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源起及意义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人类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突破彼此分割的多中心状态,走向世界范围同步化和一体化的过程。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球化现象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成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早在 15 世纪,西欧国家为了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经过几次大的航海探险开辟了东西半球之间的联系通道,全球化开始。科技进步是全球化的原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世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机器大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厂,城市化水平飞速提高,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而蒸汽机改良(1763)、运河开凿(1761)、公路出现(1850)、铁路出现(1830)、电报发明(1844)、电话发明(1892)等一系列成就,使得地球表面各个区域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快捷,频繁的交流、碰撞和干扰发生在世界各个文明板块之间。
进入 20 世纪,全球范围各个领域、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更加密切,上世纪末,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全球化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全球化缩短了人们的距离,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活跃了全球经济并加深了各国的相互依赖,同时也导致文明的冲突、时空感和地域性的消失、传统地方技术的湮没和全球文化趋同。从文化发生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和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相对应的,因而都具有特殊的价值,正是这些独特的价值,为人类总体文化的发展贡献出独有的智慧。但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以西方为楷模的现代工业文明席卷全球,普适性的人工物质环境割断了文化与其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破坏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全球的文化生态正面临着失衡的危险。正如物种的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繁荣的力量和活力所在,人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依存于不同文化的智能多样性,对于类似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失衡将造成当地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失去文化上的独立性,影响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并最终阻碍政治、经济等社会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最终也将影响全球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建筑文化也是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建筑领域内文化的趋同现象随着 20 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和扩张而逐步全球化。然而,当人们面对世界各地相似的城市面貌和国际式建筑风格时,开始重新意识到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地域传统建筑文化基因与物种,作为建筑文化全球趋同的应对,传统和乡土建筑文化的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特别是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由于其明显的文化特质和突出的文化现象成为热点中的焦点。同时,少数民族相对于汉族在文化上处于弱势地位,在文化的传播和整合中有越来越趋向汉化的特点,为了避免文化失衡和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在很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要远比当地汉族文化的研究要更为充分。
广西作为壮族聚居和自治地区,当前有关的乡土建筑文化研究均主要着重在壮、侗族等少数民族干栏建筑文化领域。作为历次中原汉族南下移民的重要通道和目的地,广西从秦始皇开凿灵渠联系珠江与长江开始就已经成为汉人的聚居地,汉族的广府、客家、湘赣文化亦是广西地域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写作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希望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还原一个广西传统建筑文化全景。
其次,从整个华南地域范围来看,广西地区属于岭南地域范畴,这一地区有着相似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人民的生活习惯也有着相同特点而且共同享有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活力地域文化之一的岭南文化,但是目前有关岭南地区地域建筑研究都以岭南东部(广东)地区为主,因此,选择同为岭南地区的广西作为研究区域能补充、完善和丰富岭南地区的建筑文化研究。
第三,从更广阔的地缘角度来看,广西位于东亚板块与东南亚板块的结合部,是我国华南经济圈与西南经济圈、东部沿海汉族与西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交汇地区,也是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必经之地,还是地区间、民族间、国家间交往地带。各种建筑文化现象交融混合,有着十分丰富的地域建筑文化景观,针对这一地区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建筑文化传播、演变的过程,描绘建筑文化生成的大致轮廓。
最后,针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研究也是当前建设形势的要求。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大量的广西传统乡土建筑先是在文革期间遭受大规模的破坏,在后来的改革开放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又有大量古城、古村、古建筑被毁,城市面貌和建筑样式日趋现代化,千城一面、千村一面。这是由于对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不够,当然也有相应建筑理论研究欠缺的原因。广西作为全国唯一沿边、沿海、沿河的“三沿”地区,近年来随着周边及自身区位条件的改变,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特别是中国-东盟海上次区域合作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建立,使得广西成为这一区域合作的中心。在区域经济合作导致的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发现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价值,如何保护现有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并为广西地域建筑创作提供更为广阔的意蕴,也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之一。
第二章 广西地域文化背景
2.1 地理学背景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文化的形成都必定与其特定的地理学背景有着密切联系,正如《礼记 王制》所载:“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汉书 地理志》对“风俗”的形成也有如下论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运静亡常,视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史记》对汉代不同文化区的文化特质与地理环境则作过生动描述,关中丰镐一带民有“先王之风,好墙稼,殖五谷,地重,重为”;中山一带地薄人众,“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女子则鼓鸣瑟,跕履,游眉富贵”;邹鲁俗“好儒,备于礼”,“地少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也认为地理提供了历史和文化的自然背景和舞台场景,全部历史都必须用地理观点来研究,历史事实与地理联系在一起才有具有意义。关于地理环境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文化地理学家们历来有不同的观点。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人文地理学奠基人拉采尔(F. Ratzel)就认为,自然对个人及通过个人对整个民族的体质和精神的影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在他的《人类地理学》中,特别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生理、心理及人类的分布、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过程。
文化决定论则坚持人是自然的改造者,自从人类的出现,自然环境出现很大变化,文化则仅仅是人类的精神产物。这两种论点都过分强调自然条件或人类本身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影响,对“人——地”关系的理解缺乏全面的考量。目前在学界占据主流的观点是可能论,该观点认为,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环境包含着许多可能性,至于哪种可能性能够转变成现实性则取决于人的选择能力。“人是人类文化的第一建筑师,自然环境在人与地的关系中,文化发展的作用在于提供多种可能性,人在一地如何生存和生活全靠人对环境所提供的多种可能性中所作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受到人的文化遗产的指导。人为了满足其需要,在对环境提供的机会和限制作出选择时,其本身的文化水平越高,则供其选择的可能性越多,自然环境的影响与限制就越小;反之,自然环境的影响与限制就越大。”
第三章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生成..................... 66-102
3.1 影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生成的因素..................... 66-80
3.2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类型 .....................80-88
3.3 建筑文化的区划方法 .....................88-93
3.3.1 基于建筑本体构成要素的区划..................... 88-89
3.3.2 基于建筑形成影响因素的分区..................... 89-91
3.3.3 基于历史民系的区系类型研究..................... 91-93
3.4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区划..................... 93-100
3.5 本章小结 .....................100-102
第四章 广西百越文化区传统乡土建筑..................... 102-184
4.1 聚落及总体空间形态..................... 102-133
4.2 居住建筑平面及空间组合..................... 133-165
4.3 筑结构与构架..................... 165-175
4.4 营建机制..................... 175-182
4.5 本章小结..................... 182-184#p#分页标题#e#
第五章 广西汉文化区传统乡土建筑..................... 184-269
5.1 聚落及总体空间形态 .....................184-208
5.2 广西湘赣式传统建筑..................... 208-231
5.3 广西广府式传统建筑..................... 231-253
5.4 广西客家式传统建..................... 253-266
5.5 本章小结..................... 266-269
结论
广西地处我国南疆,东部与广东接壤,受广府文化影响很深。而且广西区内内大部分面积都位于五岭以南的岭南地区,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与广东相似。岭南建筑学派实用、理性、经济、造型结合地形灵活变化的设计思路和强调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建筑设计的适应性等原则也成为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广西地域建筑创作的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与广西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岭南建筑风格。从上世纪 90年代以来广西地域建筑的发展成果来看,与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相比,在建筑规模、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方面有着巨大变化和进步。但和地域建筑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多问题。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在地域建筑创作的指导思想上,大部分重要建筑的创作仍然停留在如何在造型上体现所谓的“地域风情”和“民族风格”。束缚和限制了地域建筑的创作思路。
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加深对广西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能为广西地域建筑创作提供依据和更为广阔的意蕴。从目前来看,广西地域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应该充分借鉴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理论,在深化本土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同时加强地域建筑技术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探索面向地区实际的建筑理论:“广义建筑学”》[J].《建筑学报》,1990,02
[2] 吴良镛.《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J].《华中建筑》,1997,02
[3] 吴良镛.《从“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起步》[J].《城市规划》,2010,02
[4] 何镜堂.《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J].《建筑学报》,2002,09
[5] 何镜堂.《岭南建筑创作思想—60 年回顾与展望》[J].《建筑学报》,2009,10
[6] 邹德侬,刘丛红,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2002,05
[7] 张良皋.《干栏——平摆着的中国建筑史》[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04
[8] 韦浩明.秦汉时期的“潇贺古道”[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
[9] 沈克宁.《批判的地域主义》[J].《建筑师》,2004,05
[10] 卢建松.《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当代价值》[J].《建筑学报》,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