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的重要组部分。1962年10月22日,在中印边界地区爆发了一场短时间战争一,尽管前后只持续了十几天的时间,但对中印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早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装备很差的情况下挫败美国对朝鲜发动的攻势,印度就已经明白在军事上很难征服中国,为什么在十几年后印度却大胆在边界问题上采取了与中国军事对抗的僵硬立场?尼赫鲁为什么一再拒绝中国有关举行边界谈判的呼吁,加紧推行前进政策,为他自己所称的“小片荒凉之地”大做文章,为什么会在1962年10月12日下达了要把中国人从“自己的领土”上清除掉的命令?
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学术界掀起了研究中印边界问题的热潮,时至今日这场热潮仍旧没有退去。关于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研究,很多学者将论述的重点放在探究冲突发生的主要原因上,中印之间谁的立场是正义的,谁应该负主要责任。直到后来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及发展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内部原因也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这一问题,而不应该一味地追究历史责任。
英国著名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曾在1959年后一个相当长时期任《泰晤士报》驻南亚记者,目睹了印度中印边界冲突的全过程。1957年回国后,他进入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学院,研究有关中印边界历史和中印边界冲突等问题。在他的《印度对华战争》著作中谈到,“如果在1962年10月中旬以前印度改变了对华政策,同意全面谈判边界问题,或只是终止执行前进政策,那么,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当时不会做出反应,促使中印关系和缓下来。”①作者通过反思中印边界争端,得出以下结论:一、中印边界冲突完全可以避免;二、在边界冲突前及其后的几十年里没有能解决边界问题,责任在印度;三、是印度的政策将一个在外交上僵持的争端推向战场。如果印度政府继续这种政策,还可能导致战争重演。
中国、印度和西方的学者对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已有许多论著,论述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探讨以及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许多方面。印度学者卡·古普塔被当时公认为是印度学术界研究边界问题的权威。在他的研究之前,印度以及西方的学者大多持“正义完全在印度一方”的观点,而卡·古普塔发现印度的很多官方声明与历史事实是完全不符合的。于是他认真研究分析了当时的英印政府档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边界冲突的发生印度应该负主要责任做了有根据的阐述。他在其《中印边界秘史》一书中指出“印度对阿克塞钦的领土要求无论在条约、习惯或是地理上—如分水岭原则—都是没有根据的。印度对麦克马洪线的要求虽在地理和习惯上有根据,但它没有有效的国际条约为依据。”i印度对阿克赛钦的领土要求,即使根据印度一贯主张的分水岭原则来划分,也对印度不利。卡·古普塔的研究改变了印度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尤其是印度政府对中印边界冲突的看法,使得人们对中印边界的历史真相有了较确切的了解,这是他最大的学术贡献。但他的研究并未涉及当时中印国内外的大环境以及国际形势,这是他研究的局限性所在。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中印边界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批评国外学者观点的片面。我国历史学者杨公素在其《中印边界争端与中印关系》一书中谈到“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根源在于英国曾推行的侵略扩张政策,而独立后的印度继承了这份不光彩的遗产,是中印边界问题继续存在的最主要原因。”周刘学成在其《中印边界争端与中印关系》一书中探讨边界问题并不仅仅局限在中印之间,而是将其放在国际环境中,作者认为中印边界问题的发展与演变受到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和中、印、巴小三角关系的互相影响。张敏秋主编的《中印关系研究:1947-2003》一书中认为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爆发主要原因在印度一方,中国政府为挽救危险局势做了很大的努力,而尼赫鲁政府一意孤行,受狭隘的民主义的驱使最终使他们越走越远,最终酿成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爆发。王宏纬是一位专门从事研究中印关系的学者,他在其著作《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中说到: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爆发是尼赫鲁政府强制推行前进政策的结果,中国政府是在别无选择的境况下进行的有力反击。中国对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的作品数量虽多,探讨的问题也很深入,但很多一部分作品是站在本国的立场上研究的,因此必然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有些著作已经对中印边界冲突中的冷战因素做深入研究,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国外资料,研究的方向较多地偏向美国方面,苏联因素还没有受到研究者的充分关注。
中印边界冲突的爆发使中印关系严重恶化,也使印度迅速向美国靠拢,苏联也公开支持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冲突期间,美印军事合作关系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苏联在战争初期却一直保持沉默,古巴导弹危机过后,苏联改变了在中印边界战争的态度,不但没有要求印度接受中国的主张作为谈判的基础,反而进一步向印度表示友好。
第一章 冷战初期的中印边界问题(1949—1959年)...... 12-23
1.1 中印边界问题的...........12-14
1.2 新中国成立后中印双方................ 14-16
1.3 冷战对中印边界问题.............. 16-23
第二章 冷战与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 23-41
2.1 冷战与中印边界问题的升温(1959—1962年)... 23-28
2.2 印度挑起边界冲突的冷战............ 28-34
2.3 中国应对边界冲突的冷战........... 34-41
第三章冷战与中印边界冲突的结束
3.1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的冷战因素
1962年11月20 f-1中国军队取得了第二次自卫反击战的完全胜利,在中国军队进入瓦弄和邦迪拉后,中国的胜利造成印度北方极大的恐慌气氛,“当时谣一言四起,甚至说中国军队要派伞兵在新德里降落”。t中国为什么会在获胜的情况下单方面宣布停战?这一战略决策的制定是否受到了国际冷战因素的影响?
11月20日晚,尼赫鲁急忙给美国总统肯尼迪写信,要求美国紧急派遣战斗部队和轰炸机同中国作战C印度还请求恳请美匡1同意从太平洋第七舰队派出一艘航空母舰驶向孟加拉湾,但是就在尼赫鲁提出请求24小时后危机已经度过,该舰在抵达孟加拉湾前又返航了。哥10月21日,国务院公报首次表明美国的官方立场:“对中国共产党人对印度猛烈的侵略行动深感震惊”,印度的任何援助请求都将得到“同情的考虑”。(;,国务院一方面加紧制定援印计划,一方面推动印度提出正式请求。10月22日,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奉命要求巴方减轻在印度西线的压力,使印度尽可能多地把军队调往东部战场。26日,肯尼迪决定:一旦印度提出请求,美国会在军事援助的基础上向它提供武器和装备。27日,肯尼迪授权加尔布雷斯声明,承认“麦克马洪线”为中印间的约定俗成传统边界线。‘.11月3日,美国己向印度交付首批紧急军事援助,并提供有关中国军事行动的情报C11月19日,肯尼迪召集国务院、国防部及白宫官员开会,专门讨论中印冲突问题。肯尼迪决定派遣一个高级军事代表团去新德里,估价印度军事需求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援助的方式。可见,在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前和期间,美国始终是站在印度一边的,美国积极向印度提供大量军火和其他援助,支持它与中国抗衡,美印军事合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尽管印度不承认已经放弃不结盟政策,实际上它已暗中与美国结成了同盟关系,共同对付中国。
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苏联向印度提供一切可能的军事设备。在考尔同马利诺夫斯基商谈有关军事援助问题时,马利诺夫斯基建议印度不要购买英国二手的航空母舰,因为“它看起来像五条腿的狗,容易成为攻击目标”,而是应该配备坦克和最新式的海空军武器,同时还要建立印度自己的国防工业。当考尔问苏联是否准备向印度提供上述援助时,马利诺夫斯基回答说:“当然可以,但你必须获得老板的同意。”赫鲁晓夫同意向印度提供印度所需要的一切装备,并为此否决了一些高级主管官员的反对意见。‘℃由此可见,中印边界冲突期间,苏联重视苏印关系的发展,同时也说明了苏联更加重视与美国的合作而不是与中国结盟。苏联不希望看到中国在中印边界冲突中获胜,如果中国取胜贝意味着中苏之间一系列重大理论分歧中国是正确的,那么苏联将会因此而蒙羞,赫鲁晓夫的脸面也会受到极大的侮辱。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发讲话时严厉指责批评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政策。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科兹洛夫在意大利共产党代表大会上也批评中国在中印争端问题上的政策是“冒险主义”,助长了帝国主义势力反共产主义的势气.
国际形势和国内不允许中国军队继续作战:在国际,中美关系持续敌对,中苏关系因意识形态争论也日益紧张。苏联向印度提供运输机和米格战斗机,并建立米格战斗机工厂。美国向印度提供大量军事援助,肯尼迪总统公开警告如果中国再进一步推进,美国将被迫插手;在国内,藏叛乱带来的持续动荡、日益紧张的台湾海峡局势和“大跃进”的失败将中国领导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紧迫的国内问题上。面对这种严峻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战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选择对中国来说显得极为重要。中国趁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陷于古巴导弹危机的时机,通过摧毁印度在中印边界发动重大军事行动的军事设施和能力来消除边界西段的压力。就喜马拉雅山气候而言,从12月中旬到来年4月,山口被封闭,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调动。因此,中国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和两个超级大国直接介入战争之前,完成行动计划。
因而,中国取得第二次自卫反击战胜利后,从自身利益考虑出发,做出了单方面宣布停火的决定。毛泽东、周恩来和刘少奇等商定:采取主动积极步骤,为了扭转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中国政府就在尼赫鲁向美国政府发出求救信的同时于21日零时宣布中国军队在24小时后单方面全面停火,并作出决定,中国边防部队从12月1日起,从1959年11月存在的双方实际控制线向后撤退20公里。这样为中印双方和平谈判创造有利条件,中国取得了中印边界问题上要求和平谈判的主动权,印度被迫接受停火。
3.2印度被迫接受停火的冷战因素
中国军队取得了第二次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印度军队全线溃败,造成了印度北方的极大恐慌。尼赫鲁两次致电肯尼迪,称边界形势已经“实在不可收拾”,肯尼迪政府简直难以相信印度军队如此不堪一击。而尼赫鲁己经垂头丧气,几乎失去了判断大局的能力。
3.1 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的冷战........... 41-42
3.2 印度被迫接受停火的冷战......... 42-44
3.3 中印边界冲突对冷战格局............. 44-47
结论
通过对‘1949-1.962年中印边界问题的冷战因素分析,可以看出,以美苏为首的冷战对中印边界冲突的发生、经过及结果均产生重要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苏两极严峻对峙,印度受国际冷战形势的影响,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美苏对印度“不结盟”外交表现一卜分反感,认为它是有利于对方的筹码。因而,这一时期美苏对中印边界问题的关注度并不高。50年代中后期,由于冷战形势的变化,苏联和美国先后对印度“不结盟”政策态度发生转变,尼赫鲁感到两个超级大国是站在他的一边,印度无论在政治上或是道义都是极其有力量的。于是,印度不断向中方进行军事挑衅,积极推行“前进政策”,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中国政府要求全面谈判关于边界问题的建议。1962年10月,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印度迅速向美国靠拢。冲突期间,美印关系合作密切,美国积极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和国家秘密情报,美印联合共同反华。战争初期苏联尽管一直保持沉默的“中立”立场,暗中却给予印度军事__巨的支持。基于古巴导弹危机的关键时刻,苏联公开赞同中国对“麦克马洪线”的立场。可是危机过后,苏联立即改变态度,不但没有要求印度接受中国的主张作为谈判的基础,反而进一步向印度表示友好,战后印苏合作关系达到新的高度。
美国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与它的南亚政策息息相关。美国的南亚政策始终有服务于全球冷战的两个目标:一是力促印巴和解防止共产党主义趁机介入。二是尽一切可能的手段使印度放弃中立政策并加入西方集团。美国企图通过援助印度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并认为解决印矛盾是提升自身防御能力的大好机会。美国企图印度放弃不结盟政策,将其拉入西方冷战阵营,以此来增强对抗苏联的力量。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美国又不可忽视地利用这一矛盾为其战略利益服务,美国企图利用中印边界争端已达到分裂中苏的目的。不幸的是,由于美国对固有矛盾认识不够,对克什米尔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认识不足,最终使印巴关系继续恶化。美国希望中苏彻底分裂,但又不愿意印度完全投入苏联怀抱,结果美国在此没有获得多大的好处。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结束后,印度依然宣布不结盟外交政策是印度对外决策的基石,1965年印美关系开始倒退,在1971年的印巴战争中,美国转向支持巴基斯坦,印美关系落入二战后的最低点。
赫鲁晓夫时期苏印关系得以改善并迅速发展,苏联对印政策是苏联对第三世界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它服务于苏联的全球战略,以增加对抗美国的祛码。苏联对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和政策,是赫鲁晓夫推行“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必然结果,对冷战和大国关系具有深远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苏联和中国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及国际战略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这些矛盾和分歧是导致中苏分裂的根本原因。中印边冲突中,苏联表面中立,实际偏袒印度的做法导致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后,苏联大力发展同印度的关系,这种战略态无疑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印苏关系是在互相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两国关系一直稳定发展。苏联屡次在国际上支持印度,还为印度提供了当时西方拒绝提供的东西,同时还要求中国按照印度的条件解决边界问题。
可见,中印关系的艰难曲折发展很大程度受国际冷战环境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中印两国进入一个为期十儿年之久的冷战对抗时期,两国关系降格为代办级,两国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往来实际上几乎中断。印度将中国看作是对其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采取各种步骤,与中国抗衡。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形势有了进一步变化,这时美国感到苏联日益强大和咄咄逼人,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其对付苏联的资本,所以多方主动争取与中国接触。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始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美关系正常化使印度对此格外敏感,认为美一中一轴心的形成,因此进一步迅速向苏联靠拢,双方签订了军事性质的同盟条约,在苏联的鼓励支持下,悍然发动的侵略巴基斯坦的战争。直到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外交新思维,强调要与中国改善关系,印度才不得不考虑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中印关系迎来了一个好的开端,中印高层领导人互访,两国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边界问题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尽管两国之间仍然存在边界遗留问题,但我们可以完全相信,只要中印双方本着和平友好的理念,心平气和地通过谈判方式解决边界争端,中印友好合作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