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在当前公共危机频发的社会环境下,研究和探索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笔者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关注和涉足志愿服务领域,深化志愿服务的研究。
1绪论
1.2.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志愿服务的研究相较于西方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速度迅猛,且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志愿服务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和领域愈加多元化,志愿服务已然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也开始重视对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例如学者丁元竹,佘双好,江讯清,魏娜,谭建光等,形成了丰富的成果,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我国开始进入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期,在公共危机处理中,志愿服务的研究逐渐增多,而要想在公共危机处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则需要建立制度化、体系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1)关于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研究
“志愿者”是志愿服务中的主体,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志愿者”一词从西方的概念中引申而来,我国香港地区沿用西方“义工”称法。学者佘双好在《志愿服务概论》中指出:“根据参与服务以个体形式还是群体形式出现,将志愿者分为志愿者个人和志愿者组织。就志愿者而言,又可细分为正式志愿者和非正式志愿者。”①根据2013年11月修订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志愿者指的是那些利用自身的时间、技能和其他相关资源,为他人、社会和国家提供无偿服务的人,并非以物质报酬为目的,这种志愿者精神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的理念。
2017年,我国出台了首部与志愿服务相关的全国性行政法规——《志愿服务条例》,其中规定了志愿者的概念,志愿者指的是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与其他组织自愿,且无偿给他人或社会提供公益服务。③参与志愿服务,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通过费翔、李洁分析得知,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正朝着法治化、政府化、机制化、全民化和社区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呈现出日益成熟和多元化的趋势。①学者李茂平定义:“志愿服务指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出于利他动机,为他人提供服务,促进社会稳步发展,能无偿、自愿地参与到服务活动中,贡献自己的知识、才华、技能、经验和时间。”②学者陆士桢提出必须明确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整体架构中志愿服务的定位、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基本模式选择、实践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建设三大问题,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
3公共危机治理中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优势及要求
3.1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独特优势
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大学生群体是极为重要的力量,大学生群体具有人数众多、文化水平较高、思想观念新颖、专业知识丰富以及充满志愿情怀等特点,大学生参与公共危机志愿服务具有独特优势,他们能够进行以及参与各种类型各种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和危机治理的需求与发展目标相符。
3.1.1积极利用舆论阵地,发挥大学生的组织优势
大学生志愿者群体集中在高校,组织起来较为方便和高效,各大高校基本都成立了志愿服务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组织把大学生和志愿服务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些社团组织,大学志愿服务才能顺利进行,这也是大学生志愿者与其他志愿者存在的不同之处,其他志愿者机构或组织没有大学志愿者组织联系紧密,很难开展更具规模化的志愿者活动,此外,社会志愿者成员广泛,监督起来也比较困难,志愿服务不但要取得显著效果,更要将这种显著效果长效化、常态化,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尤为重要。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舆论影响力不断扩大,所以,要对网络平台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将相关信息选取和采用年轻人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渠道和途径进行及时地、统一地发布,树立典型模范、宣传防疫信息、创新宣传方式,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提高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要运用互联网的媒体平台发布线上宣传文章,利用微信群聊或者公众号的方式募集志愿者,选择腾讯会议或者钉钉会议等线上会议平台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在防疫志愿者募集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仅用半天就募集到124人志愿者,涉及疫情防控地区的学生要和居民进行电话排查,他们每天拨打的电话达到400-800通,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能够有序的拨打电话,核对风险人员信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大学生还借由网络信息平台,呼吁群众增强对虚假信息的甄别,广泛宣传真实的相关防疫信息和数据,在服务中大学生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提升,展现出了大学生防疫的信心和决心。
5优化公共危机治理中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对策
5.1理念优化
5.1.1体现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恒久的根本宗旨,而以人为本就是党始终坚持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的价值,本是事物的根本,也就是事物的落脚点以及出发点,人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主要动力,世间万物都是以人为本,所以,从高校层面来说,以人为本就是指将大学生这个主体作为根本,相关志愿服务要依据大学生的情况出发,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主体性,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秉持着以人为本,要从其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情感变化进行掌握,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对大学生志愿精神进行充分的发挥,进而促进大学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5.1.2注重开拓创新
开拓创新是我国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进行优化,就要进行开拓创新,以往的工作思路及其工作想法已经不适用现代社会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志愿者服务也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面对新环境新任务新挑战,要在坚持和创新中寻找办法实现突破。也就是说志愿者要优化工作思路以及工作方法,以便更好地完善志愿服务工作,让其符合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视野,拓展新领域。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健全就要秉持着创新原则,唯有时刻保持创新思想,才能促进志愿服务的繁荣发展。
5.2内容优化
5.2.1注册招募机制
大学生志愿者需要在志愿者组织中注册,这不但能够确保大学生志愿者资格得到认证,还能借由志愿者组织管理的规范化,从而使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大学生志愿者需要具备志愿服务相关的知识以及技能,特别是在从事需要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生志愿者要经过资格认证,同时与志愿者服务相关的培训,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是不能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能否募集到大学生志愿者,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要看志愿者的规划以及工作分析的合理性以及招募和遴选方式的有效性。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管理者要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志愿者,同时,申请者也可以申明自己所感兴趣的岗位。要规范志愿者注册招募等工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首要工作。
5.2.2培训教育机制
志愿服务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也要培养出多层次的志愿者。培训方式一般有邀请学者教授开展讲座、邀请优秀志愿个人或团体做讲解、建立志愿者培训基地、利用校园网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渗透志愿服务理念、培养团队合作品质、明确权利及义务、培训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管理方法等,培训内容主要分为通用培训、岗位培训以及专业培训。通用培训负责对服务人员分类、志愿者权利及义务、活动实施情况进行介绍,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及关怀意识。岗位培训就是依据志愿者所在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使志愿者更好地胜任该岗位的工作。通过培训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服务能力及水平,还能将知识与技能培训运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培训则是从服务岗位出发,依据岗位要求,对志愿者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含了各类被服务人员的心理特征和他们进行沟通的技巧、服务注意事项、志愿者的职责普及,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定期安排实践机会,通过面对面接触,提高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
结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发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思想,是传承泱泱中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初步建立于改革开放后的文化浪潮蓬勃发展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是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路径,大学生志愿服务就是要求青年大学生怀揣爱国情怀、承担自身使命、深入体验生活、参与社会治理、助力社会危机治理,通过深入志愿服务的实践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成大学生的进步、成长和蜕变。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今,志愿服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志愿服务精神成为人们的共识。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环境不断复杂化的今天,社会公共危机开始从以往的非常态化偶然性事件逐渐转变为频发性、常态性等相关特征,从而成为社会治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及挑战。因此,在当前公共危机频发的社会环境下,研究和探索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笔者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关注和涉足志愿服务领域,深化志愿服务的研究。
笔者对公共危机治理中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经过长期发展目前成效显著,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志愿者专业能力与现实要求存在偏差、志愿者服务动机与志愿精神相互冲突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现实情况出发,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获取充实的数据资料,进而从主体能力、招募培训、评估激励、外部保障、协同联动的角度出发,认真分析研究当前公共危机治理中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缺陷,以促进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