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我国农业化发展问题分析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287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401071926065893
  • 日期:2014-01-07
  • 来源:上海论文网

导 论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正迈向农业现代化之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世界各国追求的目标。何为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广义的农业现代化不仅指农业生产过程、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而且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农业生产者观念与文化、协调发展的工农业关系、农业制度与农村社会等方面的现代化①。从定义可以看出,狭义的农业现代化概念强调农业领域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革新及市场化程度提高的过程。而广义的农业现代化概念除了包含狭义农业现代化之外,还包括许多农村现代化的内容,更多指向农业软实力的提升。更进一步地,我们不仅可以将农业现代化理解成一个现代生产要素引入农业或实现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优化配置的过程以及制度创新的过程。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历史,由于资源禀赋及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各具特色。总体来说,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人均耕地较多,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类国家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于人力不足。因此,农业现代化都是从农业机械化起步,侧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其主要特征是:扩大农场耕地面积和经营规模,普及机械化生产,发展资本密集型和劳动节约型的现代农业企业,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第二类是农业资源稀缺的国家,人多地少,如日本、荷兰等国。这类国家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于耕地面积较少,农产品满足不了消费需要。因此,这些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是从利用生物技术起步的,侧重于技术创新,发展高附加值农业,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因此其农业劳动生产率也较高。第三类是耕地、劳动力都不足,如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这类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把选育良种、化学肥料、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并举而行。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都将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政府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在这一阶段我国将重点放在了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的改革上。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中期,我国再一次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和要求,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拓展和深化,即实现“三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20 世纪 80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期,我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农村和农业经济飞速发展,学术界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将农业现代化的特征概括为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第二,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理解为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农民;第三,将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发展农业纳入到农业现代化范畴来。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中后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提高,农业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城市转移,此时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更为广泛,即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商品化、技术化、产业化、社会化、生态化等多方面变革的集合体。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涉及到农业生产要素的基本配置、生产方式和经营形式的变革等方面。1998 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问题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东部沿海和大中城市郊区,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一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农业现代化经典理论回顾
国外对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 世纪 50~60 年代以《社会系统》(帕森斯,1951)、《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勒纳,1958)、《现代化:抗拒与变迁》(艾森斯塔特,1966)为代表的经典现代化研究;第二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丹尼尔•贝尔教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开启了对后工业社会的研究。法国利奥塔教授的《后现代状态》引发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第三阶段,20 世纪 80~90 年代,德国的胡伯教授(1985)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理论,德国的贝克教授(1986,2000)提出了再现代化理论以及我学者何传启(2003)提出的二次现代化理论。研究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最为著名的学者当属美国的舒尔茨、约翰•梅尔以及日本的速水佑次郎。美国学者西奥多•W•舒尔茨(1964)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农业的快速稳定增长,而传统工农业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出路在于要将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约翰•梅尔提出了农业发展阶段论。1971 年日本农业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提出了农业发展的诱致技术变革理论。如何将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对此问题都进行过研究。其中,对于传统农业转型问题最权威的成果,应当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于 20 世纪 60 年代完成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在书中,他着重阐述了如何将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效率的经济部门。舒尔茨首先分析了传统农业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技术状况长时期保持不变,即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变以及技术条件不发生变化;二是长期内农民获得及持有收入的来源和动机不发生变化,即是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变,农民没有增加生产要素的动力;三是传统生产要素的供求因储蓄为零而达到均衡。因此,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传统农业本质上是一种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


第三章导致我国现实困境的原因..........38
第一节 农民的基本利益诉求分析 ......38
第二节 农业散户经营的市场交易成本分析 .....42
一、机会主义行为.........42
二、不确定性因素.........42
三、小数目条件....43
四、资产的专用性.........43
第三节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44
一、国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典型模式..........44
二、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现状.........45
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的原因探析........47
第四章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50
第一节 建国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有效性分析 ........50
一、农户劳动互助组.......50
二、农业合作社....51
三、人民公社......52
四、家庭经营组织.........53
第二节 农业企业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55
一、农业企业化的内涵.....55
二、农业企业化是降低农户市场交易成本的内在要求.......59
三、农业企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有效组织载体.....61
第五章我国农业企业化的制度变迁机制 .......67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业企业化的基本经验与借鉴..74
第二节以广西玉林市和浙江义乌市为例........ 90
第二节 我国农业企业化发展的新形式 ........102


结论


农户借助中介组织与企业或市场间接联结的方式。这是通过农业中介组织如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将分散经营的农户与企业或市场对接起来。在“公司+协会+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模式中,农户以会员身份加入专业协会或合作社,按协会或合作社要求开展生产活动,协会或合作社负责采购产品,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这种组织联结方式,一方面借助中介组织的载体作用,使龙头企业的技术、经营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推广到农户的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户科学生产水平。一方面,通过中介组织相关规定约束规范了农户生产经营行为,满足了龙头企业发展需要。这种组织联结方式有助于分散经营农户进入市场,保护了农户利益,增加了其经济收入。为了克服第二种方式的弊端,和田阳光沙漠玫瑰有限责任公司牵头成立了玫瑰花协会②,通过实施保护价收购和“二次返利”的政策,既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又促进了农户增收,从而保障了双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秦兴洪.新中国 60 年农村发展之路[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 222 页.
[2]刘嘉谷.农业经济学[M].成都市: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年版,第30 页.
[3]卢良恕.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 45 页.
[4]李云才,刘卫平,陈许华著.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55 页.
[5]蒋和平,辛岭.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0-11 页.#p#分页标题#e#
[6]郭振宗.中国农业企业化: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 122 页.
[7]李达球.再论农业企业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年版,第 48-49、55-57 页.
[8]张立君.论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 157 页.
[9]诺思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年版.
[10]〔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