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硕士论文:论中国现代小说的《畸恋》书写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95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3012023378460
  • 日期:2018-02-27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硕士论文是硕士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独创性,以及研究成果应具备更强的实用价值和更高的科学价值。共分为12大类。
 
引 言
 
情爱是属于人类的最具生命本体意义的情感特质,有着丰富暧昧、神秘难解的阐释空间,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学创作。无数作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热情诗意地赞颂它,又痛苦消沉地诅咒它,在描绘其真挚美好的同时又残酷地揭示其所背负的苦涩与深重,其中畸恋作为最惊世骇俗的一种爱恋形式在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的殿堂中一直不乏其位。“畸”在本文中并非带歧视性意味,仅用来区别符合人们认知观念内的常态情爱,正如《当代汉语词典》在所指层面上给“畸恋”下的定义:不合常理的恋情①,“不合常理”一词较为笼统,指涉也比较宽泛,总的说来即是对客观规律、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血缘禁忌和宗教戒律等常规范畴的僭越。同时,这里还要做一个区分:畸恋必然有“性”的参与,但又与“性”终究不同,不是所有“性变态”都归属于“畸恋”,也不是所有的“畸恋”都可认定为“性变态”,它表现的是一种越轨的情爱形式和性爱内容。在能指层面上,畸恋书写在一定程度上是情爱与政治、宗教、伦理、制度等颉颃对抗之下的“歧态”表现,它不但折射了民族文化结构、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沧桑巨变,也鲜明地体现了人性发展的囹圄和要求。可见,“畸恋”这种异端情感的模式一方面源于“爱”,一方面源于“物”,它不但扩展了爱情的表现容量,增补了人在体验边缘化和欲望化情爱中所袒露的人性特质,同时也有助于揭示情爱在塑造现代人文传统中所经历的曲折变迁。
本文所研究的范围主要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畸恋书写,选择以此时间段为研究点是因为情爱是一种历史性的,携带着大量文化因素和社会信息的话语介质,要依靠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相对的社会规范来进行探询,而这个时间段是我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畸恋小说叙事正可以折射个体遭遇价值危机和家国危机时的焦虑与混沌以及文学转型下话语机制的调整与演变。本文研究的畸恋形态由两部分构成:精神层面的畸恋欲望或意愿与实际上的畸恋行为。畸恋的判定标准决定了畸恋囊括的范围广泛,大凡越出常态情爱范畴的都可视为畸恋,而回到中国现代小说的文学现场,常见的畸恋书写类型除了违背血缘禁忌的乱伦恋、反叛婚恋法规的婚外恋和颠覆自然法则的人与非人类的情爱以外,本文将同性恋情也归纳其中,虽然关于它的正常与否一直饱受争议,但就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语境而言,它有悖于传统情爱伦理,对其的书写也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爱情,多表现为异性缺失下的同性慰藉与自我认同的诉求;同时,僧俗恋也是本文关注到的畸恋模式,它突破了禁欲的宗教戒律,深刻反映了教谕与人性的纠缠。还有一类,爱恋的双方存在着巨大的年龄之差,有一方甚至未成年,年龄在此不仅指涉年龄本身,也关涉经济物质、性爱主导权等方面的悬殊,多表现为“恋童”和“女大男小”,往往伴随着性压抑的精神病症。为了防止畸恋泛化,这些带有历史色彩和特定文化心理的畸恋类型基本框定了本文的文本研究范围,意不在囊括所有现代小说中的畸恋书写,而是选出典型作切片式研究。虽然畸恋的题材极具冒犯性,但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均诞生了数量可观的涉及畸恋书写的小说,畸恋不断地被描绘、被表现,每一次看似重复的主题或现象的叙述其实都会显示出新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新的互动关系,同时也暗喻了层出不穷的现代畸恋书写并非是带有偶然性的创作巧合,它们一方面是时代的产物,折射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的混乱和人们自我探索的崎岖,一方面透现了人类灵魂黑暗卑琐的一面,揭示了情爱的原始蛮力与人类文明的价值准则之间无法索解的永恒悖论。综上所述,畸恋书写是一种可以争辩的文学现象,为我们带来了较广阔的研究空间,而如何在人性解放与社会规范之间丈量情感的尺度、寻求合理的平衡则是畸恋书写所给予我们的需要深入探询的终极课题。
........
 
第一章 中国现代小说畸恋书写的溯源与流变
 
畸恋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为人不齿的甚至是令人有些恐惧的行为,而这种边缘性的情感在文学世界里尤其是小说创作中却能够纳入厚重的内涵,极具表现力。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说道:“不能说某一社会背景必然产生某种相应的小说叙事模式;可是某种小说叙事模式在此时此地的诞生,必然有其相适应的心理背景和文化背景”①。同样,中国现代小说中畸恋书写的生成也不是一个孤立自为的事件,在它的背后,隐含着文化语境下既断裂又接续的某些文学传统与文学心理和时代语境下多元催生的文学创作的调整与重组。
 
第一节 绳其祖武:从神话传说到世俗话本中的畸恋母题
畸恋小说并非产生于现代,早在上古神话和“谈性色变”的封建时代,有关禁忌之恋的书写就已经成为一注潜流积存于民间历史文化之中,现代小说中的畸恋书写与丰厚的文学传统有着无可避免的渊源,它透视着原初先民的心理面貌,流淌着古典文化的精神血脉。因此,中国现代小说中畸恋书写的生成与文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存在着紧密的承续关系,或来自于神话传说,或积淀于古代经典文学,这些早先的畸恋书写不仅贡献了创作雏形,阐释了畸恋作为一种文学表达母题的意义本源,也以一种叙述经验或潜在精神结构隐现于后世的畸恋书写之中。神话是文学的最初表现,也是文学创造的源头,体现着原初先民对世界的探索,包蕴着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因此在中国神话体系中,畸恋书写也多有迹可循。如同世界上众多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都有着乱伦情节一样,“伏羲与女娲”的故事是中国古代乱伦神话中的典型,早在楚帛书和唐代《独异志》以及各民族口头资料中就记载着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的故事,他们在洪水以后害怕人类就此灭绝,因此互相结合以壮后世。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考察了近 50 篇的中国各民族洪水过后的神话故事,其中有 38 篇明确提到洪荒之后是兄妹或姐弟之间的乱伦婚配才重新繁衍了人类。由此可见,“乱伦”被神话传说赋予了巨大的特权与神秘的威力,原始先民的乱伦行为反映了人类最底层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同时也是对后代不可乱伦的警戒,在历史的推进中逐渐积淀浓缩,成为一种集体经验下的心理认知模式,这种在现实中心照不宣的禁忌只能在文学尤其是小说中获得释放,被虚构地演绎。古代小说中涉及乱伦描写的比较经典的作品如《聊斋志异》中《韦公子》的父女乱伦、父子乱伦和《红楼梦》中那段著名的言论“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所暗指的翁媳乱伦。古代文学中的乱伦恋书写大都是对封建阶级奢靡颓废之风和压抑人性本能的批判,也隐含了古人对未知情感领域盲目的性焦虑和本能恐惧。
.........
 
第二节 他山之石:外国文学经验影响下的畸恋书写
中国现代小说中畸恋书写的生成以中国神话传说为文化底蕴,以儒释道等思想为精神内核,以批判地继承畸恋文学创作的古典经验为基础,但这不仅仅是文学传统自身孕育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对外国文化有选择的吸收与借鉴。随着晚清国门渐开,以民主与科学为象征的西方精神文明进入国内,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先觉者也积极地走向海外,造就了两方文化相互碰撞产生新质的机遇,于是在外国文学势力的冲击与参照下,中国文学迎来了改写与重组。在新的话语空间里,畸恋小说书写也面临着自身形态的走向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古典概念化的情爱观念和性爱审美品质的革新,畸恋叙事不再是传统的广场式的表浅暴露,而更侧重表现个人化私密化的心理空间。现代性爱意识的萌发是在外国思潮的冲击中产生的,“人性解放”的提出是我国奠定现代性文学观念的理论基石,新文学对于“人”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周作人汲取欧洲文艺复兴中的人文思想和 18 世纪中的启蒙思想,旗帜鲜明地率先提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禁欲主义,主张“灵肉二重的生活”,宣扬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为众多文学革命先驱所倡导并实践,遂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理论之一。鲁迅受拜伦、雪莱等诗人的影响从强国角度提出“立人”思想,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将“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作为文学革命的三大目标,胡适也十分重视宣扬个性主义,在《易卜生主义》一文中提出要以写实的方法“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以西方的“少年血性汤”来挽救缺乏活力的中国社会……这些文化领袖无一不从“人的觉醒”出发,使“人的解放”真正成为表现的母题而进入带有西方色彩的文学价值体系中。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认为:“人的解放实际上也就是指爱欲的解放”①因此,大胆地表现两性情感作为人性展现的重要一环成为新文学题中应有之义,传达着对传统情爱秩序的抗争态度,人们对本能爱欲的探询一时领风气之先,“人的觉醒”鼓励人们正视自身真实的感情需要,情爱获得多种发展的可能,其中畸恋书写也由此获得了表现空间和相对的合理性。#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中国现代小说畸恋书写的两性关系......... 24
第一节 合谋:自由诉求中的携手共振.......... 24
第二节 对抗:同性帷幕下的异性之争.......... 27
第三节 置换:欲望释放的主次颠倒与变体............ 30
第四章 中国现代小说畸恋书写的心理文化内涵........... 34
第一节 畸恋书写的悲剧性内涵............ 34
一、爱情的悲剧性....... 34
二、人性的悲剧性....... 36
第二节 畸恋书写的文化心态...... 37
一、乐感文化心态....... 37
二、耻感文化心态....... 38
三、罪感文化心态....... 39
第三节 畸恋书写的伦理困境与道德评价...... 40
 
第四章 中国现代小说畸恋书写的心理文化内涵
 
现代小说中的畸恋书写不仅仅单一地反映地域空间和男女两性关系的诸多问题,更牵涉着深层的心理文化内涵,它是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而长期积淀形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包括审美特质、文化心态、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因而并非仅映照着现代文学这一时间维度,也透现着人类文化的某些普遍而隐秘的机制,像泥沙一样,经过漫长历史和社会实践的反复淘洗,搁浅于潜意识的岸滩之上,既流布成了灿烂丰富的心理文化景观又造就了人类难以摆脱的精神阴影与生之困扰。
 
第一节 畸恋书写的悲剧性内涵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通过情节引发怜悯与恐惧使情感得到宣泄,而情节最好是在人物知晓和了解情势的情况下发生①,也即可理解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畸恋中的男女大抵都具有飞蛾扑火之势。弗洛伊德也曾表示人类的性爱活动特点既有生存本能的冲动作用也有死亡本能的影响。可见,情爱是两面性的,一方面给人希望,另一方面让人危险。因此结合来看,畸恋有悖常理,其结局注定是不会完满的,现代小说史上那些纷乱斑驳的畸恋书写必定带着悲剧性的审美内涵,一方面表现为爱情悲剧,一方面表现为人性悲剧。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如此界定爱情的悲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情感冲突和社会冲突,是人的崇高追求与对立的外部力量及某种重大客观障碍之间的深刻分歧”②如此看来,与传统社会义理极不相符的畸恋注定是一种典型的爱情悲剧,其悲剧性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体现:首先,跌宕起伏的悲剧性情节和生离死别的悲剧性结局。这种设定增强阅读冲击力和对异端情爱的感受性,有利于情绪的渲染和激情的喷发。如在小说《苔莉》中,因丈夫公然地与多名女人有染,苔莉深陷于无爱的婚姻,其夫的表弟克欧同情并渐渐爱上了她,但是这段感情却不能见容于社会,因此,两人在自然产生的非常态情爱面前饱尝犹疑与延宕的痛苦。而当他们难以挣脱爱的诱惑越入这畸恋的雷池之时,则无论他们做出怎样的努力、付出多大的勇气,都注定无法过上坦然的生活,面对社会伦理的指责、家庭责任的崩塌和个人前途的荒漠而渐渐形销骨立,文中这样描写两人在畸形情爱中的痛苦沉沦:“他有时惊醒来,忙把头伸出到水面来时,觉得四周都是渺渺茫茫的,不单不见一个人一艘船,连一片陆地都看不到。他觉得自己的前途只有黑暗,非要沉溺下去死在这海里不可了。而她呢?她像不知道这爱欲的海底是个无穷深的海渊,她不知不久就要沉溺下去死在这深渊里面。”
.........
 
结 语
 
在悦耳而抒情的爱情大合唱里,畸恋仿佛像一个跑了调的音符,尖锐而刺耳。它解构了爱情的神圣性,却又展露了其神秘性的一面,证明了人类情感表现和欲望延展的无限可能。这些异类的特质吸引着文学尤其是小说对其不怠的书写。上世纪 20 年代至 40 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各方面各阶层的裂变阶段,人们遭受着新旧博杂的价值冲击,此时期小说中的畸恋书写反映了在文明历史形成过程中人类社会生活的价值准则和道德伦理观念之间的紊乱。从社会性上来考量,畸恋表现为一种历史经验和时代情绪的复合产物;从物质性上来说,畸恋也见证了传统农耕文明的崩塌与顽固,现代性爱意识的建立与驳杂;从两性关系上来说,畸恋隐射了男女在性爱上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形成了合谋、对抗与置换等多种表现姿态;从心理文化内涵上来探索,畸恋是对“伦理本位”价值体系的一击重拳,也曲折地反映出个人伦理的自由与人民伦理相龃龉的困境,而对于畸恋除了给予其革命性的肯定评价之外,道德的悬置使文本产生了伦理废墟,人类文明滚滚向前,畸恋书写的伦理之维应该如何建构则是本文之外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对畸恋小说的研究是一个既祛魅又赋魅的过程,祛魅在于畸恋通过小说的演绎,并不完全是变态邪恶的产物,它更多源于情欲本身的冲突和社会环境的外在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直面人类的本真;而赋魅在于畸恋揭示了人类意识深处潜藏的另一个迷幻空间,这是一个具有无限解读性的领域。笔者因学识尚浅、笔力有限,对这一蕴含繁复的研究对象难免表意狭隘,有所疏漏,只期待日后的精进完善。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