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哪里有?本论文的主要不足之处也是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着眼点:一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利益观的梳理分析不够系统深入。二是因为利益观问题包罗万象,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层次、各领域、各区域,所以文章的某些内容与利益观的关联度不是很高。三是最后一章最后一节的“整合机制”方面,虽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综合,但有些对策的可操作性仍有待加强。
第一章 导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根据本论文的题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本论文的研究综述将从“利益及利益观”“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新时代”等几个方面对以往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一)关于利益的研究
国外关于利益的研究
西方学者对利益问题的探索由来已久。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利益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世纪以来,宗教的和神学的观念控制了人的头脑,人们认为,应该从某种精神的本源出发理解人的行为,从习俗到规范,又从道德的戒律到上帝的召唤,无论这种精神的本源如何多种多样,其精神性的特点没变。从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以来,这种观念才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支配行为的原因不是来自习俗和戒律等某种先于个人的东西,而是来自个人基于自然状态的直接的动机,即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到“利益”的追求。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经济利益理论与道德问题交织在一起。基督教及中世纪时期的经济学更是受宗教、神学与伦理学的支配,经济利益理论被淹没在道德以及宗教的戒律中,经济学没有获得独立的地位。将经济利益理论与其他思想、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相分离,是到了重商主义才开始的。重商主义肯定人的自利行为,认为人是自私的,人试图在付出尽可能少的条件下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利益,并认为商业利润是正常的。重商主义之后,亚当·斯密将经济生活领域中的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相分离,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个人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稳定联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由此确立,经济利益观因此有了独立的地位和形式。
西方利益理论经历了由萌芽、形成到发展的演进过程:首先,在对利益的理解上,经历了由偏狭到逐步深化的过程;其次,在利益的拥有上,经历了由特有权到普遍化的过程。在早期的利益理论中,人们没有平等获得利益的权利,利益还只是特权阶级的专利;再次,在利益理论的地位上,经历了由受支配地位到独立地位的转变。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各种利益问题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在西方思想史中,利益观从“情欲论”“神性论”发展到“功利论”,也认为利益是文化和思想的基础,体现了人性论代替神性论、唯物论代替唯心论的发展倾向,但仍未触及利益的本质。
第三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主体维度的新时代利益观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之间的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的利益,可分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个层次且三者辩证统一。个人利益是个人生存发展所依赖的社会条件的总称,只顾个人利益而不顾社会利益是不高尚的,只顾社会制益而不顾个人利益是不人道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致的,社会整体利益最终会转化为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求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这是符合全体人民最根本利益的原则,也是衡量人们思想觉悟的标准。
利益主体是个体与社会的有机统一。从社会构成看,利益主体包括人类主体、群体主体和个体主体多种层次。
利益在主体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益是主体活动的内在动力,在主体活动中具有定向作用,在主体活动中具有调节作用,决定着主体活动对象的选择。“利益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人对利益的主观需要……利益的主体性还反映为利益的主体对利益客体的感觉有一定的主观差异性,即同样的利益客体,不同的主体感受是不一样的。”①利益具有定向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作用。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而来往,利益对活动的主体的意向、行为具有一定的定向作用。主体不论选择什么活动对象、如何选择,总是受该阶级、该阶层、该集团、该个人利益的决定,总是按最有利益亦即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进行选择,这就需要对主体的选择做出规范与引导。
第五章 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思路对策
第一节 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发展方向
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正确完整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利益追求带动全面永续发展。
理念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的中国要想破解现有难题、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坚决贯彻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新发展理念,以其宽广的战略视野、先进的系统观念、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缜密的辩证思维为指导,如此才能破除万难、谋求新发展。身处风起云涌的世界浪潮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能的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这既是外界环境对我们的要求,同时更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迫切愿望,而采取开放形态的国内国外双循环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不同的发展理念来指导。新时代社会背景下的新发展理念就是这样在改革创新中逐渐形成的,它将发展的质量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强调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然而,我们之前谈发展,首先追求的并不是高质量发展,而是笼统的经济发展,这是基于彼时生产力状况做出的决定,无疑是符合那个时代的中国实际的。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国民经济不断提升,我们对发展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适时做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提出新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全新的道路,可供我们参考的经验不多,需要经过长期探索、不断完善。在前期发展目标逐一实现的今天,我们有了新发展理念、专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在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第二节 共同富裕集中体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路径
新中国建国以来,我们一直都在为实现共富目标而进行经济社会建设、改革,党和政府的所有路线、方针和政策,所有理论和实践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可以说,新时代来临之前和之后,共同富裕都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实现路径的集中体现。当然,共同富裕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需要形成相关机制,而利益整合机制就能精准服务于共同富裕这一系统工程、服务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是党、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利益的聚焦点,是最广大人民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等全方位利益的保障和实现,也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既得利益与可得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现实性利益与超越性利益的协调统一。因此,共同富裕集中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路径。
一、共同富裕概念的历史沿革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我国人民从古到今的一个理想。新中国建国伊始,毛泽东同志就提到过全国人民“共富”“共强”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时,明确提到共同富裕,并于 20 世纪 80-90 年代多次强调提到共同富裕问题,将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大优越性之一。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有五处明确提及共同富裕)指出,新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①,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②以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③,设定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 2035 年中长期目标和 2050 年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
结语
利益观是永恒的话题,因为它能指导人类利益追求的行为进而推动人类的文明的不断发展。利益观又是一个时新的话题,因为利益及利益观会随着时代进步在不同时期不断调整其概念外延、内涵、内容、特征等。
本文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视角出发,围绕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这一主题,分析了进入新时代以来,尤其是当前时期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及治理困境,探讨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内涵、主要内容,探究了养成和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思路、对策等,对于新时代新时期国内的高质量发展、助推国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管窥之见。
第一,新时代利益观梳理、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期”叠加的经济阶段性特征、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利益格局转变相互作用的环境、国际义利观的碰撞冲突,都呼吁在新时代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进行再认识和创新发展。
第二,新时代利益观强调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但要更加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民粹主义的预防。新冠肺炎的防治充分说明,党和政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于首位,因为这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扶贫攻坚战役的完胜和全面小康的实现,证明党没有自己的私利、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也是以人民和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创新发展的落脚点与方向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协调发展的重点即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绿色发展能为人民带来最普遍最持久的实惠、开放发展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心愿、共享发展是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普遍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
第三,新时代利益观的客体已获得持续性大范围的拓展。在党的十七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基础上,新时代利益观的客体已发展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五位一体”且重点凸显了生态利益、奏响了美丽中国建设这一时代主旋律。
第四,新时代利益观在实现层次方面大有拓展。其中,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同步、当前实践问题的解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行不悖,这些都体现了系统思维、反映了利益协调整合的紧迫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