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论文哪里有?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城镇综合服务功能逐渐完善,但公共政策投入于各镇的实施情况不同,且重点示范镇普遍呈现各单项系统的直接建设成效不均衡的现象,产业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落实不稳定性高导致其整体增长偏弱。
1 绪论
1.3.1 关于小城镇相关理论的研究
国外针对小城镇相关理论的研究,一般包含在城乡关系理论、城镇体系理论等相关的领域中,主要内容涉及城镇经济产业、区域空间等方面,包括城镇空间组织、产业集群化与园区化、人口转移趋向、人地关系与动力机制等内容,涵盖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部分理论的研究时间较早,内容重在研究模型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与总结等方面,明确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面,为评价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也对当下重点小城镇制度建设、空间分布、产业发展、城镇体系布局,以及小城镇与乡村的关系等提供了思考和基本认知,也为后文的理论分析提供基本逻辑(表 1.3)。
Tveitdal 认为城市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调查,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出,城镇建设需要着重突出特色优势[5]。Clare Munphy 通过对传统英国城镇发展历程的介绍,结合理论研究,提出地方政府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应用本地的文化资源,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及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从而促进经济产业的发展[6]。G. Mationtti 认为城市是经济、社会、人文、生态复合的动态系统,政府应以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为基本目标,建设更具活力的劳动就业和消费市场,促进小城镇发展,以此优化城镇的投资环境、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同时认为政府应发挥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7]。Michael Bruton 和 Sheila Bruton 也提出政府支持对小城镇建设具有显著影响,同时分析了在不同发展条件下,针对城镇建设进行政府机构调整具有关键作用。
3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模型构建
3.1 评价机制与评价逻辑
3.1.1 评价机制
建设发展成效评价既是一个事实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以实现目标的程度作为衡量建设发展成效的尺度。由于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的特定建设发展背景,本次评价的重点一方面在于纵向维度上城镇建设水平的变化,另一方面在于城镇建设发展与预定目标的差距判断,综合分析以明确当前各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的优劣,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完成了预定目标,或者还存在有哪些距离和偏差。通过研判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的当前状态,是否符合陕西省预定的政策目标,是否达到了既定的要求,从而反馈到执行措施即配套扶持的公共政策内容,并为下一步陕西省小城镇建设发展思路的确定提供依据。以重点示范镇实际建设发展特征来看,从镇区空间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产业项目建设、城镇管理体制建设等,结合空间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其对于各类主体行为的基础支撑,都对重点示范镇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的评价范围是针对广义的空间对象及其附加属性,也即空间建设及其带来的附加价值。
根据预定目标的双重性,本文对重点示范镇的建设发展成效展开双层次评价,即直接建设成效评价和综合发展成效评价。其中,直接建设成效评价与将重点示范镇建设成为县域副中心的直接建设目标相对应,即跟陕西省每年针对重点示范镇的既定建设评估相挂钩,并在此基础上,对重点示范镇多年来的累计建设成效进行评价。由于重点示范镇历年来的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镇区范围,因而,此层次评价主要针对镇区建设情况;综合发展成效评价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综合发展目标相对应,评价结果跟建设附带的其它方面的发展成效和影响相联系,即是对附加价值成效的评价。由于综合发展成效评价关注的是空间建设及其附加价值和附加属性,因而此层次评价会涉及镇域空间。
4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实践
4.1 数据获取与处理
4.1.1 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指标数据获取与整理
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 20 个重点示范镇、两套评价体系,所涉及的相关评价指标较多,因此评价顺利展开的前提是各项指标数据的获取,通过对收集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整理,以此作为研究工作顺利展开的基础,也是此次研究准确性的重要保障。本次研究从每个评价指标因子的角度,将表征个体重点示范镇各类特征要素的指标信息分类统计成数据表格(附表一),并通过指标信息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地将各定量因子的数据信息特征进行表达。重点示范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因子共含有四类 13 项指标因子,其中,定量因子共有 8 项。
(1)建成区规模增长量
建成区规模指的是城镇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面积。城镇各项建设项目的落地、对人口的承载等都需要空间作为支撑,因而合理的建成区规模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城镇的承载力,各重点示范镇自 2011 年启动建设开始至研究末年的建成区规模增长量可以作为城镇建设成效的直接表征因子之一,将各镇 2011 年和 2018 年的数据信息分别进行统计(见图4.1)。根据各镇建成区规模增长量数据信息整理情况,长武县亭口镇、咸阳市彬州市新民镇、礼泉县烟霞镇、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宝鸡市眉县汤峪镇五镇的建成区规模增长量相对较大(见图 4.2)。
4.2 直接建设成效评价
4.2.1 建立指标层次结构
根据第三章建立的重点示范镇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AHP 层次分析法的指标层次结构建模思路,构建重点示范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详见表 4-1。
目标层即为重点示范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 A;
准则层有四个分解的评价内容,分别为城镇建设 A1、经济建设 A2、服务设施建设 A3、组织管理建设 A4;
指标层共由 13 个评价因子构成,其中包括 a1 建成区规模增长量、a2 建成区常住人口增长量、a3 镇容镇貌、a4 建设完成投资额增长量、a5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量、a6 工业企业增长量、a7 规模以上企业增长量、a8 公共服务设施类型、a9 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a10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a11 规划编制完善度、a12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a13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论文结合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的特定建设发展背景,以公共政策的施政目标为评价依据明确评价标准,根据公共政策作用于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的机理构建评价技术路线。研究分别从理论研究和目标分解的维度对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的核心目标进行了研究解读,梳理出了重点示范镇双层次的目标体系及其相应的评价标准。其次,从影响评价内容的各个影响因子入手,建立地域化的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模型,用来量化评价城镇建设发展成效。再次,应用所构建的评价模型,展开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实践,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成效特征和尚存在问题的原因,以此为基础的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可增强陕西省统筹安排全域小城镇发展思路的针对性,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城镇综合服务功能逐渐完善,但公共政策投入于各镇的实施情况不同,且重点示范镇普遍呈现各单项系统的直接建设成效不均衡的现象,产业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落实不稳定性高导致其整体增长偏弱。
在城镇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各镇镇区基础支撑体系、公共配套服务、人居环境等基本完善,重点示范镇发展的空间格局基本明确,城镇综合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发展条件。但从直接建设成效的单项成效指数分析表明,各镇基本呈现服务设施建设成效和城镇建设成效更优的现象。通过选取了不同成效指数数值段的九个重点示范镇进行调查,了解各镇的实际建设情况,并与相关政府机构人员进行访谈,调查相关政策在本镇落实的顺畅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由于各镇的基础条件、发展环境以及政策落实度等具有差异性的实际情况,不仅各镇在经济建设成效和组织管理建设成效方面具有较大差异,且普遍软实力建设弱化于硬件建设,其原因主要包括:其一是由于镇区的产业以二、三产业为主,产业发展对人口规模有较大的要求,在消费群体和就业群体尚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的情况下,会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影响着产业发展和投资吸引能力;其二是受地方发展阶段特征的影响和相关政策在自上而下的层级配合实施上的不稳定因素,各镇的相关财政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程度不一,进而影响基层政府作为能力、城镇运行环境和效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