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包括笔者在内的现代年轻群体来说,我们可能更注重于沉浸在网络中的世界,反而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感到陌生而又新鲜。恰恰就是在这些我们不曾试图接近和了解的中华文化的宝库,反而有着我们现代人最缺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在一些都在加速向前发展的今天,人们都在追逐更好的经济效益和更现代化生活的现代社会,往往会忽略掉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也忽视了优秀中华民族之根脉。所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刻不容缓。至此笔者对枣庄柳琴戏保护与传承中心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宏观上的展望与设想,从社会文化和戏曲艺术改革层面阐释了一些个人的浅显理解,希望可以为自己家乡的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力所能及的为柳琴戏能够再次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绪论
本选题属于艺术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跨学科领域研究,笔者研究视角聚焦于枣庄柳琴戏保护与传承中心这一个案研究,通过收集到的各种文献或影像资料,对其在不同历史节点、不同社会文化大环境下的发展与变迁进行梳理。经分析,揭示出该剧团个体的演变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与相互作用,并对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进行社会学角度的阐释。最后,对于枣庄柳琴戏保护与传承中心乃至柳琴戏在今后中国社会中的发展能够引起更多关注与思考。对于枣庄柳琴戏保护与传承中心的研究和柳琴戏这种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涉及到社会中的人的行为、社会关系、社会群体以及社会制度等各种因素。所以笔者认为,研究柳琴戏和其在枣庄地区的主要承载体,有必要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对将来可能出现的社会效果作出合理的意见及建议。
.....
第一章枣庄柳琴戏保护与传承中心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拉魂腔时期的民间班社
早期的拉魂腔有一种表演方式俗称为“跑坡”,其最大的特性在于流动性,即通过走街串巷来进行演出。当时戏班的演出方式就是从一个村子开始表演结束后再转去到下一个村子表演。在那个时候有些对拉魂腔非常着迷的百姓,甚至会一路跟着表演的戏班去其他村镇继续听戏。上述谚语里描述的就是那些对拉魂腔入迷的人们走错了村庄,亦或是把本来该放到嘴里吃的“馍馍”放错了位置等等。这是一种夸张的且带点幽默的修辞手法,恰恰可以看出来当地民众对这一地方小戏的热爱甚至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从艺术传播的角度来看,艺术家与消费群体,即传播者与接受者双方共同对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肯定,是艺术传播的基础。在艺术的传播过程中,拉魂腔的表演者首先获得了拉魂腔带来的娱己效果,同时也为拉魂腔的受众群体带来了娱人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拉魂腔的观众与戏班的戏曲艺人在相同的时空之中达成了某种“共鸣”之后,那些如此形象、生动的民间谚语才能够形成并且流传出去,从而在两者不断的相互交流、沟通之中,使得该地区的传统戏曲得以不断地发展进步以及向周边地区传播。
第二节柳琴戏时期的剧团演变
据笔者查阅文献了解到,自1950年到1963年的这十几年间,全山东省一共有10个地市成立了当地的戏曲研究室。全省各地市成立的戏曲研究室既省戏曲研究室方便对于全省各地区传统地方戏曲改革进度的整体把控,又有利于各个地区地方戏曲改革的相互协作。很多地方戏剧团的建立并非只靠民间艺人或地方文化部门的力量,而是由地方上的文化部门再加上当地的戏曲研究室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另外,地方戏曲研究室的建立,使得全山东省对地方戏曲整体情况的调查研究加快了进度,同时也规范了和引导了山东省各地市开展的地方戏曲剧种剧目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创作。当我国的发展建设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的和平安定以及经济的恢复生产。这些良性的转变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高,也使得民众对于文化艺术的审美能力和消费等级等方面也在不断地发展提高。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可供广大百姓娱乐休闲的艺术形式较为稀少,娱乐的手段相对单一,而传统地方戏曲艺术形式又有着深厚的地方群众基础,所以在当时最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综合类娱乐消费形式之一便是各个地方的戏曲班社所带来的演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在当时还是拉魂腔的柳琴戏便渐渐地成为鲁南与苏北地区广大男女老少都喜爱的地方戏曲,深深地扎根在老百姓的日常娱乐活动中。
.....
第三章枣庄柳琴戏保护与传承中心的现状··············································25
第一节“中心”的组织机构和社会活动··············································25
第二节“中心”当下的困局·····························································28
第四章枣庄柳琴戏保护与传承中心之后的发展探索··································35
第一节挖掘柳琴戏艺术的商业价值····················································35
第二节拓宽民众接触柳琴戏的渠道····················································37
第三节注重“非遗”传承人的培养····················································38
结论·······························································································41
......
第四章枣庄柳琴戏保护与传承中心之后的发展探索
第一节挖掘柳琴戏艺术的商业价值
而作为枣庄市“看家戏”的柳琴戏,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以及蕴含的传统文化特点是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很好的宣传口径,因此柳琴戏对于想要转型的枣庄市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在开发具有枣庄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时,把柳琴戏的演出与旅游景点开发相结合,不仅可以为枣庄市的旅游做宣传,而且也可以为柳琴戏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双赢效果。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门类,柳琴戏既可以对其进行静态的研究性传承发展,又可以在不断地演出过程中以动态的保护方式对其进行各种商业性的实际操作。利用好现代商业营销手段,打好手中这张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张“文化牌”,为其自身带来更好的文化艺术品牌效应,带来基于柳琴戏戏曲艺术自身的高附加值效应,从而影响与柳琴戏相关产业的蓬勃兴起。并且可以以此为契机,在文化产业建设的研究上加大力度,让以柳琴戏这一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品牌成为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商业运营模式。#p#分页标题#e#
第二节拓宽民众接触柳琴戏的渠道
在传统的“非遗”保护手段之中,大众群体往往都处在一种被动接收的状态,而且手段也相对匮乏,这也使得广大群众对于柳琴戏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在网络传媒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为广大市民开拓可参与性的传统文化保护渠道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举措。“中心”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丰富民间柳琴戏戏曲资源,提高社会层面对于柳琴戏戏曲保护的成效。在文化活动中增设与观众互动的项目,让更多的群众可以体会到亲身参与保护“非遗”的新鲜感和责任感。也可以提高艺术受众群体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也可以为戏曲发烧友提供展示自我的“过把瘾”的平台和机会。这样既可以满足戏迷群众对柳琴戏热情,也可以就此机会向全体市民普及柳琴戏这门传统的艺术形式。也可以通过设立柳琴戏艺术文化月或柳琴戏艺术文化周,把每年固定的时间段打造成为向全省乃至全国宣传和推广柳琴戏的系列活动,并且吸引各地游客来枣庄感受柳琴戏文化的魅力,也有助于枣庄市加快转型为旅游型城市。
.........
结论
因此,对于枣庄柳琴戏保护与传承中心的探究,也对保护枣庄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起到了一些有益的作用。“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从最初的以歌舞为基础表现手段,逐步发展成为各种艺术表现方法有机综合的演变过程。①”回顾枣庄柳琴戏保护与传承中心的历史,不管是在成立初期,还是之后曲折的发展历程之中,都可以看到其自身体现出的对于各种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没有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也恰恰体现出了枣庄柳琴戏,这种土生土长民间戏曲具有着这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充沛的发展活力。在面向以枣庄柳琴戏保护与传承中心这一独立的个案进行目标研究时,笔者全文按照“中心”的发源与起步——剧团的撤销与重建——成立枣庄柳琴戏保护与传承中心,这几个发展阶段的历史顺序,在历史的纵向上对枣庄柳琴戏保护与传承中心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刻分析。用艺术社会的角度进行的剧团个案研究,必定要对“中心”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追溯;在其各个重要历史节点的发展与变迁的探究过程中,也离不开对“中心”的实地调查和采访;对“中心”在艺术史中其社会地位的演变过程进行详细描写时,也需要用一种更整体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将这一个案放在整个中国社会历史、传统文化生态的演变之中,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拓宽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