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新双轨制下医患关系的社会学异化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7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80318163617515
  • 日期:2018-07-3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社会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医患关系是指医方群体和患方群体在医疗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医治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医”通常指包括护士、医生以及医院其他行政工作人员在内的医务人员群体,“患”通常指包括患者及其家属、亲朋、单位部门同事等群体。目前,医患关系在我国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从天价医疗费用的曝光,到职业“医闹”的出现,再到医疗纠纷比例的直线上升,早在几年之前,国家有关部门就在我的家乡 S 省召开过一个全国性的医疗会议,会议指出我国的医疗纠纷增速惊人已达到 100%。甚至在近些年还接连不断的出现暴力杀医、伤医事件,以及还有网络媒体助推黑心医院“图财害命”又再掀波澜  这些都说明了当前我国医患关系走向异化,医患矛盾也逐渐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关注的焦点。医患矛盾可理解成是一种医患双方的对抗性关系,是医患双方在医疗服务过程当中产生的心理情绪上的抵触和外在行为上的对抗。而在具体的医患矛盾当中,双方的心理情绪矛盾与行为对抗又常常交织在一起。从责任归属的角度出发,现阶段我国医患矛盾的类型主要有三种:患方责任型、医方责任型、制度责任型。所谓患方责任型,简单的说就是医患矛盾的主要责任在于患方。在医生尽力医治且不违背任何道德良知与职业操守的情况下,患方却出于对医疗效果的不满,坚持认为医生存在误诊情况,并对医务人员产生对抗的情绪,甚至产生过激的行为。著名的案例有:2013 年的“温岭杀医案”和 2016 年发生的“陈仲伟医生被杀案”。2013 年,在温岭市的一家医院,有三名医生被患者砍伤,并有一名医生因抢救无效死亡,此案在全国引起轰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为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严肃处理以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因医患矛盾引发的命案也由此开始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后经调查发现,该男子行凶的原因就是在这家医院做了一个鼻腔微创手术,手术后感到有所不适,后经多家医院复诊,结果为手术良好。但该男子却坚持认为多家医院串通骗他,遂发生上述血案。案发后,诸多媒体宣传报道此事,并给予积极回应,痛斥凶犯目无法纪。其中有媒体称:探索医患矛盾、医患关系,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在法治的框架范围内。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查阅有关医患关系的既有研究,发现多数的研究成果常见于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当中。同时也有不少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研究的文献,其中很多从医患矛盾冲突的视角出发,着眼于近年来医患矛盾的不断升级,并深究其根源,论述了媒体歪曲误导、医患信任下降、法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了医方和患方之间产生了关系异化现象。进而阐明为了缓解医患矛盾,使人们能够拥有良好的就医环境以及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通过医方不断提高优质的医疗服务、政府组织成立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构并要求医院强制性缴纳医疗损害赔偿保险、以及积极发挥电视新闻媒体、网络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等有效途径来重塑和谐医患关系(覃国慈,2014)。该学者将医患关系中的医生与患者看作是绝对对立的两面,认为医患之间关系的异化尤其是医患矛盾完全属于一种社会冲突,除了那些那些过激的对抗行为,只要这种冲突程度不够深它不仅不会对社会系统的运转造成危害,还会因为释放了一定的紧张气氛反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换句话说,社会冲突是一种社会的常态,只有社会冲突的程度与范围超过了社会系统的忍受限度,才可能导致社会系统的失衡。因此,作者强调对医患矛盾这类社会冲突不可放任自流,但也不必肆意夸大其对社会系统的影响程度。可是我认为,无论是前些年的“温岭杀医案”,还是最近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魏则西事件”或是“陈仲伟医生被杀案”等事件,这些血的教训都说明医患关系在我国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小问题。即便这些事件都是个案,不具有一般性。但是,在我的问卷调查当中,发现绝大多数人,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超过 90%的受访者认为医患之间存在矛盾,超过 80%的受访患者表示他们对医生缺乏信任。
.........
 
第 2 章 医患关系发展的历史考察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这个著名的论断就是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并作为一定的社会关系的载体而存在。在交错复杂的种种人际关系中,医患关系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人际关系。所谓和谐的医患关系,简单来说就是指以医生为中心的医方群体与以患者为中心的患方群体在一系列医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协调匀称的相互关系。通俗一点讲就是在医学活动的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之间接成的和睦相处、沟通融洽、相互理解、互相信任的一种人际关系。而纵观我国医患关系的发展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和谐的历史,二是异化的现状。
 
2.1 医患关系的发展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及解放区,医患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这种和谐的状态与当时的特殊的时代背景、战争背景有很大关系。由于根据地和解放区基本都建立在边远的地区,当地人民缺医少药、没钱看病。部队的军医基本承担了当地群众的医疗救治工作,并且这种医疗几乎完全是免费的。军民团结一心的良好氛围直接影响着医患关系。但更为重要是,我们红色政权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当时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创造了好的客观条件。从 1927 年第一所红军后方医院建立,到毛主席亲自制定了“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及多次强调医务人员应该关心人民群众,无私的帮助患者,当患者利益需要时,要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这体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以及医患关系的重视,如果说,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根据地和解放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赖于战争时期的特殊环境,那么在解放后较长的一段时期里医患关系仍然得以和谐融洽的发展,则要归功于建国初期单位制度的创建。我们知道,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人们大多以血缘为基础聚居于某地,形成了以聚居地为主要载体的“熟人社会”。而“单位制”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血缘界限,却形成了一个以业缘为基础以单位为主要载体的“熟人社会”。在城市中,国家普遍采取了由单位承担职工医疗保障职能的做法,形成了许多厂矿医院和单位卫生所。医患双方通常来讲都拥有单位职工的身份,因为是同事关系彼此熟悉,所以医生基本能够掌握患者的个人情况与病情,患者也基本能够了解医生的品行与技术。医患双方相互了解并信任,所以医患矛盾冲突较少,医患关系比较和谐。
.........
 
2.2:医患关系的分类描述
 
2.2.1 早期的医患关系:“天人”关系
自从有人类以来,便有了人类的医药活动,原始人在面临自然威胁的情况下摸索出了一些原始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但由于他们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低下,大自然的力量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人类的生活无时不刻都要受到自然的威胁,由此在人们的意念中便产生了具有绝对权威的上天或神灵,同样包括疾病,都要受到上天或神灵的主宰。而此时就医患关系而言,人类为了生存需要团结协作、自救互助。而医生成为人们意念中上天或神的形象。也就是说上天或神灵主宰着世间的一切,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也就完全被天人关系所代替了。即使到后来,有“古者巫彭初作医”,但由于人对上天或神灵只有敬畏并不敢冒犯,那么对巫医也是如此,所以开始的医患关系便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
 
第 3 章 医患关系异化之医患矛盾...........17
3.1 大医院中的“风波不息”........ 17
3.2 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21
3.2.1 过度医疗背后的自我保护 ......21
3.2.2关系就医的共同认可 ..... 21
3.2.3 红包赠送的积极主动 ............. 22
第 4 章 医患关系异化之医患共谋...........26#p#分页标题#e#
4.1 小医院中的“风平浪静”......... 26
4.1.1无患可医的抱怨 .............24
4.1.2无药可救的困境 .............25
4.2 医患之间的秘密合作 ..............25
4.2.1 创收,另谋途径 ..............25
4.2.2 监管的疏漏............27
第 5 章 “新双轨制”的制度审思...........31
5.1 “新双轨制”的形成......31
5.1.1 单位制的含义及特征.......28
5.1.2 项目制的含义及特征.......29
5.2 单位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30
5.3项目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32
5.4总结....33
 
第 5 章 “新双轨制”的制度审思
 
5.1“新双轨制”的形成
所谓“单位制”,是指这样一种制度结构,即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被国家组织到一个个具体的、由国家所建立的“单位组织”中,由这些单位组织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以及身份,满足他们的需求,维护他们的利益,同时也控制他们的行为(李宁宁、苗国、姚俊,2010)。而“单位制”这一概念也并不单指“单位”这种组织形式,而更突出的应该是一种体制的精神性内涵(渠敬东,2012)。改革开放以前的“单位制”被认为是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制度,具有很强的社会控制的功能。但是单位制并没有因为改革开放的到来而彻底终结,明显带有一些“老而不死,死而不僵”的味道,可以说,在现阶段的“单位制”仍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在改革开放以前,单位制的基本特征是在单位内部,人们高度依赖于单位组织。因为人们没有任何其他的渠道可以获得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所需要的资源,只有在自己所属的单位组织中才能获得这些所需资源,这样就使得单位成员形成了对单位或组织的依赖,单位组织也负担起了员工无论生活还是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就业、福利,甚至是个人的生、老、病、死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所有责任。如医院作为“单位”既要负责医务人员本人的工作、生活、退休保障等,还要负责其子女的上学、就业等问题。其次,单位制的特征还包括,国家拥有强大的制度规划和资源配置的权力,单位便作为社会控制与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国家也通过单位来有效行使权力,并达到控制个人的目的,可以说国家垄断了一切社会资源,单位是其用来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于是,这也就造成了“政企不分”、“管办不分”、“医政不分”。最后,单位制还可以向部分“单位”采取相关的一系列政策,集中投入、重点倾斜、不均衡的配置资源,甚至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举国体制创造出快速发展的奇迹。所以我们可以说,单位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封闭性、指令性和非竞争性。
.........
 
总结
 
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制” 到市场经济与法制不断发展的“项目制”,最终形成了所谓的“新双轨制”。这种制度是从体制内部扩展出了项目形式的增量,从逻辑上确立了一种从单位体制到市场再到单位制嵌入项目制的双轨体制的过程,以期来控制市场的过度扩张。但是再好的制体制度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单位制”的弊端是带来了所谓的医疗体制官僚化,医政不分导致的公立医院行政垄断格局,同时也使得医疗资源配置与发展不平衡,优质的医疗资源包括人员、设备、床位、信息都集中在像 Z 医院这样的大城市中的大医院。国家也没有注重对全科医生的培养,没有条件形成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分级诊疗。从而引发了“全国人民奔协和,全省人民奔省城”的“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一系列医疗领域的乱象,使医患矛盾加剧。另一方面也使像 N 医院这种小医院迫于生存,导致医患共谋骗保的发生,形成了医患关系异化的另一面。而“项目制”同样具有权力与资源配置的功能。大医院通过项目不仅带来了一定的专项资金,更引进和吸引了大量医护人才,购置了多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力。于是使前来就医的患者络绎不绝,同时增加了大量的营业收入。表面看来,这对大医院而言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但是在市场化环境下却不利于医疗市场的公平竞争,也在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引发了强者恒强的,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更加剧了医疗资源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医患关系的异化。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