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社会学论文,因而,不同阶层的人会具有不同的品味,品味可以指示出个人在社会空间中所处的位置,换句话说,品味可以作为社会分层的依据。艺术展是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品味,是一种“禁欲式的”品味,他们期望以最少的经济代价换取最高的文化资本。只能去博物馆和艺术馆这些用来展示那些排除了私人拥有的艺术品的场所,大量的文化资本使他们可以理解和象征性地占有艺术品,来与资产阶级的物质性占有相抗衡,显示阶层地位的优越性。因而中产阶层非常重视文化趣味,讲究审美品味与生活格调。看艺术展对他们来说是体现文化修养和审美鉴赏力的活动,并目i这类体验式的消费相对物质消费具有某种超脱的意义。“网红展”在形式上借鉴了高雅艺术,是对文化精英品味的大众化翻版。它要么只是在形式上借鉴了传统艺术展览,在内容上已经脱离了艺术所关心的问题,完全通俗化、庸俗化;要么主要关注感官感受,艺术呈现方式浅表化、娱乐化。并且目前尚未见到专门分析艺术展的流行现象的研究,只在一些文化消费研究中偶有提及,因此本文可为文化消费研究补充经验事实。探讨作为文化最精妙表达方式的审美和艺术如何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艺术对品味建构所具有的意义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问题,对剖析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的规则有着重要的作用。
.......
第一章绪论
首先,艺术展的流行是当前中国城市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作为一种青年时尚,它反映出当代城市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消费观念的变迁。和过去社会学所研究的一系列青年时尚现象不同,如今青年对艺术展的追逐似乎精神属性更为强烈,彰显出青年对审美境界的追逐,因此,对这文化流行现象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学意义。品味在当前的社会分层研究和消费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品味作为个体性的、发生于心灵内部的审美活动,其形成与社会结构性因素密切相关,并且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一种新的分类标准,因而品味成为了理解当前社会中的阶层分化、消费偏好差异和生活方式差异的最好的切入点。尤其是在当前的消费社会,品味的日常生活化使对品味的追求成为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成为影响人们进行消费选择、建构牛活风格的一大重要因素,甚至是主要因素。现代社会中,品味与商业和媒体的高度结合使其具有文化、商业和意识形态并重的三重特征。品味通过媒体和各种大众传播中介,将其影响力发挥到各个角落,对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品味有助于加深对现代中文化、商业和传播方式的运作过程的理解。
.....
第二章“网红展”概述及“打卡”行为的界定
第一节艺术展的时尚化过程
艺术展览成为流行的标忐性事件是2013年上海商场举办的莫奈画展爆火,该展览以35万人次的数据打破国内艺术展览观展人数记录,开展仅一小时观展人数就已经突破一千,观众从购票到入场需排队3小时。自此之后,艺术展成为城市文化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活跃在各大演出售票平台上。尤其是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每个月都有上百场艺术展开展。初步统计上海和北京展期在3个月以上的A级展览,其门票大约在85元到155元,购票观众大约为9-14万人。这样算来,仅上海和北京地区的艺术类展览就已经达到10亿规模。可以说,如今艺术展览已经成为城市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是大众休闲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兴起为艺术展览的流行添了一把火,不少艺术展览甚至成为“网红”,在一些时髦的年轻人中掀起“打卡”热潮。2018随之诞生了一个专门用来形容这些被年轻人追捧的艺术展览的词汇:“网红展”。在不少年轻人心中,观看艺术展览成为了一种吋髦的休闲方式,网络上艺术展览“打卡”内容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大众文化现象。
第二节“网红展”和“打卡”的界定
不发朋友圈就等于没出去旅游,当下的年轻人心屮多多少少有点这样的想法。因此,旅游的时候,不少人喜欢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发旅游目的地的风景照片,动态下面一定要加上地理位置的标签。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那些耳熟能详的景点就构成了“打卡”的清单:去西安旅游,就一定要去大雁塔;去北京旅游,就要去故宫博物馆。这时候的“打卡”类似于“到此一游”的标记。除了旅游景点,许多“网红”事物也成为打卡的对象。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打卡”,搜索结果中就会出现各种“网红”事物的介绍。“网红”事物一波又一波,席卷着人们的注意力,“打卡”热潮一波未停一波又起,甚至可以说“网红”事物已经成为了人们打卡的主要对象。排队买/喜茶”,就一定要拍一张手持饮料杯的照片,去知名饭店吃饭,就要拍一拍店内的装潢和菜色。“打卡”原本指工作人员上下班时在磁卡机上读取员工卡以记录出勤和下班时间的动作,被应用到网络语境中之后中,衍生成为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记录。网络中的“打卡”和原有的出勤打卡的意义异曲同工,都是表达个体某一时间对于某一地点的“出席”,向别人官示自己来过某地,看过、体验过某一事物。“打卡”有很多种形式,人们可以组合使用文字、图片、视频、外部链接、地理位置等各种手法,最常见的是图文结合的方式。
第三章“网红展打卡”中的时尚品味分析.....................29
第一节从“网红展”看青年的品味追求..................29
第二节“打卡”:品味的线上表达..................38
第四章青年时尚品味:社会、传媒与心理..................47
第一节青年时尚品味的社会背景分析..................47
第二节青年时尚品味的传媒因素分析..................52
第三节青年时尚品味的心理因素分析....................................57
第五章“打卡网红艺术展”时尚品味的理论分析..................62
第一节社会区分的指标..................62
第二节消费:品味建构的捷径...................................74
....
第五章“打卡网红艺术展”时尚品味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社会区分的指标
在这些社群招募帖子中,为了能尽可能吸引到品味类似的人,他们会对自我的身份、经历和爱好做出标签式的介绍,比如下面这条:“本人法国海龟,独立策展人,想召集一些喜欢看展、喜好文艺的朋友,拉个群一起活动。本人大约一周去一到两次展览开幕研讨会,另外也会分享一些古着店探店、电影放映会、手工制作等。”这条消息在不到一百字的篇幅内释放出了许多关键的信息:曾去法国留学,艺术业内人士,文艺青年,古着爱好者,资深影迷,手工爱好者,每一个标签在精准地吸引同类的同时也构成了一种区分的标识,将不属于这个群体的人排除在外。而对于属于同一个群体的人,他们相互交流的事物并不局限在艺术展,除了分享展览信息、分享展览打卡图片、交流看展的感受和心得,他们还会在群体分享日常生活,特別是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新买的花朿、刚看的好电影、逛过的书店、读过的好文章、吃过的美食、健身的成果、新购入的数码产品、自己所在城市有哪些吃喝玩乐休闲去处等。这些所有的牛活方式特征都构成了群体之间区分的差异性标志,也给群体内部成员提供了互相认同的符号体系。
第二节消费:品味建构的捷径
最首要的就是品牌文化的建立,如今品牌的建立几乎成为了商业活动的中心。因为品牌背后的文化意义能为商品增加附加价值,一个皮包只要印上奢侈品牌的logo,价格立马就会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地增长。商品的推陈出新固然重要,但品牌故事对于提升商品价格的销果更加立竿见影,这促使商品生产者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挖掘商品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上,并将其融合为品牌文化。为了塑造品牌文化,使商品成为多数人的向往,品牌必须从文化和艺术中吸取灵感,使商品乃至品牌成为独一无二的、难以被替代的品味符号,由此来建立影响力。一些艺术风格常常成为品牌文化的灵感来源,比如日本杂货品牌无印良品以“极简主义”艺术风格为设计理念,商品设计强调使用功能,去除所有多余的特征,甚至不印刷品牌logo,只留卜本质的功能和材料本身的质感。这种“反流行”、“反消费文化”的商品美学契合了青年在快速转换如万花筒般的时尚中产生的疲劳感,以一种极简主义的文化精神获得了青年的认同,因此尽管无印良品的商品价格并不低廉,仍然在青年中掀起一股风尚,其门店也在中国各大城市遍地开花。
...
第六章结论
如布迪厄所说,中产阶级趣味集中了主要艺术的次要作品和次要艺术的主要作品,它在努力模仿社会上层品味的同时,总是免不了要将一些纯粹的、高等的文化模式降格。另一方面,现代职业素养也对审美品味文化资本提出了要求。现代企业中对审美品味有要求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自媒体时代来临、文化创意行业的壮大也将审美素养的重要性提上了另一个高度,审美品味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多得的职业素养。一些过去仅仅被看作是兴趣爱好的技能成为职业中关键的因素的情况越来越多,职场中越来越需要具备文艺技能、娱乐技能的人,并随之出现了许多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第二职业的“斜杠青年”。青年们越来越感到不能再局限于单一的职业和专业背景,而应该培养更多兴趣爱好,进行自我修炼和提升,以应对产业结构变化和职业素养新要求。这也造成了青年中弥漫的知识焦虑,他们会积极参与各种新事物的见识和学习,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文化涵养,并期待着能从中汲取有利于职业发展的要素。尤其对于自媒体从业者来说,兴趣爱好是他们用来吸引关注度的一个法宝,就笔者的观察看来,自媒体从业者对艺术展的兴趣格外突出,他们发布“网红展”打卡的频率相对较高,打卡内容的编辑上也更讲究,在青年中扮演着品味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展现出的品味能否得到观众的认可直接影响到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