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非正式制度环境与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的社会学关系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0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52017302916171
  • 日期:2018-05-1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上海论文网为大家推荐一篇社会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现如今,时代飞速发展,我国步入了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快速地转变,思想观念飞速地变化,各种社会变革给我国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地成就。但是也正因为如此高速、飞速地发展,给我国社会带来了一些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也大量突显出来。社会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者去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工作,这就为社会工作这个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建设较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行政工作等方式,解决广大群众精神上的障碍和物质上的困境,已成为当务之急。专业的社会工作在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其实就已经被传入我国,可是因为各种原因,1952 年院系调整被取消。1987 年我国的民政部和北京大学签署了联合办学的协议,决定在北京大学的社会学系创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份协议的签署意味着社会工作的教育工作在我国内地正式开始恢复。2000 年左右,上海浦东新区逐步在社区、医院和学校设立了社会工作站,这些工作站的建立成为了我国内地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象征。通过 3 年的实践研究,上海于 2003 年 3 月,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论证暂行办法》,紧接着 11 月,举办了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这些措施的实施都象征着社会工作者的资格开始在我国初步落实下来。2004 年,我国根据现实情况颁布了《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试行)》,此标准的颁发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意味着中国社会工作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由教育领域逐步发展到实务领域,并且在国家层面和全国范围开始推广,确立了社会工作的职业地位。2006 年的 7 月,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发布,象征着社会工作职业化路径逐步形成,也代表着社会工作者被认定为专业的技术人员。
..........
 
二、研究综述
社会工作诞生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作为一项公益性服务活动,已经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十九世纪,英美的“慈善组织协会”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建设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而后来的“睦邻组织运动”又为社区工作方法的建立以及社区工作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17年,里奇蒙德(Mary Richmond)出《社会诊断》一书,标志着社会工作开始专业化。十九世纪 20 年代至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社区工作方法、群体工作方法以及个案工作方法相继形成,将社会工作理论内容运用到具体实践中,真正地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西方研究者弗莱克斯纳被认为是最早研究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学者之一,其著作《什么是社会工作职业》中,明确讲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六大要素:“建立在专业学习和现代科学基础之上”、“具备个人责任感的智力活动”、“利用专业技能的具体目的”、“拥有教育传播术”、“自我组织”、“利他主义理念”。这己经成为国内认定社会工作职业的重要标准之一。佛莱克斯纳的六要素体现出社会组织的服务理念、自我管理组织及知识基础和专业学习等。但其概括仍显狭小,不够全面。自十九世纪初福来可斯讷(A .Flexner 1915)①提出并讨论这个问题以来,广大学者们一直对这问题进行着探讨。福来可斯讷通过研究探索尝试性提出了六条标准:一是社会工作需要个人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去指导进行理性活动;二是社会工作立足于其相应的科学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学科知识;三是社会工作者应用一些知识于相应的实践范畴,服务于现实的目的;四是拥有通过教育所获得的专业交流的方法;五是具有自主性;六是在实施过程中含有利它的动机,可满足社会需要。②这六条标准奠定了社会工作职业化问题讨论的理论基础也是对这一类问题讨论的经典论点。这六条标准综合地说,在这六条标准中包括了三大基本要素,即知识背景(涉及第一条和第二条),确定的专业目标和活动范畴(第三条),和专业的自主性(第四条和第五条)。③并且,国外学者关于社会工作职业的研究在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体系的培育方面有比较多的呈现。国外学者普遍认为,要实现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就必须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实现,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而要判断社会工作是否职业化,首先要确定判定职业化的标准。康普顿(Compton)④提出了测量职业化程度的六个标准:一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二是协会的约束力;三是倾向于协会利益而不是单纯个人利益的价值导向;四是形成技术训练体系;五是职业文化;六是酬金和荣誉的回报系统(林卡,2009)①。除此之外,在 1957 年,(Greenwood)②出版了《专业的属性》,书里界定了“社会工作职业”的五个条件:一是系统理论;二是专业权威;三是获得专业社团的认可;四是形成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五是专业文化的形成(林卡,2009)。固然它们并不是鉴定专业性与否的唯一尺度,可是却可以来检测一门专业的专业化水平的高低。一门专业应该先成为一种职业,而这门职业在经过相应的训练、技能和被社会承认,从而才可进入专业范畴。
............
 
第一章 理论视角
 
1.1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末,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邓肯·布莱克、詹姆斯·布坎南和肯尼斯·阿罗。三人分别发表论文《论集体决策原理》、《政府财政的纯理论》和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名著《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①三位学者的研究标志着一个新的研究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形成。②关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定义,《公共选择》1992 年的中译本王诚译者是如此定义的:公共选择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集体性,但个人的决策不在考虑范围内,只要是有人群的地方,集体决策就不可避免的产生,因而公共选择成为必须的;第二个方面是规则性,在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的偏好的情况下,必须划分规则以使得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因此大众必须进行决策以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和满足一般人偏好规则的章程。③()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研究者们认为方法论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传统的观念把个人看成为一个单位,认为个人是构成集体的基本单位,个体行为的累积构成其行为,从个体角度去理解个人的政治以及社会的行为。个人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个人的决定不是孤立的,不是不受环境制度变化影响的,与之相反,个人选择因制度环境不同而不同;个人主义未必全是利己主义。二是“经济人”假说;认为人具有自利和理性,自利说是指个人无论在什么地位,其本性是一样的,都是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或极大化个人的效用作为最基本的动机。理性表现在人在行动时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理性包含知识的全面性、个人偏好体系稳定性、个人有仔细计算和分析的能力三方面意思,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遵循理性原则,力求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三是政治过程是一种交换过程;政治过程是一种交换过程是指把政治过程看作是市场过程。国家可以看做是参与政治活动者进行交易的市场,政治活动的目的也是追求个人利益,规则是决定性因素。公共选择理论强调国家的作用是通过政治规则的制定来保证人们自愿选择的自由。用交换的方法观察政治,对公正提出了一种新理解,即公正不仅包括结果的公正,还包括过程的公正,公正的过程是政治活动参与人能够自愿、平等地表达利益和协商以达成均衡利益的过程。
............
 
1.2 承认理论
承认理论,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不平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王思斌教授关于承认理论的形成认为,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霍耐特是当代承认理论的缔造者,他全面阐述了承认理论体系。如果说《权利批判》的出版标志着霍耐特承认理论的萌芽,那么《为承认而斗争》的发表则标志着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基本形成。②霍耐特受学者哈贝马斯的影响,将黑格尔早期关于承认的理论与美国学者米德的理论相结合,形成了自己对当代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公正的看法。黑格尔和米德一致主张,在现代的社会里,主体无论是作为独立自主的存在还是作为个体化的存在都需要得到承认。关于承认理论的思想来源,国内研究学者王凤才也做了很细致的讲述。根据王凤才学者的研究发现,霍耐特承认理论的思想来源非常广泛,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米德的社会心理学;其次是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他提供了研究路径;再次是福柯的权力理论;以及黑格尔耶拿时期提出的承认学说、后期黑格尔法哲学。除了这些对霍耐特有影响外,当代社会政治哲学、各种各样的自由主义等,都在不同层面对霍耐特承认理论产生影响。#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3
3.1 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的现状分析 .......... 33
3.2 非正式制度环境对社会工作职业身份认同度的影响 ..... 38
3.3 非正式制度环境对社会工作职业理念认同度的影响 ..... 39
3.4 非正式制度环境对社会工作职业效能认同度的影响 ..... 41
3.5 非正式制度环境对社会工作职业发展前景认同度的影响.... 42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4
4.1 结论 .......... 44
4.2 对策建议 ...... 48
 
第三章 结果分析
 
本章将对社会工作职业身份认同度、职业价值理念认同度、职业效能认同度和职业发展前景认同度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将具体研究分析非正式制度环境对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的影响。
 
3.1 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对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现状主要从下面四个维度来展开分析:职业身份认同、职业理念认同、职业效能以及职业前景,其中,每一个维度又分成不同的指标,具体如下: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在对认定“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专业”来看,社会是持认同观念的,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这无不与我国二十多年来发展社会工作、开展社会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由于政府对社会工作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对社工职业的认识不请、认识程度不高,有65%以上的人将社会工作者笼统的理解为志愿者或者义工,有76%左右的人认为社会工作者主要是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甚至有73%左右的人认为不需要发展社会工作,因为民政工作做的就是社会工作的事情。在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公众认为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应该和公务员、医生一样,这不就说明现如今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不高,和公务员、医生的地位相距甚远吗?并且由于现在社工的收入水平处于比较低的状态,甚至有80%以上的公众认为社会工作者应该获得比当前更高的收入。可以得出:第一,社工职业形象和角色不清晰影响了社会公众对社工的认同,社会公众对社工行业的模糊的认识同样也影响和制约了社工自己对社工职业的认同。由于社会大众的欠认可,导致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的流失,社会支持较为薄弱。第二,社工的社会地位低,影响力度不够,与国外社工发达的国家相对比地位层级相差甚远。第三,社工的工资薪酬水平低,和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较社工的薪资差距很大。
..........
 
结论
 
本次研究对来自广东省东莞市、湖南省长沙市和贵州省贵阳市三地 821 份调查问卷,进行关于非正式制度环境与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并且通过文献研究、将质、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职业身份认同度、职业理念认同度、职业效能认同度、职业前景认同度来研究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现状,从习惯习俗、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四个方面来研究对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的影响。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基本研究结论:本研究把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界定为职业身份认同度、职业理念认同度、职业效能认同度、职业前景认同度这四个指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的社会工作职业认同有不同程度的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业身份方面,社会对社会工作职业角色认识不清,社会工作者的影响力度不够,社工的工作水平低。表现在有 65%以上的人将社会工作者笼统地理解为志愿者或者义工,甚至有 76%左右的人认为,社会工作者主要是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这是由于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的发展职业,还没有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工作者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形象,造成社会工作者被当作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或者家政服务人员来使用,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特质。即社会对社会工作职业的身份认知程度不高。第二,职业理念方面,社工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社工职业的职业理念不适合我国的本土国情。表现在有 50%左右的人认为社会工作服务是一个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的过程,服务对象只需被动接受服务即可。甚至 42%左右的人认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施舍与接受的关系。以至于 61%的认为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这是由于当前社会工作的职业理念现阶段仅仅还只是借鉴国外的一些价值观念,还未形成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的价值观念,民众对此接受程度不高。而本土化的社会工作职业理念的建立和履行是社会工作职业作为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标志。从现实看来,社会工作者未能将专业理论知识有深刻地认识,也就很难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大众也还未能够从这些价值理念中得到实惠。即社会和民众对社会工作职业理念的认同度不高,民众难以从专业理念中得到具体的现实利益。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