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哪里有?本文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00 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借鉴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根据调查问卷现状分析指出现存的问题:“00 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知行不统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不足;网络环境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负面影响,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在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要提升“00 后”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主体意识,其次要激活“00 后”大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最后要加强网络环境中主流意识形态对“00 后”大学生的引导。
第 1 章 绪论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西方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有以下几种典型解释:
首先,关于意识形态概念本身。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Heinrich•Marx)、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Engels)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至于“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①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再次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②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明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和现实社会关系的矛盾在本质上是现存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矛盾的反映。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Karl•Mannheim)的观点是──“总体的意识形态指某个时代或某个具体的历史──社会群体(例如阶级)的意识形态。”③卡尔•曼海姆(Karl•Mannheim)对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呈现出中性化倾向,在其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方式,存在政治学与观念学上的区分,且有“整体的”与“特别的”两种情形。
其次,“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科学技术就是意识形态。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马克斯•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最早提出这一观点,后来该派代表人物德裔美籍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的观点是技术客观性的本质是意识形态。196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使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赫伯特•马尔库塞的思想更具体化。
第 3 章 “00 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调查
3.1 调研情况
3.1.1 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涵盖全国多区域院校、各年级“00 后”大学生。去除无效问卷后得到可参考性的问卷 1477 份。其中,学校区域分布中,华北地区 145 份,占 9.82%;东北地区 504 份,占 34.12%;华东地区 302 份,占 20.45%;华中地区 165 份,占 11.17%;华南地区 210 份,占 14.22%;西南地区 80 份,占 5.42%;西北地区 71 份,占 4.81%。“985”工程院校 148 份,占 10.02%;“211”工程院校 193 份,占 13.07%;中央部属本科院校 357 份,占 24.17%;省属本科院校 401 份,占 27.15%;民办高校 331 份,占 22.41%;专科院校 47 份,占 3.18%。年级分布中大一 342 份,占 23.16%;大二495 份,占 33.51%;大三 375 份,占 25.39%;大四 265 份,占 17.94%。政治面貌分布中中共党员(包含预备党员)374 份,占 25.32%;共青团员 923 份,占 62.49%;群众 180 份,占 12.19%。学科类别分布中理科 581 份,占 39.34%;工科 494 份,占33.45%;文科 337 份,占 22.82%;其他 65 份,占 4.4%。“00 后”大学生占调研样本的 100%。
第 5 章 加强“00 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5.1 提升“00 后”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主体意识
教育是人与人主体间的精神交流,是人与人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因此,要提高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就要找到适合受教主体的方式、方法,提升受教者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体意识。
5.1.1 “00 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做到有的放矢
高校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满足“00 后”大学生的需求,提高“00 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学习的兴趣,使“00 后”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加深“00 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的内在思考。
首先,应扭转固有教育思维,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做到全方面了解,对学生出现的实际问题要及时进行帮扶,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开展教育,以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发展为基础,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活动。比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建立分级、分阶段的教育活动。对于大一新生,以适应教育为主题,通过军训、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等让“00 后”大学生受到共产党人的先进事迹与优良品质的感染,增强其社会责任感;通过新老生交流等形式帮助“00 后”大学生了解校史,树立学习榜样以及积极的学业目标。对于更高年级的大学生,应更加注重个人能力以及素质培养,以课外实践、专业课等形式让“00 后”大学生提升能力,增强其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适宜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帮助“00 后”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对于大四的学生,要以未来发展为主题,通过就业指导、杰出校友报告会、实习等形式帮助“00 后”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鼓励毕业生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实现人才资源更合理配置。
5.2 激活“00 后”大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①高校应结合“00 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充分利用智慧资源、教职工资源、校园氛围,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5.2.1 把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资源与智慧资源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提升,通过互联网线上教育与传统的线下教育相结合,既可以合理充分利用时间,还能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首先,智慧资源能够使教育工作者了解受教者的需求。教育工作者要关注“00后”大学生在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需求,通过各种措施全面、丰富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云平台等信息化平台打造涵盖奖学金评比、网络心理咨询室、宣传学风校风等内容的网络官方平台,既保证学生获取信息便利,又便于收集数据信息,让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更直观、更清晰地分析“00 后”大学生的阶段性表现、成长特征、不同专业的学习习惯等,根据这些特点为其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学习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建立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智慧资源在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高校借助智慧资源能够走进“00后”大学生的心里展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抓准引领“00 后”大学生思想的关键着力点。
其次,课堂中增加智慧资源的使用。可以运用大数据平台对课堂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由大数据库、学习软件等共同构成的信息流。通过信息化管理协助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教学实施管控。如果将答题过程、讲解过程以及评教工作都放在线上,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评估、反馈及时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并利用智慧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和项目学习(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模拟学习、问究学习、辩论学习、协作学习、案例学习等”②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最后,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网络媒体开辟了主流意识形态在校园中传播的新途径,授课教师应该推陈出新、有效利用这个新的工作契机。高校教师应熟练操作新媒体、编辑微博、制作微课视频等信息化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的疑惑,做到疑问必解且解答及时,实现线上线下以及课上课下的联系互通。
结论
针对“00 后”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研究,有利于增强“00 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也有利于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对“00 后”大学生的引领作用。“00 后”大学生应通过接受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不断掌握科学思想,并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将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作为终生奋斗的方向。
本文将如何解决“00 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中心。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00 后”出生于我国文化、经济等快速发展的阶段,其思想观念相比较于“90后”大学生群体有了新变化、新特点。“00 后”大学生具有个性化的价值倾向、自主化的学习方式、网络化的思维模式。本文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要适应其需求,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针对“00 后”大学生的特点来开展。
2.本文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00 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借鉴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根据调查问卷现状分析指出现存的问题:“00 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知行不统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不足;网络环境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负面影响,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在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要提升“00 后”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主体意识,其次要激活“00 后”大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最后要加强网络环境中主流意识形态对“00 后”大学生的引导。
3.本文的研究内容有利于理性反思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升高等院校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能力,维护国家安全。但是本文尚有不足之处,本文研究涉及传媒、统计等其他专业知识,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研究方法的不足等情况,还需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