升以及用工缺口的出现,工业机器人迎来了市场的高需求阶段。2010年以后,我国机器人装机容量逐年递增,开始了机器人全产业链的发展2,而智能设备并不单单应用于制造业,即使是农业、服务业中,自动化设备也有了极大的发展,这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意义重大。这一过程中,机器设备的使用必不可少,”机器换人“也成为各地政府主推的制造业技术升级方向之一。在此背景之下,作为导师课题组核心成员,笔者参与了一系列的实地调研,值得一提的是”机器换人“在我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推进此项技术升级的企业在中国总体企业中所占比例并不很高,这导致了本项研究也只能通过扩展调研对象的数量来获得足够丰富的资料,故而本研究也将调研的地域跨度扩展到了沿海地区。

社会学论文格式
2014-2019年农村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状况

 

2.2政府的推动与扶持

技术决定论以技术为分析焦点;而技术、组织互为结构化理论则将研究视角放到了技术变迁的场所——组织、社会,关注的重点是组织与技术之间的互构;劳动过程理论则直接将技术的发展作为背景阐述,重点在于技术变迁的背景下,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中,资产阶级是如何掩饰并同时赢得剩余价值的。回到中国语境上,国内目前对”机器换人“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机器人劳动力替代效应上,本文的研究亦是如此,试图探讨”机器换人“的微观机制。技术升级作为一种正在进行中的生产变革风潮,学界、社会和政府都已然关注到了技术升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劳动关系风险,并就此进行了许多有关”机器换人“的研究,而目前这些研究的结论,多集中在机器对工人就业的替代风险。如何去解释机器的”替代效应"、”挤出效应“以及机器在目前阶段为何没有造成大规模的失业潮,不仅是学术研究热点,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希望通过本项研究,能够在机器对就业的影响问题上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审视,能够将工人在技术升级过程中与资方的互动展露出来,并最终能够为更好地规避风险、减少管理损耗提供智力支持。

 

第3章有替代:智能制造语境下机器对工人的替代效应..............22

3.1智能制造语境下”机器换人“的实现机制......................22

3.2自动化设备替代岗位的类型与规模..............27

3.3技术升级背景下低技术工人的失业焦虑..............29

第4章无挤出:技术升级与相对稳定的就业形势..............32

4.1总体平稳的就业形势..............32

4.2技术升级与企业裁员状况..............35

第5章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缓冲效应与无挤出的替代:一个探索性解释..............41

5.1内部劳动力市场及其缓冲效应..............41

......

 

第5章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缓冲效应与无挤出的替代:一个探索性解释

 

5.1内部劳动力市场及其缓冲效应

本文借用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对”机器换人“的微观过程进行分析,将自动化机器引入到员工失业的逻辑链完整陈列出来,并为后续进一步解释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缓冲效应是如何实现的,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缓冲效应的实现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条件,外部因素至关重要。不难看出,技术升级对劳动者的影响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作用机制。内部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者被抛向外部劳动力市场客观上有着一个缓冲效应。这种缓冲作用的实现场景,在于阻隔了机器进来之后导致工人失业的过程。失业,简单理解是劳动者失去了工作。而一个在职员工的失业,却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尤其是机器引人导致的失业。当自动化设备引入时,自动化机器”替代效应“生效,工人被机器从岗位上”替代“下去,这时工人第一时间进入的是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中依旧不能获得职位的,才会被”挤出“到外部劳动力市场,即重新参与到社会竞争中,这种情况下,也就是发生了机器的”挤出效应“。所以,一个完整的失业表现为一个从替代到挤出的完整过程,而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调岗、培训、晋升等员工内部流动机制,对于劳动者与岗位不能匹配时有着很好的缓冲作用,阻碍了这一过程的实现。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作为本文的一个分析视角,使得我们在技术升级对工人就业影响的问题上有了一个更为精准的把握。

 

5.2内部劳动力市场发生作用的外部条件

当然,内部劳动力市场对于被替代的工人能否有缓冲、蓄留效应,关键还要看外部条件。本文认为,在当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结构转型以及国家对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强力管控体制下,企业在雇佣以及解雇员工方面均面临一定的成本。一方面,中国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导致人口红利时代宣告结束;另一方面,在建设和谐劳动关系这一大的政治话语下,国家包括各地政府对于企业解雇员工有较多的限制,劳动合同法也强化了企业在解雇工人方面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这无疑提升了企业解雇工人的压力和成本。对于员工来说,企业的调岗、换岗策略使得他们不至于直接失业,不会在失去经济来源的同时,还要在外部劳动力市场里参与就业竞争,这无疑给员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缓冲方式。如前所述,尽管在制造业领域开始推广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自动化设备,并由此引发了企业员工特别是那些低技术工人的失业焦虑,但总体来看,在”机器换人“快速推进的这几年,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失业问题。换言之,一方面,工业机器人等生产自动化技术的提升,客观上产生了显著的岗位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却没有出现大量劳动者被挤出企业的用工体系,并没有大量劳动者被拋向外部劳动力市场,这两方面显然出现了矛盾,如何去解答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呢?本文于此拟运用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

 

第6章结论与讨论

本文试图对这一经典判断提出反思。本文认为,技术进步确实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岗位替代效应;但岗位替代,并非劳动者立即便被拋向劳动力市场。已有的研究没有注意到,在劳动力市场之外,企业内部还有一个”内部劳动力市场“,即在工人被岗位替代之后,在被抛向外部劳动力市场之前,事实上中间还有一个过渡地带内部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对于被自动化设备所替代下来的工人有一个很好的缓冲作用,它像一个蓄水池,在工人被拋向外部劳动力市场之前,可以在这一蓄水池中得以暂时性保护。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内部劳动力市场对于被替代的工人能否有缓冲、蓄留效应,关键也要看外部条件。本文的学术推进在于,以内部劳动力市场这一分析概念,指出了技术进步虽产生了替代效应,但工人并没有被立即抛向外部劳动力市场;过往的研究没注意到在技术的岗位替代与外部劳动力市场之间还有一个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缓冲效应。本文认为,恰恰是这一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缓冲效应,使得”机器换人“虽然产生了显著的岗位替代效应,但并未发生显著的把劳动者挤出企业用工体系的现象。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本文在导言部分所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大规模自动化设备的运用,没有导致显著的失业现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劳动社会学关于技术进步与工人就业问题的相关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