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女性气质的自我呈现与社会学身份建构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25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70919390817311
  • 日期:2018-07-0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社会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微信作为新兴自媒体,其产生就是帮助微信用户建立以强关系为主、强弱关系同时存在的全新社交关系格局。微信同时是一个基于现实社会关系的网络场域,既区别于面对面互动的现实世界,同时又区别于微博、博客等匿名性很高的网络世界。微信朋友圈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完美复制和放大了现实中的熟人社区,但是又存在大量弱关系。2016 年腾讯最新官方数据显示微信日活跃量达到 7.68 亿,61.4%的微信用户打开微信必选择刷朋友圈,朋友圈一跃成为微信首要使用功能,大学生用户占比数量可观。[1]大学生借助朋友圈与朋友、家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也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晒朋友圈”,即无论发生何事,都会在朋友圈曝光自己的当前状态,一大批大学生朋友圈“晒客”的出现既为我们提供信息便利,同时又引发我们对于这种独特网络文化的兴趣。打开朋友圈不难发现,女大学生“晒”现象尤其成为朋友圈一景,访谈中发现女大学生发朋友圈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朋友圈似乎已经和身体融为一体,几乎有空就会想到刷朋友圈,打开手机第一时间也会想到浏览朋友圈,时间维持在平均一天 3 小时左右。所谓“晒”,源于英文谐音翻译“share”,取“分享”之意。朋友圈中的照片以其直观快速的特点成为“晒客”们的共同选择,女大学生也不例外,除此之外,基于大学生的文化身份,晒文章也成为她们的必然选择。然而,“晒”的含义已经离其本意越来越远,女大学生编辑不同的文本符号,并预先对其进行意义编码,通过“晒”朋友圈,使他者对文本意义进行最大程度的解读,从而达到女性气质的自我呈现与身份建构,这种自我呈现与身份建构更是对多元化和个性化背景下社会对女大学生污名化的有力回应与反抗,她们积极为女大学生为代表的知识女性正名,建构正确的知识女性身份和形象。
.........
 
1.2 文献综述
本文相关文献主要包括以几个部分:一是关于女性气质相关研究,厘清现代女性气质的历史根源,其中包括国外女性主义以及建国以来中国女性气质变迁研究、女大学生作为知识精英和女性的统一体的气质研究;其次对戈夫曼“拟剧理论”以及国内外身份建构研究进行梳理,从而为本文建立理论支撑;再次是对网络活动行为和晒现象的原因和机制进行整理。美国 70 年代的女权主义者们确定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之间的区别,他们指出性别分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两者代表男性和女性的文化特征。女性气质属于文化性别的概念,强调文化对于性别形成的影响,既不等于心理学中所谓的气质也不同于气概。女性主义有四大主要派别,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激进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李银河,1997:97-136)。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以自由主义为原则,认为性别不平等是社会发展和角色社会化的产物,两性原本享有平等权利,因此我们应该改变造成不平等的法律与制度,使得两性发展机会平等(俄斯通克拉夫特,1779;米尔,1869;沈奕雯,2005)。正好与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相反,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承认妇女是弱势群体,造成弱势的原因正是不平等的体制,所以他们主张建立保护性的法律,更强调平等(米歇尔,1966;本斯通、莫顿,1969)。激进主义女权主义将生理作为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宣扬女性生理优越性。女性气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尤其是社会性别被深深打上父权制的烙印,女性处于“第二性”,女人变成女人的历史就是变成“他者”的历史(波伏娃,2004)。因此女权主义的任务就是了解进而深入理解性别制度并致力于终结这种不合理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苏红,2014:37)。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认为我们应该极力破除西方的二元对立观点,并消除现存两性不平等的事实,解构以往所有关于两性关系的理论。
........
 
第 2 章前台呈现与身份的自我演绎
 
“过自己的生活,为他人看的朋友圈”,这句话恰当的表达了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功能,这种自我呈现同时也是身份的自我演绎。戈夫曼所谓前台就是表演者表演所借助的符号性表达,分为外在性道具和内在性个人前台,后者有可以由外表即可感知的个人前台以及只能预测的举止构成,前台行为一般呈现“体面”的特点,一般来说前台行为已经由所扮社会演角色预先设定,而非个人特征,即社会前台一般独立于个人而存在(戈夫曼,2008:19-24)。朋友圈已经成为女大学生自我呈现的平台,朋友圈呈现内容就是前台,通过呈现自己的美貌、身材这种这样容易戏剧化的东西完成“理想化”表演,呈现自己的品味、学术素养、社交能力等难以戏剧化的事物进行“神秘化”表演以形成身份区隔。女大学生正是通过自我呈现以达到自我身份演绎与身份确认,呈现作为女性和知识分子身份应有的特质与品质。
 
2.1 女性身份演绎:展现可观看性的身体
当代社会容貌的资本化取代规训的容貌并占重要地位,“看脸的时代”就是这样一种资本逻辑,“脸”与货币等同,好看的脸比难看的脸能在象征交换或者商品交换过程中带来更多的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这种逻辑存在于择偶、职业选择等女性人生中的重要领域(董金平,2016)。美丽的资本化已经使得美丽被“神话化”,似乎美丽能给女性带来一切美好的东西——财富、地位、成功,于是女性害怕被评价为不美丽,取而代之的是竭尽所能展现女性美(汪怀君,2013)。女性的外貌已经在消费文化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受到资本逻辑左右,女性自然注重对外貌的表现,尽力表现美丽靓丽的一面。我访谈的女大学生无一例外都认为当今社会是看脸的社会,姣好的容貌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人们的第一印象都会倾向于长相可人的女性,女生的美貌可以拓宽社交资源、更容易得到更多的异性同性朋友,进而得到更多的关注并被给与很多的机会;美貌让自己更加自信、对待事情心态更好,生活会更加顺利;当然她们也认为外貌并不是一种肤浅的东西,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评价标准存在相对差异性。女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同样竭尽所能展现自身美丽的一面,自己看上去必须是体面的、令人愉悦的,因此晒出的照片必定是好看且经过一番美化的产物。
........
 
2.2 知识分子身份演绎:呈现格调和内涵
表演者为了使观众对某种身份或者权力保持敬畏和尊重,表演者往往会刻意制造空间距离或者情感距离进行一番神秘化表演,这样才能不被观众轻视(戈夫曼,2008:54-56)。女大学生虽具备女性的共性气质,同时作为女性与知识精英的结合体,知识分子身份要求他们必须展现内在气质,而不仅仅止步于外在形象展现,于是她们往往通过在朋友圈分享高雅艺术、悠扬的国内外音乐、自己独特的生活品味审美、深刻的专业文章和高人一筹的社交能力来与观众保持某种距离感,从而侧面塑造大学生身份的特殊与优越。
 
2.2.1 精英审美观与格调
女大学生往往注重追求情趣与格调,注重培养和呈现良好的审美观。传统中国所谓格调可以形容作品具备风格又形容知识分子本身的文人气质和学士修养,相对而言,西方的格调产生于消费主义背景下,格调(习性)属于后天建构而成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它反映了某社会群体的群体规范,不仅满足某种审美需要,更重要的是对社会阶层起到区隔作用(布迪厄,2012)。福塞尔在《格调》中认为相对于财富等显性特征,从人们的社会品味与格调去判断某人处于何种阶层更有意义,比如一个人的日常穿着、日常用品风格、选择何种休闲方式和娱乐方式等类似的日常生活行为(福塞尔,2011)。由此可知,格调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格调一旦形成就会具有阶级分化作用。本土学者王蕾认为中国所谓的情调就是现代小资情调,其特点如下:审美追求生活质量、崇尚西方化和明显消费主义倾向、格调生活是一种自我认同与彰显生存价值的方式(王蕾,2010)。卞露等学者将小资情调归纳为一种“新奢侈主义”,在大众化消费背景下青年生活消费注重品质和质量,既追求品牌消费和广告效应为代表的符号消费又会呈现节制实用为代表的理性消费(卞露等,2011)。国内认为的情调往往集中在消费领域,重在通过符号消费展现自我价值与自我认同,而知识青年消费却呈现出即追求品质又理性的特点,他们消费的不是金钱财富而是品质与格调,追求精神饱满。#p#分页标题#e#
........
 
第 3 章后台设计与群体默认策略..... 28
3.1 高预期表演“剧本” .... 28
3.1.1 无观众想象性预演...... 29
3.1.2“知识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30
3.2 精心设计文本符号.... 32
3.3 选择观众与群体默认............ 34
3.4 本章小结........ 36
第 4 章印象管理与身份的群体建构............. 38
4.1 互动形成情境定义与群体建构........ 38
4.1.1 点赞与群体建构.......... 38
4.1.2 评论与群体建构.......... 40
4.2 现实前台与现实后台............ 42
4.3 虚拟前后台与现实前后台的搭配.... 45
4.4 本章小结........ 45
第 5 章结论与讨论..... 48
5.1 资本逻辑和文化规训下的女性气质呈现.... 48
5.2 精英话语和反符号暴力下的知识分子气质呈现.... 48
5.3 男权文化下的女性身份建构............ 49
5.4 大众教育下的知识分子身份建构.... 51
5.5 讨论与不足.... 52
 
第 4 章印象管理与身份的群体建构
 
身份建构具有过程互动性,存在主观与客观双重特性,既需要自己对于身份的主观认同同时又需要自我之外的外群体客观的社会建构(赵晔琴,2013)。因此身份建构包括自我认同和他人建构,前文已经论述了身份的自我演绎,本章将论述身份的群体建构。每个发送朋友圈的人都想得到回复并和观众形成互动,特别是与自身相关的状态更愿意形成互动,比如照片、有趣的事情、求安慰类型或是社团活动。我们将互动对人们的行为选择进行调整和改变称为群体构建,本章将论述朋友圈点赞、评论等层次不同的互动对女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整和影响进而影响她们的行为选择并建构知识女性身份,同时为了更加准确的进行身份建构,还需要现实前后台与虚拟前后台的搭配。印象管理和身份建构只有在群体建构中方能更加准确。
 
4.1 互动形成情境定义与群体建构
剧组是指与表演者共同完成表演的一批人,与表演者形成某种利益一致关系,为了完成一定的情境定义,剧班之间必须行为一致,为了形成互动必须有观众的参与(戈夫曼,2008:68-74)。微信朋友圈有其特殊性,剧班大多时候只有表演者一个,但是有时候剧组会涉及其他人,通过点赞、评论的形式看出来,这样他们的关系令其他观众一目了然,同时也会丰富情境定义。女大学生发送朋友圈后都会收到各种回应,层次各有不同,包括点赞、简单回复(表情或者形式化语言)、与内容相关的深度回复、甚至是私聊。“点赞”是其中一种比较低层次的回应,本身有表达需求却不知道说什么或者没有到评论的程度。现实生活中点赞(like)表示喜欢,经常表示与某人看法想法一致,本是一种支持性行为,然而网上虚拟空间中的“点赞”内涵却大不一样,能衍生出极其丰富的含义,既可以有赞赏、喜欢的含义,同时也刻意表示嘲讽与不屑。徐钱立认为朋友圈“点赞”是一种戈夫曼所说的“表达性礼节”,即能节约交往时间成本又具有功能性和功利性,双方通过赞这种安静的互动可以维持双方的面子(徐钱立,2014)。而周源源将“点赞”行为依据其目的不同分为“谄媚式表演”和“同调式表演”,前者指出“点赞”并不是赞同,只是为了某种社交目的,而后者就是为了与表演者保持一致以表示支持与认可,增强双方关系强度(周源源,2016)。因此简单的“点赞”行为具备简单的社交含义。
..........
 
结论
 
社会中关于女大学生的“污名化”和“妖魔化”日渐凸显,主要集中在:缺少女人味、能力差。想要对抗这些对于知识女性的污名化,我将女大学生微信晒朋友圈现象作为研究内容,从而破除社会对她们的刻板印象。本文通过女性社会学的独特视角,运用个案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引入戈夫曼“拟剧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将女大学生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现与群体建构做深入分析,分别从自我呈现和身份的自我演绎、呈现策略、印象管理与身份的群体建构三大方面论述,最终形成对于女性大学生的身份建构,并最终女大学生群体正名,建构既具备女性气质又具备知识分子气质的独特气质,客观上也对戈夫曼理论推进一步。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女大学生的自我呈现(前台行为)作为女知识青年与现代女性的身份,既具备性别角色又具备知识分子角色,正是两者结合才呈现出独特之处,区别于传统知识分子形象同时又与其他同龄女性不同。女大学生女性角色气质呈现,一方面隐藏着资本逻辑,女大学生将美丽等同于资本而并非愉悦男性的手段,因此美丽可以用于交换其他资源,促进自我发展,并在职业竞争和婚姻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另一方面,女性追求苗条是文化规训的产物但又不拘泥于文化规定,她们不再只是生育工具,因而不需保持身体肥胖,取而代之的是苗条的身材,苗条一般代表自律、坚毅、成功等特质,女性正是看重苗条的这些社会表征作用。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