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社会学论文,立志为中国的农业事业而奋斗,投入到振兴中国农业的探索之中。邹秉文作为留美农学生,精通西方农业科学知识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他在办学过程中,重师资,倡科研,强教学,其创办的南京高师农业专修科和其后改建的东南大学农科,短短数年,其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已跃居国内大学农学院前列。南京高师时期,中国农业院校普遍处于探索阶段,因而农业教育事业停滞。邹秉文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总是深入各系调研考察。因而能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多方募集办学经费,广聘名师,重视人才培养,发掘一大批本土农业学者。依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模式中不合理之处。注重农业科研的发展,发挥授课的学科带动作用。本文选取邹秉文从回国任教到辞任东南大学农科主任这一时期的实践活动进行探究。1912年-1928年这一阶段是邹秉文学习农业知识和从事农业教育工作的主要时期
..........
..........
绪论
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西方现代农业思想也随着传入国内,有识之士们希望以学习西方农业知识来改变国内农业衰微的局面。民国初年,众多农业学者们开展了探求中国传统农业转型与振兴的实践活动。其中,许多农学留学生们逐渐崭露头角。他们大多受西方现代农业科学的影响,因此,一方面主张学习欧美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开展多种样式的农业推广运动,从而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支持。而在众多农学留学生之中,邹秉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时正值民国成立,政局不稳导致政权频繁更迭,军阀混战下的社会动荡不安。在此背景下,邹秉文通过学习引进欧美农业科学,立足我国农业教育落后的局面,选择投身农业高等教育事业。对于农业教育问题做出深入详细的思考,决定在创立高等农业院校时采用“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的模式,并在这一模式下开始负责南京高师农科的创办工作。他改革农科教学模式,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推广运动。从而推动了我国近代农业的发展。综上所述,研究和分析邹秉文农业实践活动及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需要我们把握民国初年复杂多变的社会因素。通过对于邹秉文农业实践活动的探索,能使得我们见微知著。从而更深刻的了解民国时期,农学家们投身复兴农业从而实现救国救民的艰辛历程。
........
一早期农业教育观念及其形成(1912-1917)
(一)成长经历
在邹秉文所受的传统教育中,尤其爱国教育最为深刻。邹家秉承传统士大夫忠国爱民,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其伯父邹嘉来因熟悉法令,深得朝廷重用。“时清朝国势极弱,屡受列强欺侮,邹嘉来办理外交,因其熟悉列强政速情伪,而能准法审机竭力斡旋。”②因此,父辈们以所学知识,来实现爱国救民的理念和实践,为邹秉文幼时即做出了表率。在父辈们的严格要求下,加之家学的影响,使得邹秉文幼年起就有着强烈的家国观念。这对邹秉文的一生的追求和活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邹氏家族十分重识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在邹家尊师重教观念的耳濡目染下,自幼,邹氏子弟便深深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与作用。受此影响,不但邹秉文在留学归国后选择从事农业教育方面的工作。其堂兄邹树文①在赴美深造,取得硕士学位后,也归国任教。兄弟二人都选择投身于农业教育事业上,为我国近代农业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留学影响
另一方面,农学相比其他学科,较为难学枯燥。因此,农科留学生能坚持下来者就更少,大多数转学他科。比如王国维先生本以农学公费生的名义赴日本学农,但因兴趣志向而逐渐改行,学习研究古代文学,最终成为国学大家。又比如新文化运动领导者胡适,本来是以庚子赔款赴美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但终究因农学太过艰辛,转学改读哲学,终成一代文豪。当时,农科院校所招学生大多“均为城市子弟,对于实地农情,极少明了”。④民国教育总长章士钊在目睹农业教育发展的困境时,曾言:“20年来,式子争赴海外,求习一业,先隶法科者众,继又麋集于工,独农为冷业,肄之为少,然以此非有识有志,处世较能耐苦,不遂荣利者,不轻入此曹。”⑤可谓一语中的,揭示了农学不兴、学农者甚少的原因所在。
二南京高师时期的农业教育实践(1917-1921)..................14
(一)创建南京高师农业专科............................................15
(二)注重教学科研实践.....................................................20
(三)创办农业教学试验场................................................24
三东南大学时期的农业教育实践(1921-1928)....................26
(一)组织农业教育研究会..............................................26
(二)成立江苏省昆虫局...................................................28
(三)开展植棉推广运动...................................................30
结语........................32
三东南大学时期的农业教育实践(1921-1928)
(一)组织农业教育研究会
面对这种状况,江苏省昆虫局组织对全省捕蝗员进行技术培训,向他们讲解各种治蝗方法,传授相关技术。培训结束后,江苏省昆虫局将全省分为六个区,分别派员灭蝗。但由于蝗灾甚为严重,原以划分六区已无法有效治理全省蝗灾。因此,省昆虫局决定以每县派一名技术人员,协助当地实施灭蝗相关工作。江苏省政府为了推动灭蝗工作,特制定了《江苏省政府特定县长治蝗考成章程》,要求相关各县长积极配合省昆虫局所委派技术人员,展开灭蝗工作,同时还制定了详细的奖惩制度。用于完成各地的灭蝗工作。此外,邹秉文特别提出,技术人员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及时上报省昆虫局,以研究灭蝗新方法.并在实地工作过程中,对灭蝗效果做出详细记录,以便灾后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工作。通过加强对于植棉业科研推广,从而为培养我国植棉人才和传播农业知识的做出了贡献,有助于我国植棉产业的的改善和发展。
(二)成立江苏省昆虫局
第二是充分利用乡绅进行宣传推广的益处。乡绅在农村中有着一定的威望和号召力,因此往往能够一定程度上带动起农民的积极性。邹秉文后来曾总结推广经验时曾说“苟有以有利大众事业进行者,必先得当地领袖之统一,否则最阻碍丛生,计划立败”。①由此可见,早在进行棉花推广的过程中,邹秉文就对于中国农村问题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第三是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如利用农村集会、庙会、等农民聚集时,利用农科推广演讲、展览会,放映电影等手段,吸引农民的好奇与关注,用以宣传棉花良种,种植技术等等,普及相关农业知识。1926年,在他的主持下,由专业电影公司前往东南大学农科所负责试验的棉厂,拍摄实验植棉改进的影像,通常以普通植棉和经过农科改良推广植棉进行比较,从而宣传植棉良种和耕作技法等形式,由东南大学农科推广部派遣推广员到周边省份轮流放映,向广大棉农进行推广。增强民众对于植棉推广的热情,放映过程中“籍收感化之效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结语
为师生创办教学试验场所,强调农学实践的重要性。东南大学时期,邹秉文致力于农业教育的社会作用,经过多方联络组织,成立农业教育研究会,发挥农科院校的指导作用。实地调研解决乡村农业问题。面对江苏省农业发展饱受病虫害侵扰,提议东南大学农科与省政府合办江苏省昆虫局,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与实业界广泛合作,进行植棉改良推广运动,传播植棉种植科学方法。邹秉文自1912年进入康奈尔大学深造,到1928年卸任东南大学农科主任一职。历经十数载,这一时期国内战乱频发,民国成立,政权不稳,权力更迭频繁,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纵观邹秉文在这一时期投身农业教育事业的活动轨迹,他以振兴农业为目标进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深造。归国后投身农业教育事业。先是创办农科,提倡农业科研,培养农学人才,促进农业发展。再是加强农科院校与社会的联系,亲赴各地农业院校调研实践,提出改进意见,以发展我国的农业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