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身份转变: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选题报告

  • 论文价格:250
  • 用途: 在职硕士毕业论文 On-the-job master's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78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81914013220599
  • 日期:2020-08-0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开题报告

一、 论文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论文的背景
 
近年来,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异军突起,逐步发展成为综艺节目范畴下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节目类别,受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热烈追捧。在传统的电视选秀节目制霸荧屏的过去十年,无论是节目内容还是节目类型都已很难再有突破,无法激发起受众的新鲜感。然而在大众都觉得选秀已死的时候,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出现迅速掀起了一阵收视狂潮,从卫视开端、到席卷各大网络平台,成为互联网视频内容制作板块中一片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2018年在爱奇艺推出的现象级网络《偶像练习生》与腾讯视频重金打造的《创造101》更是将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影响力推向新高峰,这两档选秀节目都拥有着极高的播放量与话题热度,在全民中掀起pick的热潮,也迅速的引爆了资本市场。因此,2018年也被定义为“中国偶像养成元年”。但是,随着互联网行业发展景气指数首次下降,互联网企业市值大幅波动,行业进入转型调整;年轻受众群体在追星过程中的非理智现象引发全民舆论热议;国家广电总局接连颁布“限娱令”、“限偶令”、“限韩令”等政策条文,加强对我国文化事业的监管。在这个过程中,偶像身份转变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19年,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发展动力不足,热度直线下降,各项收视、商务指标明显下挫,引发人们关于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未来将会如何转型及发展的思考。为此,人们对偶像养成类节目中偶像身份转变更加关注。

(二)论文意义
 
1.论文的理论意义: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将从角色理论、认同理论、场域和资本理论、粉丝文化和传媒动力论等角度,对偶像养成类节目中偶像身份转变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样全面的分析有利于拓展人们对于偶像养成类综艺的思考。
2.论文的现实意义:在过去20年之间,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投资领域的发展,很多来自消费互联网领域。互联网本身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多机会,但是在今天,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消费互联网行业的红利正在消退。伴随着互联网红利的消退,许多新兴媒介平台都在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2019年,《青春有你》、《创造营2019》等偶像养成类节目照上一年的节目设置进行了革新,这种革新一方面迎合了主流的文化价值观,迎合了政策的变化,让节目得以顺利存活,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受众和资本方不同的评价,反馈来的数据也照上一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偶像养成类综艺中偶像身份转变在未来要向何处发展,可以通过角色理论、认同理论、场域和资本理论、粉丝文化和传媒动力论等进行充分考虑,这样可以系统的理解现今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长远健康发展的问题,找到破局之路。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内有关研究综述
 
2018年,被很多人成为“养成”综艺元年,关于“养成”模式、偶像以及他们粉丝很多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关于“养成”概念及节目特点的研究状况。孙雨田最早给“养成”类偶像下定义—“养成”系偶像指的是由经纪公司制作包装,以“培养”、“伴随成长”为主要卖点,售卖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成长过程,使粉丝在“陪同成长”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认同感”与“参与感”。郑彤彤在《偶像养成类网综节目特点与发展路径探析》中对“养成”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粉丝与偶像之间距离拉近,彼此之间的双向互动性更强。“注意力经济”的力量进一步凸显,“颜值即正义”。另外评委制的传统模式不复存在,推出全新“导师制”。杨敏在《对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思考》也谈到当前这类综艺节目的首先一个特点是偶像与粉丝之间互为养成,因为在这类节目里,粉丝的作用被放大,以至于偶像的去留决定权最终掌握在粉丝的手中。其次就是社交媒介的集中整合运营模式,其中微博逐渐成为了新媒体营销的主要阵地。例如《偶像练习生》官方微博,平均一天至少发包括幕后花絮、练习生高清舞台照、抽奖信息在内的十几条微博,用以维护粉丝的数量。 李晨在《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特色与发展策略探析》中总结了偶像养成类节目的主体特点,即选手低龄化、才艺全能化、组合形式、练习生模式等。

2.对偶像养成类节目产业模式的研究。徐晓眉在《对偶像养成真人秀产业模式的思考一一以韩综《PRODUCE 101))为例》,一文中对偶像养成类真人秀产业的产业模式进行了思考,他提出,选秀之后的培养不应该是一味的走“快消”模式,而是应该在陪伴式的成长中发展粉丝经济,提升用户鬓性,用口碑营销取胜。李佳倩在《国内养成类真人秀的产业模式及困境》夕中也提到,当前中国偶像的产业链还未成熟,练习生的制度也没有完全形成,以几个月的练习作为一个周期的时间太短,根本达不到“养成”的目的。何天平在《消费与赋权:偶像养成类节目的意义生产》中分析了节目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对受众消费需求进行满足、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手中的文化身份,以及如何在传——受互动中赋予手中各种话语权力的过程。徐晓眉在《对偶像养成真人秀产业模式的思考》中,针对明星偶像所具有的产业链价值,对日韩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的产业模式进行分析,围绕娱乐公司让粉丝参与进偶像成长过程这一现象的经济资源和商业价值特性进行论述。

偶像养成

3.对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存在问题及对策、未来等的研究
杨敏在《对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思考》中提出,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现存问题包括:节目内容找那个“恶魔剪辑”现象屡见不鲜,节目缺乏原创能力,节目造星热度持续短等。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应该定位在:建立起成熟的造星体系以延长综艺节目生命周期,通过创新奠定综艺节目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重视节目之后对偶像的培养等。陆海丽《国内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成功之道—以《明日之子》和《中国有嘻哈》为例》指出,国内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成功之处在于创新是关键、实现了互联网思维下的深度互动、深耕内容领域使小众文化成为内容创造新方向等三个方面。而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未来发展中应更加注重节目公平性,是节目更多的聚焦选手而非明星作秀,更加注重选手的后期培养,而非短期的热炒等三个方面。许芜颜在《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小议》中指出,当前偶像养成类节目存在问题包括选手水平参差不齐、后期投资宣传力度小、节目缺乏原创能力等三个方面。同时提出针对性来看,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未来发展路径包括偶像养成节目的优质选手必不可少、从产业角度制作出批量又有质量的电影、以创新创,增强节目持久生命力等三个方面。

(二)国外有关研究综述
 
1.国外关于粉丝文化与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联系的研究。米歇尔•德赛都(Michel de Certeau)在著作《日常生活实践》中对粉丝的文本“盗猎”和“游牧”行为进行阐释,认为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是不可小觑的,肯定受众消费行为是积极的、活跃的、富有创造性的。约翰•费思克(John Fiske)在《理解大众文化》、《读解大众文化》中提出粉丝是“过度的读者”,认为粉丝能够在群体中创造带有自己专属风格的生产体系、分享体系转播体系、产出能在内部群体中流通、共同交流、分享的文化产品。其理论认为粉丝具有“快乐性解读特点”,会将偶像的某些经历、性格或特点,与自己的成长环境、生活经验结合,解读出快乐、自信、获得希望的意义,形成快乐性解读。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消费社会学观点以及从社会学角度对电视媒介特性的深刻思考,场域、习性、和资本作为布尔迪厄批判性媒介研究的主要学术工具,提出消费社会电视的媚俗化倾向等布尔迪厄媒介哲学中的电视本性。安德莉亚•麦克唐纳(Andera MacDonald)从文化背景、粉丝群体社会地位以及获悉内部消息的可能性等方面对网络粉丝群体进行分析,提出即便是在网络环境中,粉丝群体内部也是有等级和规则的。南茜•贝姆(Nancy K.Baym)发表的《打开电视机,上网:肥皂剧,粉丝群体和网络社区》中以民族志研究视角探究网络粉丝社区特征及如何利用网络将兴趣相投的人召集到一起,进行虚拟社区的建立和维持。#p#分页标题#e#
2.国外关于选秀类综艺节目的研究状况。选秀类综艺节目在国外学者研究中被称为:“选秀类真人秀”。安德鲁•古德温在《电视的真相》中提出:“真人秀电视节目通过游戏等娱乐要素抚平观众的心灵创伤内核,释放心理压力,为普通人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满足大众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通过对节目中志愿者言行的全面展示,满足大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等等”。而国内学者对世界范围内的知名真人秀节目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学徒》、《美国偶像》、《全美超模大赛》和《英国达人秀》等世界知名的“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由于规模较大、世界反响强烈而被国内学者关注。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国外内学者针对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相关研究方向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从节目现状出发,分析节目的类型和主要发展、模式;二是从节目的传播出发,分析偶像养成类真人秀节目的传播策略及营销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等;三是从粉丝文化出发,分析偶像养成团体背后的粉丝文化现状及问题。通过整理可以发现,目前中国对于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研究还停留在浅层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研究模式,相关的研究文献也相对较少。而涉及到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中偶像身份转变问题的研究成果则更加稀缺,因此本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综艺节目

三、 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一)论文的理论依据:
 
1.角色理论。奚从清在《角色论一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一书中认为,角色理论就是研究个体在互动过程中扮演角色及其活动规律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H.特纳集成角色理论的发展历史,在《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一书中第一次把角色理论概括为结构角色理论和过程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与拟剧理论之间紧密联系,“拟剧理论”是一种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人际传播情景论,渗透于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正如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所述的那样:“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事实上,拟剧理论是指美国学者提出的一种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代表人物是戈夫曼。该理论认为,人就像舞台上的演员,要努力展示自己,以各种方式在他人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其核心概念是“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意即在人际互动过程中,行动者总是有意无意地运用某种技巧塑造自己给人的印象,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来制造印象,使他人形成对自己的特定看法,并据此作出符合行动者愿望的反应。

2.认同理论。自我认同理论最早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它是在弗洛伊德自我的概念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同一性发展理论。该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描述其实就是阐述自我如何获得或丧失力量的发展变化过程。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发展危机,每个危机的成功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和对环境的适应,而不成功的解决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其对环境的适应。学者们对于自我认同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的,认为自我认同的本质是社会性,是个体与周围环境互动的结果,它十分强调个体的参与性,个体在社会情境的参与中及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步形成对自我的认同。

3.场域和资本理论。提出者库尔特•考夫卡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布尔迪厄将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布尔迪厄在研究每个场域都以一个市场为纽带,将场域中象征性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结起来。场域内存在力量和竞争,而决定竞争的逻辑就是资本的逻辑,一种资本不与场域联系在一起就难以存在和发挥功能。资本不仅是场域活动竞争的目标,同时又是用以竞争的手段。符号互动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创立,并由学生布鲁默提出: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文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4.粉丝文化。在情感、时间和经济三方面的超常投人(过度性)是粉丝共有的重要特征。文本生产、身份认同和消费行为是核心内容。此外,相关定义都显示出了“偶像泛化”的特征,即孙慧英所说的:“粉”的对象不仅仅局限在影、视、歌的狭义的娱乐圈领域,而是扩大到所有文化领域。粉丝文化是西方媒介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近十几年来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以趣缘为纽带的粉丝通过对原始文本的积极重构,将符号性原材料转化为与自己社会情境相关的意义和快感,创造出自己的独特文化。并通过情感交互、意义阐释、社群规范等塑造和维系社群。随着媒介技术和娱乐产业的迅猛发展,这种圈层文化日益复杂和丰富。
5.传媒动力论。动力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传媒动力是解决传媒发展问题,助推传媒发展的必然需要。传媒发展的四种动力主要包括技术迭代代表的技术动力和体制赋能代表的主体动力,产业政策代表的政策动力和资本代表的市场动力。前者是传媒的势能,后者是传媒的动能。技术红利是媒介得以永存的技术基础、政治体制首选赋予传媒主体垄断资源的权力,政治体制改革赋予主流媒体多年的改革红利,电视产业大门的钥匙是制播分离。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本文将用从业者调查、相关文献著作及行业数据报表等入手,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对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理论等做出清晰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研究已有的较为成功和典型的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并结合理论知识与发展现状综合分析偶像身份转变问题。尤其是对偶像养成类节目中的优秀个例,如爱奇艺《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腾讯《创造101》、《创造营2019》;优酷《以团之名》以及韩国原版节目《Produce 101》等不同节目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为本文理论得到有力的支撑。

3.网络民族志。网络民族志是指利用互联网作为资料的来源,深入调查对象群体,包括参与观察、话语分析、访谈和文献分析等,从而深度参与、理解、描述、还原互联网所创建的虚拟社区及其文化现象。本文将深入偶像扬尘综艺节目的受众粉丝社群,在豆瓣、贴吧、微博及粉丝站中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了解粉丝形态以及群体动力的成因、机制,分析粉丝产业对偶像养成节目的巨大反作用影响。

(三)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此次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阐述此次所运用的理论依据包括角色理论、认同理论、场域和资本理论、粉丝文化、传媒动力论。此外,还包括国内外研究综述,分别是国内有关研究综述、国外有关研究综述和国内外研究述评。第三部分是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中身份转变现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中身份转变状况分析、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中身份转变的类型。第四部分是基于偶像养成情景身份转变的节目设计与构建策略,包括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身份转变的节目设计和建构策略两个方面。第五部分是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中身份转变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包括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中身份转变的问题主要有转变支撑不足、身份转变动力欠缺、身份转变的主体融入不够、身份转变的政策环境有待改进等四个方面。原因则包括制度保障不规范、资本参与不持久、主体意识不强、政策体系保障不足等四个方面。第六部分是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现状的建议及对策,包括加大对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中身份转变的制度保障、提升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中身份转变的资本参与力度、提升偶像素养强化身份转变基础、积极推动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中身份转变的政策体系等方面。第七部分是结语。

四、 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
1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p#分页标题#e#

1.3 研究方法
1.3.2.1 文献分析法
1.3.2.2 案例分析法
1.3.2.3 网络民族志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论文的理论依据
2.1.1 角色理论
2.1.2 认同理论
2.1.3 场域和资本理论
2.1.4 粉丝文化
2.1.5 传媒动力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内有关研究综述
2.2.2 国外有关研究综述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现状研究
3.1 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状况分析
3.1.1 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的模式
3.1.2 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的特点
3.1.3 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的影响
3.2 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中身份转变的类型

4 基于偶像养成情景身份转变的节目设计与建构策略
4.1 偶像养成情境身份转变的节目设计
4.1.1 节目赛制的设计
4.1.2 虚拟环境的构建
4.1.3 现场场域的控制
4.2 建构策略
4.2.1 粉丝互动中树立自我形象
4.2.1.1 身份建构中实现互动
4.2.1.2 博弈与维护中的粉丝、偶像互动
4.2.1.3 话语权转变中的形象定位
4.2.2 社交媒介中转变身份定位
4.2.2.1 借助社交媒体弥散效应提升定位
4.2.2.2 实现风格展演提升形象影响力
4.2.3 意识形态价值观塑造
4.2.3.1 确保与主流价值观匹配
4.2.3.2 寻找意识形态的焦点议题

5 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存在的问题
5.1.1 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的支撑不足
5.1.2 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的动力欠缺
5.1.3 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的主体融入不够
5.1.4 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的政策环境有待改进
5.2 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的制度保障不规范
5.2.2 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的资本参与不持久
5.2.3 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的主体意识不强
5.2.4 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的政策体系保障不足

6 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现状的建议及对策
6.1 加大对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的制度保障
6.1.1 持续推动制度完备
6.1.2 广泛交流弥补制度缺陷
6.2 提升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的资本参与力度
6.2.1 规范资本参与流程
6.2.2 吸引更多资本参与
6.3 提升偶像素养强化身份转变的基础
6.3.1 着重增强文化素养
6.3.2 调整心理增强自我认同
6.4 积极推动偶像养成类综艺中身份转变的政策体系
6.4.1 广泛呼吁完备相关政策体系
6.4.2 深入分析科学运用政策体系内容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词

五、 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1. 7.15论文开题
2. 7月中旬到九月中旬 文献资料整理、分析
3. 九月中旬到12月中上旬 完成深度采访并撰写论文初稿
4. 12月中旬 中期考核
5. 12月中旬到3月中上旬 根据中期考核反馈意见修改并完成论文大部分写作
6. 4月1日 提交毕业论文完成稿
7. 四月中旬进行查重、盲审后修改
8. 五月中下旬 论文终稿并参加毕业答辩。
 
123
限时特价,全文2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