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跨区域流动东北人的空间实践研究——基于LC区Q市场和S商圈的调查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59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1011019503721346
  • 日期:2021-01-10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社会学论文,经济资本占有量是造成城市生活性服务业东北人内部分化的最主要因素,它来自原在空间的收入经年的累积、来自父母或其他社会关系的提供的经济支持,镜子资本的占有量不同的东北人按文化资本的分化使得流出东北人倾向于选择第三产业中的生活性服务业,经济资本的分化使得东北站占据了不同层次的生活性服务业生产经营场所——“门脸”,形成了大、中、小型门脸、市场巷子中的格子间、完全门脸所有权的纯粹雇工五个东北人和空间匹配等级。东北人在市场周边巷子的格子间中的优先出场的动力机制。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解体,基于这一假设的东北人-空间匹配模式成为了可能,然而这一匹配模式未能将早期的下岗工人容纳在内——早期下岗工人进入市场而不是其他正规性的商业空间并非仅仅是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起主导性作用,制度性屏蔽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的作用机制。

......

 

第一章导论

 

理论意义:在空间理论的指导下对LC区跨区域流动东北人的社会行动开展实证研究,做出了以下尝试:一是从微观层次而不是中观层次或宏观层次入手;二是从行业出发,关注层级的生产经营场所的“门脸”和“巷子格子间”而不是纯粹的居住空间;三是关注东北人在空间中的社会关系建构而不是仅仅关注东北人的物理空间建构,从而得到东北人在LC中的空间实践的实证性考察。这些尝试将空间理论对宏观的、居住空间的、物理空间的关注转向微观的、工作空间的、社会关系的方向,一定程度上增添了空间理论的实证研究案例,拓宽了空间理论的应用范围,促进了空间理论应用本土化进程;通过引用较为新颖的社会理论对东北人口流出现象进行解释,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东北人口流动现象的研究视角;此外空间概念将制度性、网络性、文化性的因素自然地涵盖在其中,实现跨区域东北人就业实践地全面考察,从而获取了在人口学、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开展定量研究无法获取的成果。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

 

第二章LC区东北人聚集点及田野调查过程简述

 

2.1田野调查过程简述
通过10月份的可行性调查收集的基本信息,发现东北人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按照分化的标准对152名东北人进行简单分类,确保每类下都有一定数量的东北人样本,最终选定了24名具有代表性的东北人、东北人的邻居1人、房东1人、市场管理人员1人共计27人开展半结构访谈。2019年12月中旬起至2020年1月初,笔者有三周左右的时间居住在距离东北人集聚点不远的大学城学生宿舍,在早上9点至晚上10点对东北人集聚点的居民开展访谈和参与式观察,主要访谈时间根据东北人集聚点居民而定,因为东北人集聚点是多以生产经营形式存在,在其工作时间无法开展访谈,因此将访谈集中在“门脸”人流量较少的时段、上班之前及下班之后,且部分访谈只能采用电话访谈或微信访谈的方式开展,其余时间在东北人从事的店铺内开展参与式观察。因春节临近部分东北人集聚点居民返乡和年后疫情的影响,补充调查主要采用微信语音电话访谈的方式开展。
社会学论文范文

 

2.2东北人聚集点简介
在可行性调查和正式调查的前期时间里,对收集到的146人东北人的基本信息展开了初步调查,信息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包含性别、年龄、户籍、受教育程度、职业资格证取得及婚姻状况六方面基本信息。二是个人流动史,包含在来到此地之前的流动次数、到LC时间、流动程度(流动程度按照家庭成员流动规模和结构进行评定)三个信息。三是就业状况,包含曾就业行业、曾就业的单位属性、曾就业的职业、曾就业次数四个基本信息。汇总得到信息如表2-1。表2-1反映出以下信息。第一,女性占比率高于男性,与常规统计中男性略多于女性的情况不同,这一现象是由于第三产业中对女性的需求高于男性。第二,年龄上来看呈现出年轻化特征,18岁-40岁构成了东北人的主体。第三,户籍上来看,仍然是以农村为主,但是城镇流动人口占比与全国水平相比较高,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下岗工人本身是城镇户籍与东北地区工业化水平较高带来的较高城镇化水平导致。第四,从受教育程度上来看,专科学历和文凭作为体制内就业最低进入标准,这一批东北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且在专科以下,这意味着这些东北人绝大部分无法进入体制内就业岗位,且只有很少一部分东北人有职业等级资格证,分别为A1等级驾驶证、厨师证等,这意味无法依靠职业等级资格证进入其他职业。

 

第三章东北下岗工人在Q市场周边的空间实践...........................................................22
3.1原在“单位”空间形塑的就业身份选择偏好......................................................22
3.2现在“市场(及周边)”空间形态......................................................................23
3.3进入巷子:就业身份选择偏好与市场空间的匹配...............................................26
3.4巷子中的空间实践:物理空间与关系空间的建构...............................................27
第四章东北人在S商圈中的空间实践............................................................................35
4.1原在“乡村”空间形塑的就业身份选择偏好......................................................35
4.2现在“商圈”空间形态........................................................................................37
4.3进入商圈:就业身份认知与商圈空间的吻合.......................................................39
第五章结论与思考............................................................................................................47
.........

 

第四章东北人在S商圈中的空间实践

 

4.1原在“乡村”空间形塑的就业身份选择偏好
从“东北帮”显性的内部凝聚到隐性的团状聚集,东北人与巷子中其他流动人口及当地人之间从对立走向融合的过程。建立在强大而地缘、亲缘或业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东北帮”,通过在陌生的城市中复制了原来生活的世界提供了情感慰藉从而减轻了进入到新空间中的不安感,作为保护网起到地域城市空间权力宰制的积极作用。然而它也使东北人的社会关系局限在“东北帮”中,实质上不利于东北人在当地的融合。在这一阶段东北人往往被当地人称为“匪气东北帮”,东北人成称其他人为“他们本地人”建立了对立的关系。随着时间发展,一部分东北人流入巷子,一部分东北人流出巷子,以及宅基地的推倒重建,原来支持东北帮形成的强关系和物理空间都不复存在,新的“团状聚集”模式形成了,这是一种同质性质的行业产生的新的聚合模式,虽然遇到遇到某个重大事件时候就会立即显现出来为东北人提供经济支持、就业信息支持和部分日常生活支持。但是由于物理空间相对疏远,因而对于日常生活的互助和情感的慰藉需要其他群体来提供,巷子的“邻居”(本地的租户)及房东(本地人)在地缘上的接近性成为满足这一需要的重要关系类型,东北人与当地人的关系开始建立起来,日常关系建立和保养也变得更加的重要,实质上破除了东北人与本地人在新空间中的对立状态,相互之间的清晰的边界逐渐消失了。

 

4.2现在“商圈”空间形态
从整体上看,商圈市场西南方向1400米左右,东西南北分别被大学、中学和高层写字楼和新建高层社区包围,基本呈现正方形(边界)的现代化商圈。该位置地段良好、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区位条件极佳、产业类型多样(以第三产业中的生活性服务业为主)且发展规模和水平较高。商圈楼房多建造于21世纪初,也有部分楼房建造于20世纪90年代,以高层建筑物为主且分布高度密集,楼体外观被被大型广告牌等装潢等设施覆。当前商圈是作为现代的生活购物中心和城市办公区域的高楼大厦,整体呈现高度现代化的都市风貌。东北人所在门脸的微观景观。按照商圈空间管理条例和门脸租用合同规定的空间改造范围等正式制度的规定,以及商圈整体的景观风貌的非正式制度的规定,按照自身的意愿,经由空间设计师精心设计,呈现处个性化、精致化、美观化特征,每间门脸都能产生出不同的空间体验。内部各种设施齐全(如消防、排水、用电等)且功能分区明确(前台、后台和管理台)。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东北人从事连锁加盟,经营店铺特征呈现出非常明确的“连锁-加盟模式”,同一连锁不同门脸内部风格、陈设表现出高度的标准化和同质性。

......

 

第五章结论与思考
早期下岗工人和后期进入巷子的东北人因为进入了相同的空间,尽管其主观能动性并不相同,但是受到相同的空间结构力量的制约,因此其空间实践和空间实践的结果仍然带有相当程度的相似性。第二,市场与商圈的关系也并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空间形态、带有不同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容纳了不同类型的东北人、开展着不同的空间实践、又带来不同的结果进而影响东北人是在当地实现融合还是继续流动的决策。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不同层级的东北人占有的不同层级的门脸的延申,市场周边巷子的格子间也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类型的门脸,但是这种门脸与大中小型三层门脸具有本质性的不同因而需要单独考察。因此,可以认为东北人在城市内部层级分布实质上是资本占有情况东北人将自身在原在空间中形成的就业身份偏好与现在空间匹配的结果,具体而言,整体上看来,LC区东北跨区域流动的第三产业从业者文化资本占有量低,尤其是为社会承认的学历、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等占有情况偏低,将东北人普遍推向了行业屏蔽力度较小的第三产业中的生活性服务业。城乡二元体制、地方本位主义使得东北人进入LC的正规商业空间较为困难,加之文化资本失灵,长期失业和寻求“核心”就业成本消耗导致东北下岗工人在制度、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上的弱势地位,因此造成了早期下岗工人涌向对非正规经济容纳能力较高市场周边。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