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农民工市民化与地方政府动作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21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212052104314920
  • 日期:2012-12-0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产生了巨大需求,从而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进行流动并从事非农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2007年为1.36亿,2008年1.4亿,其中到2008年底全国从事非农就业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总量为2.25亿,外出农民工数量占总量的62.3%[1]。
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的主要劳动力量,用自己的勤劳为城市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样,农民工工资大量向农村回流,给农村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也是不能忽视的,突然增加的流动人口给城市社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使许多地方政府不得不对农民工采取一些限制政策,从而使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得不到合法权益保护,不能很好的融入城市社会。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中人口向城市进行集聚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即大量农民流入城市并向市民转变。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有所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划,今后我国每年将有 1200 万人成为城市居民,才能使我国城市化水平到2015年达45%—60%[2]。
1.1.2 研究意义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在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为了使农民工市民化发展能够顺利进行,深入地研究其中的问题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1)理论意义
农民工是我国所具有的特殊群体,所以对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可以助于扩展相关理论。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需要进行实践的问题,同时也需要相关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包括一些制度、政策、法律等;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自身选择的结果,也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选择的结果;在对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中不仅要对农民工自身研究,还要对影响农民工的政府行为进行研究,主要指中央和地方政府。
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程度比较低的原因不仅是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正确的战略选择造成的,还包括我国现存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政策中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相关规定的不全面所引起的,所以在政策方面,中央政府在农民工市民化的大政策方针需要进一步明确及调整完善,还有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地方政府的具体政策,更需要跟随大的方针政策进行相关调整完善;在制度方面,由于我国户籍等相关理论的实施开始于计划经济时,所以难以符合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需要;在理论方面,普遍的国内外劳动力流动理论、一些制度经济理论也比较困难地解决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我国所特有的,不能借鉴国外的经验,只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探索。
2)现实意义
现阶段,大力发展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其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对农民工市民化这一问题解决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政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但是农民工市民化的结果并不理想,归其原因在于,各地地方政府由于种种原因对农民工保留的限制性政策比其支持性政策造成的影响大,所以改变地方政府对农民工的限制政策是一项急切的任务,对目前来讲,这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关键问题所在,从而也为推动城市化发展,提高政府管理责任,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农民工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社会群体,但是学术界对其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相当明确的界定。
王春光、陆学艺等人从流动农工的角度出发,认为农民工有以下特点[3]:第一,农民工虽然工作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但是其户籍仍然是农民,不能享受市民的权利;第二,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非农产业的工资,不是来自农村的土地或者其它收入,并且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市生活;第三,农民工在城市具有劳动关系,就是说在城市有企业或者私人业主雇佣他们,从事非农产业。进行简单总结为,农民工是来自农村并且户籍为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从事被人雇佣的非农产业的一种群体。
孙立平教授认为用“边缘人”这个词语更能体现出农民工所具有的特殊身份。并且他把农民工这个词进行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农民”,另一部分是“工”,认为“农民”代表了农民工的本质身份,也就是说,虽然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性质的工作,归其根源仍然是农民,户籍仍然是农村户口;“工”代表了现在从事的职业,也就是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基本的活动范围也是在城市中,收入主要来源也是非农产业的工资,所以两个部分的结合就成了农民工,一个社会身份和职业结合的特殊概念[4]。
2006年我国关于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中,对农民工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把农民工分为狭义农民工和广义农民工。狭义一般是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比狭义的范围更广泛,还包括在县域内从事二三产业的那部分农村劳动力。并认为农民工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才出现的一个特殊人群,这也是对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特殊称谓;并且给予农民工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户籍是农村人口、仍然具有承包土地,但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所获得工资的这样的人群[5]。
根据上面分析,在本文中我们界定农民工为狭义农民工,即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


2 政府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分析............10
2.1 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现状............10
2.2 农民工市民化对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11
2.2.1 我国城市化现状............12
2.2.2 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14
2.3 劳动力供求状况的改变............16
2.3.1 刘易斯拐点的描述............16
2.3.2 我国刘易斯拐点的特征表现............17
2.3.3 劳动力供求状况的改变促进农民工市民化......21
3 现阶段政府对农民工的政策............22
3.1近年来中央政府农民工政策的演进与基本取向............22
3.1.1 中央政府对农民工政策的演进过程............22
3.1.2 中央政府对农民工政策的基本取向............23
3.2地方政府对农民工的政策............23
3.2.1 地方政府对农民工的支持性政策............23
3.2.2 地方政府对农民工的限制性政策............25
3.3 地方政府对农民工采取限制性政策的原因分析............28
4 基于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估算分析.......31
4.1 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分析............31
4.1.1 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模型............31
4.1.2 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具体分析............32
4.2 农民工市民化所需资金的筹集途径............36
4.3基于社会成本考虑的农民工市民化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估算.......38


5   总结与展望


5.1论文总结
随着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日益增加,从而导致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从事非农产业,继而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截至到2010年外出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1.5亿,相继也出现了一系列农民工问题,引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随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成为现在的焦点话题。
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是关于农民工市民化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农民工市民化过程进行一个比较彻底的剖析,使地方政府认识到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性和实施市民化的可行性。其分析的结果如下:
1)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已经发生变化,即进入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结束;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农民工市民化是发展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2)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程度比较低,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农民工采取的限制性政策比支持性政策多,即使在中央政府对农民工采取积极的权益保护政策的前提下。
3)地方政府对农民工采取限制性政策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对农民工的认识不足,二是对城市居民的倾向性,三是财政能力有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担心自己的财政能力不足,不能承受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成本。#p#分页标题#e#
4)为了打消地方政府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担心,本文对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成本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进行了测算,结果得出,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带来的真正社会成本在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范围之内,所以地方政府可以从根本上更加积极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改革对农民工的限制性政策。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