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哈军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影响(1956-1978)[计算机论文]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38
  • 论文字数:49566
  • 论文编号:el2021111919170624740
  • 日期:2021-11-19
  • 来源:上海论文网

计算机发展史论文哪里有?笔者已分别对总政治部档案馆和国防科技大学档案馆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查阅。在总政治部档案馆能够查找到慈云桂教授在不同时期的任职安排,但是资料较为简单,未能查阅到具体的工作情况;国防科技大学档案馆中的相关图文资料较为丰富,但是关于几台计算机的文件散见于各类不同的档案中,需进行系统的整理。

第一章 绪论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研究较少,其中对本文研究较有 意义 的 是 [ 美 ]R. F. Dernberger 的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to China ( AsiaQuarterly, Bruxelles, 1974(3):25-33),从技术转移的角度考察了 20 世纪 50-60年代,计算机技术从苏联向中国转移的历史过程,指出技术的不平衡和政治的需求是技术转移的本质力量。而在哈军工计算机技术发展史方面,目前尚未发现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但是国外关于军用计算机的一些研究可以对哈军工计算机技术发展史的研究带来帮助,例如 Computer: A History of the Information Machine 及《计算机发展史》等。
哈军工开展计算机研制工作是在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台湾海峡战事频发、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背景下进行的。《1956 年-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的制订、苏联专家对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援助以及各单位研制计算机的情况,对哈军工计算机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计算机发展史是研究哈军工计算机技术发展史的基础。目前,关于中国计算机发展史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国内,以学术专著全书分卷的形式和各研究所历史的形式为主,其中,研究对象又以对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苏联对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援助为重点。

计算机发展史论文
计算机发展史论文范文

.........................

第三章 441B 机:”康鹏电路“的发明与国产晶体管通用计算机的研制、应用及影响(1961-1965)

3.1 慈云桂力主上马晶体管通用计算机
20 世纪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随着半导体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蓬勃发展和日益成熟,实现计算机的晶体管化、通用化和生产的批量化已成为可能,而电子管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本身的局限性,使得发展晶体管通用计算机成为了美、英、苏等国的普遍选择。正是在这一时期,以慈云桂为代表的哈军工计算机研制团队准确地把握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开展晶体管通用计算机研制的计划和方案,又一次使哈军工的计算机研制工作走在了前列,并为进一步获得技术优势、保持技术的前瞻性奠定了基础。
3.1.1 第一代计算机向第二代计算机的技术转变
从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末,世界各大工业发达国家都处于电子管计算机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除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于 1946 年率先研制成功 ENIAC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率先研制成功 EDSAC 机以外,凭借殷实可靠的工业基础和逐渐发展的大科学研究模式,以美、英、苏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国家对第一代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和英国首先实现了电子管计算机存储元件的两次重大变革,即制成了各种电子射线管存储器以及之后,用磁芯代替电子射线管存储器。而随着埃克特-莫奇利计算机公司制造的 UNIVAC 机投入运行,存储程序电子管计算机进入了批量生产时代。在 1961 年停止电子管计算机生产、1960 年代中期停止运行电子管机器以前,美国投入运行的存储程序电子管通用计算机数量达到了 4000 台,英国大约200 台①。
与此同时,苏联的列别捷夫和拉米叶夫于 1948 年提出了苏联的第一个电子计算机方案。1951 年由乌克兰科学院研制成功第一台小型电子管计算机 MESM,用于古比雪夫到莫斯科输电干线的工作稳定性计算。1952 年,苏联又研制成功БЗСМ-I 型大型电子管计算机,该机在若干年内都保持着欧洲最快的运算速度。从1952 年至 1956 年,苏联接连设计和生产了用于复杂科学计算的СТРЕЛ机、УРАЛ机以及 M-2、M-3 等多种用途的小型电子管计算机。
............................

第四章 151 机:集成电路技术的突破与百万次大型计算机的研制、应用及影响(1969-1978)

4.1 发展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在中国开展晶体管通用计算机的设计研究工作后不久,以美国 IBM 公司为代表的计算机研制单位开始将发展视线聚焦在新兴的集成电路技术上,开启了新的计算机电路设计革命。在世界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浪潮中,哈军工计算机研制人员始终保持着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性,克服技术局限和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研究困难,于 1965 年起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合作研制集成电路,并于 1968 年起着手准备和研制中国第一台全集成电路计算机 030 潜艇鱼雷攻击指挥仪。这一系列的成果为哈军工争取”718“工程”远望“一号测量船中心计算机任务提供了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
4.1.1 ”远望一号“测量船的装备需求
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美国和苏联都已拥有带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可利用 8000 千米以外的陆基或海基基座发射,直接攻击世界陆地或海上的任何一个目标。作为冷战的双方,美苏两国不断地通过强大自身核力量来获得相互制衡。1964年,苏联与美国在洲际导弹上的数量是 1:4,这以后,两国差距迅速缩小。1968年,苏联已拥有 858 枚洲际弹道导弹和 1300 个核弹头。到 70 年代中期,苏联的战略核力量已大体同美国相等。①尽管目前难以获得美国在同一时期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核弹头数据,但从苏联的发展规模中隐约可见美国当时所具备的核打击能力。
美苏的军备竞赛对中国产生了战略核威胁。要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威慑,制止核战争,毛泽东、周恩来等提出了一系列的国家战略,其中,从军事上看,就是”以牙还牙“、”以核制核“,下大决心搞中国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①。1965 年 8月,钱学森在中央专门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国家必须重点发展洲际导弹和建立中国海上编组调查测量船队的初步设想,具体来说就是要发展中国自己的海上测量船队和技术支持系统,为研制洲际导弹并进行试射作准备。1967 年 1 月 18 日,国防科委开会并向中央军委递交报告,指出要发展测量船、护航舰艇和后勤补给船只等一系列配套舰船。1969 年,针对发展洲际导弹和建立远洋靶场的战略任务,由中央专委立项,国防科委正式下达了工程研制任务,出于保密目的,该工程代号”718“。

图 3.2.3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构成因素
图 3.2.3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构成因素

.............................

4.2 151 机的技术前提:030 机 DTL 集成电路的技术突破
030 机(又名 142 机)是一台潜艇鱼雷攻击指挥仪。应台海战备需要,该机的研制计划从 1968 年 10 月开始酝酿。1969 年 4 月,”418“会议明确了这一研制任务,并于同年 11 月由国防工办、国防科委联合下达了潜艇鱼雷攻击指挥仪的研制任务书,集中长沙工学院、北京有线电厂(738 厂)等单位的力量进行设计、研制和生产。1970 年 10 月,030 机研制完成,于 7 月 19 日至 10 月 12 日进行了海上试验并取得初步成功。尽管由于 1971 年的”913“事件,030 机的研制项目被迫下马,但其部分成果被直接用于 151-III/IV 机的设计和生产过程,研制小组全体成员调入 151 任务组,为学院培养和储备了一批最先熟悉集成电路生产和应用的技术骨干。
4.2.1 军事需求促使军民合作攻关 DTL 集成电路技术
哈军工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合作源于双向需要。
1956 年,根据钱学森等科学家商议制定的《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技术的紧急措施方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围绕半导体物理、材料、器件研究及其系统集成应用等研究领域开始筹建,并于 1960 年正式成立,成为中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集中研究基地。其中,王守觉①教授在 1959 年至 1963 年期间研制成功了硅平面型晶体管,并开始尝试研制集成电路。1965 年,为寻找集成电路研制方面的合作伙伴,王守觉曾带队到哈军工调研、谈判合作②,欲将集成电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应用于计算机的研制过程中。
与此同时,海军正计划为超小型潜艇 030 设计和研制指挥仪 030 机。030 型潜艇属于 W 级,即通过前苏联技术转让,由新中国生产的第一型常规动力潜艇。由于 030 型潜艇内部空间狭小(主体长 76 米,宽 6.3 米,吃水 4.55 米),因此,潜艇指挥仪的体积也要求尽可能小,而预定运算速度要保持在每秒一万次左右,要满足这些条件,就必须考虑采用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研制方案。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1.1 哈军工计算机事业发展的自主性和继承性
哈军工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开中国军用计算机技术之先河,是需求与建构、自发与自主的统一。相比之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建立起源于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的紧急措施,由国务院批准,经筹备委员会后正式诞生,其仿制和研制工作在此之后方才展开,因此,从一开始就带着明显的组织烙印。同样地,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后于 1958 年 10 月应运而生的,其仿制工作开始于 1959 年 5 月。哈军工并没有走同样的组织建立和”先仿制,后自行研制“的道路,而是自行地开展 331 机的设计和研制工作,主要源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哈军工”高起点定位“①的办学思想。作为当时全军唯一一所综合性工程技术院校,若要满足军队建设的迫切需要,采取”规模办学“的策略是不可行的,因此,学院常常能够超出常规,鼓励对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另一方面是哈军工所处的军队环境。海军系在组织 331 机的研制过程中,得到了来自系、学院乃至国防科委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进而获得了来自学院内部和军队内部各兄弟单位的支援,保障了研制中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供给,这是一般院校或研究单位难以具备的优势。
也正是基于哈军工的特别地位和特殊使命,使得哈军工的计算机研制工作从一开始就遵循了内部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三者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合作机制加快了计算机技术的产品化速度,提高了需求与成果之间的反馈效率,也进一步整合了技术创新链,使哈军工在发展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保持了自主性和先进性,为其形成具有军队特色的自主创新品牌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