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社会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 1 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及目的
社会学是对出现于十七世纪欧洲,并随后影响了全世界的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生活与组织模式(吉登斯,2001:1)的能动性反应。古典社会学家对资本主义等相关问题的解读,仍然是当代学者对现代社会批判并超越的理论武器。在经典社会学家中,对马克斯·韦伯关于资本主义的比较研究一直是学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桑巴特(WernerSombart)的许多著作,都是在或直接或间接地同韦伯对话的基础上完成的。笔者对于桑巴特与韦伯的学术思想对比的强烈愿望,主要源自于以下原因:资本主义的起源及其动力,一直是学界昌盛不衰的研究主题。资本主义起源的学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人口增长起源说、商业发展动力说、生产方式与阶级斗争动力说以及资本主义精神起源说。桑巴特与韦伯同属于资本主义精神动力说的代表人物,但是提到资本主义的动力起源的对比问题,关于桑巴特与韦伯资本主义学说对比的研究十分匮乏,多数的学术研究都是将马克思与韦伯进行对比,马克思被誉为生产方式与阶级斗争起源说的代表,认为 17、18 两个世纪西方世界出现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制度出现的重要经济基础,而资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取替了封建阶级,代替了贵族的政治统治地位,从而使资本主义最终得以确立;韦伯则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精神动力说的代表人物,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精神对其产生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与韦伯的对比其实就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两类起源说法的比较研究,并且是一个十分昌盛的学术话题。然而尽管许多学者都认为桑巴特与韦伯同属于资本主义精神起源说的范畴,但正如前文所述,对其二者的比较少之又少并且没有对其差异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以发现其同中之异。桑巴特与韦伯的思想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前者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由企业精神和市民精神组成的,后者认为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具有选择性亲和;前者认为奢侈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动力,后者认为禁欲节俭促使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前者认为犹太教伦理对资本主义起源具有重要作用,而后者认为犹太人的资本主义并非理性资本主义,而属于“贱民资本主义”;前者认为失神化、实物化、等一化的资本主义必然被超越,后者认为理性化的资本主义最终将人类困在铁笼中……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桑巴特作为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在国外的早已声名远播,并且桑巴特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学者,所以更不乏对其各种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资本主义起源的问题。二、美国例外论的问题。一、资本主义的起源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桑巴特在这个问题上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与韦伯的“新教伦理”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差异,桑巴特认为是犹太教的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出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桑巴特也提出了奢侈是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反对韦伯的节俭是资本主义动力的观点。韦伯与桑巴特一直是一对潜在的对话对象,二者的很多著作都是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对话的基础上完成的。韦伯在其著作中多处都在对桑巴特的观点进行或批判或接受的解读,但多数情况下韦伯对桑巴特的思想都是不予以认可,持否定的态度。在讨论早期虔敬派正式的、理论上的伦理规定与根植于宗教实践的心理约束之间的区别时,韦伯指责桑巴特“严重歪曲”了他关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尤其是桑巴特,还有布伦塔诺,继续援引(大部分是从我这里听说的)那些伦理作家的作品,将其作为行为原则的法典,甚至不问一问其中哪一部分得到了产生心理作用的宗教约束的支持”(菲利普·西格曼,2005:249)。其次韦伯认为桑巴特的一些著作,尤其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研究,其中存在技术性引文的错误,并且在很多地方都十分明显的曲解材料的愿意,并且指责桑巴特的书《资本主义的精华》充斥着“不实之词”,而且将其描述为“一本关于该论题最糟糕的书”(菲利普·西格曼:2005)。并且韦伯认为桑巴特关于资本主义方面的著作中存在技术性引文的问题,认为桑巴特大多数情况下严重歪曲原意,也并不能自圆其说。另外,韦伯认为桑巴特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并不是一种带有伦理色彩的生活样式准则的性格,而仅仅是一种商人中普遍存在的无畏的精神、胆大的性格以及无关道德的个人嗜欲(马克思·韦伯,2010d)。对桑巴特的著作也持有否定评价的还有伯特·F.霍塞利兹,虽然他肯定了桑巴特学术理论的重要意义,但敏锐的察觉并指出桑巴特著作以及思想中存在的不足(伯特·F.霍塞利兹,2015)。伯特·F.霍塞利兹认为“尽管桑巴特非常高产,或许正因如此,他的著作多有瑕疵。他想象丰富,但并非十分严谨。他学术渊博,但通常对所引材料的质量漠不关心。他能从广泛的社会联系中整合思想并以具有说服力的方式表示出来,但他的逻辑有时颇肤浅,而且他的推理建立在直觉而非严格的证据上”(伯特·F.霍塞利兹,2015:9)。并且他认为正是由于桑巴特自身存在的上述问题,才导致其一生的研究也没有达到他想要的学术成果,即权威的解释资本主义起源和动力的问题(伯特·F.霍塞利兹,2015)。
..........
第 2 章资本主义的定义及其背景
社会学理论的诞生与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重要的关联。古典社会学思想家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后得出并进一步发展的。尤其是以社会学三大家更具代表性,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他们所面对的都是资本主义社会这同一现象,但却提出不同的问题,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关怀、发展出不同的思想理论。正如吉登斯所说,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分别只着重提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一个维度(吉登斯,2011:49-55)。由此可以得出桑巴特与韦伯对于资本主义的定义及其研究都应有各自的侧重点。另外,许多研究者通常有一个习惯,对尤其是特别熟悉的概念不进行细致的辨别与思考,事实上概念越熟悉,所包含的内涵就越丰富。如若不进行细致的分析,很难把握其思想精髓。资本主义一词就具有这一特点,或许它是社会学界所使用的学术词条中最混乱的一个,它所包含的内涵极其丰富,并且对资本主义一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因此在研究桑巴特与韦伯的资本主义的动力与困境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资本主义在桑巴特与韦伯的研究意义上的定义及其内涵。
2.1 桑巴特对“资本主义”的定义
桑巴特在《现代资本主义》一书中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桑巴特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一定的经济组织”(桑巴特,1959:205)他认为资本主义具有下述这样的特征:首先它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交通经济的组织,在此项组织中一般存在着生产手段的所有人和无产的纯粹工人两个相互对峙的人口集团,生产手段所有人是经济主体,并具有指导权,无产的纯粹工人则为经济客体,二者通过市场而互相结合、共同活动。另外,此项交通经济组织受“营利原则”与“经济合理主义”的支配(桑巴特,1959:205)。上面这段桑巴特对于资本主义的论述并不能给读者一个清晰的资本主义概念的图景,我认为要想明白桑巴特对于资本主义的定义,我们还应该对“交通经济组织”、“营利原则”和“经济合理主义”进行深入的分析。桑巴特认为“交通经济组织”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它是资本主义和手工业所共有的,但是桑巴特认为资本主义这种“交通经济组织”与以往的并不相同,其中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组织形态上,即“人的生产要素发生了变化,分成指导者与实行者的劳动者两种成分,同时他们即以生产手段所有人和技术的纯粹劳动者的资格互相对立,并且必须从市场而达到生产过程中必然的互相结合”(桑巴特,1959:206);“营利原则”在桑巴特看来是资本主义经济所特有的支配原则,“在它的支配下,经济的直接目的不复是一个生存的人的满足的需要,专在增值货币的额数”(桑巴特,1959:206);“经济合理主义”是指我们所作出的行动能够切合我们的目的。它主要的表现是经济行为的有计划、狭义的切合目的、有计算(桑巴特,1959:206)。“它们是继满足需要的原则和传统主义——两者和我们所看见的一样,是自足经济和手工业的灵魂——而出现的”(桑巴特,1959:206)。#p#分页标题#e#
..........
2.2 桑巴特论资本主义精神及其角色定位
桑巴特思想体系中的资本主义精神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其中包括“企业的精神”和“市民精神”。桑巴特称“由企业的精神和市民的精神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心情称为资本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创造的资本主义”(桑巴特,1959:215)。“企业的精神”,这种精神并不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存在的,但它却在资本主义社会占据了主导地位,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企业的精神”主要包含两个重要的特性,分别是征服和营利。这种企业精神的征服欲开始占据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精神促使产生了现代国家、新兴的宗教、新的理论、发明了新的技术(桑巴特,1959:214)。现在,这种精神又开始支配经济生活。它打破了自保均衡的、静止的、封建手工业的满足需要的经济的限制,并将人们卷入盈利经济的漩涡之中(桑巴特,1959:214)。“企业精神”的利益特性使攫取利润成为了一般化的目标。因此,全世界都从商业利益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经济活动从手段变成了一种绝对的目(Parsons,1928:649-650)。“市民精神”,它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几百年之久了,它主要体现在城市中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身上,“市民精神”的主要体现就是合理主义。桑巴特认为资本主义精神不仅仅是由这种充满征服欲和营利欲的“企业精神”产生的,而是几种精神同时作用的结果。“市民精神”与“企业的精神”结合到一起,“给予新时代的经济生活以安定的秩序,计算的正确性和冷静的目的的的确性”(桑巴特,1959:215)。“市民精神”的道德美德主要体现为“勤勉、节制、节约、节俭和守约”(桑巴特,1959:215)。如果说企业精神是征服欲与营利欲,那么市民精神就是在于秩序和保存(桑巴特,1959:214-215)。二者结合成为资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创造了资本主义。总之,桑巴特的立场,使他认知到现代资本主义系统中,“自我—利益”的制度化(Sutton,1948:327)。
..........
第 3 章资本主义的动力........15
3.1 奢侈与资本主义......15
3.1.1 奢侈的定义....15
3.1.2 奢侈对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16
3.1.3 桑巴特与韦伯关于资本主义动力逻辑的比较研究........19
3.2 犹太人与犹太教伦理....20
3.2.1 犹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与资本主义的关系......21
3.2.2 犹太教伦理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意义..........24
3.2.3 韦伯对于桑巴特观点的评价............27
第 4 章资本主义的困境及其超越:桑巴特论德意志社会主义.......... 30
4.1 资本主义的困境......30
4.2 桑巴特的社会主义设想........33
4.3 桑巴特与韦伯关于困境与超越的对比研究..........40
第 5 章结论及其讨论....43
第 4 章资本主义的困境及其超越:桑巴特论德意志社会主义
4.1 资本主义的困境
桑巴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即将死去的时代,但桑巴特并不想称这个时代为资本主义时代,而是称其为经济时代。桑巴特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以及与经济相关的物质性的重要价值已经压倒了其他一切的价值而取得了霸权的地位,尽管这一霸权地位是由资本主义特性决定的,但是他认为称为资本主义时代并不能完全体现这一时代的面貌,并且经济的特质已经在社会和文化上的一切领域盖上了属于它的标记,所以以经济这一万事之首的价值将这个时代命名,称为经济时代(桑巴特,2010:2)。这样我们将会在后文看到很多“经济时代”这一名词,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时代。从开篇第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桑巴特认为这一时代是一个即将死去的时代,所以可以得出桑巴特认为这一时代的充斥着各种社会问题。桑巴特认为这个时代“把那些隐藏于人性中的卑贱的冲动,如贪欲,营利的追求,拜金,等等一切所谓的“利益”,闻所未闻地鼓吹起来,高抬起来,使其成为唯一的决定权力”(桑巴特,2010:4)。并且,桑巴特指出这个时代为了保证这些卑鄙的冲动能够存活,而制造出一种资本主义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在这个制度里,赢利的追求以及获利原则的应用经由经济的“理性”来强迫一切的个人”(桑巴特,2010:4)。以上是桑巴特研究发现的整个经济时代的宏观问题,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分析桑巴特在微观层面对整个经济时代的批判。
........
结论
本文以桑巴特的资本主义学说为研究主线,对桑巴特与韦伯关于资本主义的相关问题进行对比研究。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尽管桑巴特与韦伯具有相同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并且也同样强调了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对于资本主义及资本主义精神的界定不同,所以导致了对于资本主义动力的不同认识,以及导致了对于资本主义超越之路的不同选择。不论是基于对现代社会世俗化和理性化的考量,还是综合各种类似于“德意志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果分析,即便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形态,但是也很难整体上超越世俗化、理性化的铁笼。在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上,尽管桑巴特与韦伯都关注了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作用,均认为是资本主义精神打破传统主义的束缚从而产生资本主义。但是两位思想家对于资本主义及资本主义精神的界定不同,所以在资本主义起源的问题上也有很大的差别。桑巴特对于资本主义的定义具有很浓厚的马克思阶级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色彩,着重强调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对立,并认为资本主义来源于前资本主义的环境。而韦伯认为资本主义自古有之,韦伯所研究的是存在且仅存在于西方的理性资本主义。另外,桑巴特也同样将资本主义精神确定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是桑巴特所论述的十分简单,桑巴特的资本主义精神“营利欲”理论仅仅是扩大和传承了“经济人”的动机是人之天性的一贯假设。桑巴特的思想与韦伯相比,并不能够向韦伯所思考的问题及“韦伯命题”那样,给我们留下更加丰富和持久的精神遗产。在资本主义的动力问题上,很多学者经常会用“奢侈”的桑巴特与“节俭”的韦伯进行比较,但是笔者认为这样对比并不合理。尽管桑巴特用一部著作讨论过奢侈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但是桑巴特并非认为奢侈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桑巴特也论述了其他的动力因素,所以不应该给桑巴特打上“奢侈”的烙印。另外,在韦伯的演讲材料及著作中也同样没有明确表示过节俭是资本主义的动力。尽管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在打破传统主义束缚走向理性资本主义中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节俭也仅仅是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方面。所以将“奢侈”与“节俭”作为桑巴特与韦伯的抽象代名词并进行比较并不具有合理性。但是桑巴特与韦伯在逻辑上面是可以进行比较的,笔者认为在严谨程度以及逻辑一贯性上,桑巴特确实要较韦伯略逊一筹,所以在对于资本主义动力的解释上也不如韦伯具有解释力。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