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思考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44514
  • 论文编号:el2022021111581129159
  • 日期:2022-02-1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政治论文哪里有?本文以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发生逻辑为研究起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理路,围绕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全面阐述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内涵,充分论证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刻剖析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确立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探究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最后提出要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四维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形成多种力量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实践人民幸福的能力。


绪论


 (二)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幸福论是人类幸福思想的知识宝库。国外对幸福的研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研究幸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西方学者对幸福论的研究分别从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两个维度进行。横向研究共分为唯物主义幸福观和唯心主义幸福观两个派别;纵向研究是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古希腊时期的幸福论、中世纪时期的幸福论和近代时期的幸福论三个不同阶段。卢梭是首个对幸福范畴展开理论研究的人,他强调要辩证地看待幸福与财富的关系,认为一个既有财富又有道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只有大量的财产而没有高尚道德,这样的人不能算是幸福的人。③苏格拉底把知识、道德和幸福联系起来,认为道德对于知识和幸福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强调获取幸福的必要条件是知识,获取幸福的现实途径是道德,幸福是知识和道德的根本目的,明确强调合乎德行的行为才是幸福。④德谟克利特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他反对把幸福视为钱财的富足和感官上的满足,反对把幸福看作是不接受任何物质欲望满足的精神快乐,在德谟克利特看来,真正的幸福应该是物质幸福、肉体快乐和精神幸福、心灵快乐的有机统一。⑤柏拉图提出“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的重要命题,他认为人要想实现幸福必须具备智慧和道德。⑥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提出至善即是幸福的著名观点,人类所能拥有的幸福就在于其现实活动符合德性的要求。⑦伊壁鸠鲁认为人应该追求快乐和享受幸福,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根本目的,衡量幸福的标准在于快乐的实现程度。⑧罗素认为幸福是人生的目标,但幸福不是单个人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为全世界谋求幸福,并且幸福主要源自内心的“善”,追求幸福的手段也应该是建立在“善”的基础上。①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收集整理和评析,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幸福观教育问题的研究,并为国内学界了解海外关于幸福观教育问题的学术进展和研究范式提供参考与借鉴。

政治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归因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存在问题

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结果、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目标这四个维度进行管窥和剖析,这些主要问题影响到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容忽视,有必要透视这些问题剖析其存在的根源,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有效策略。 

一、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人民幸福观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向学生实施教育的具体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必须体现出时代性。“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①从当前高校幸福观教育现状来看,高校幸福观教育的内容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仍停留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把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重点内容。学校教师尚未真正意识到人民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三观”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幸福观教育的内容侧重于对学生就业择业观、人际交往观、婚姻爱情观、理性消费观的引导,幸福观教育的理念缺乏创新性,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内容较为单一滞后,没有体现时代精神,缺乏鲜明的时代感。幸福观教育活动仍局限于应试教育范围,没有平衡好德育和智育的关系,高校仍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和学业成绩,往往忽略大学生的幸福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政治论文参考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策略探究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价值目标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取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①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幸福,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幸福观,使大学生为实现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是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主要目标。它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和为人民创造幸福的人。

一、实现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有机统一 

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只有物质幸福得到满足时,才能够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幸福。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属于不同领域的幸福体验,它阐释的是幸福内容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到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幸福的认识存在两种片面的理解和认知,一种是认为物质幸福可以决定精神幸福,即所谓的“物质决定论”,这种幸福认知过渡夸大物质幸福的作用,认为物质幸福能够决定一切。另一种则认为幸福在于精神层面的满足和体验,精神幸福可以取代物质幸福,即所谓的“精神万能论”,它忽视了物质幸福的基础性作用。这两种幸福认知在本质上割裂了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内在联系。需要强调的是,割裂了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联系,就会陷入禁欲主义幸福和享乐主义幸福的泥潭。须知,物质幸福是最基本的低层次幸福,精神幸福是追求高层次的幸福,对精神幸福的追求可以提高个人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对高级别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人民幸福观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是有机的统一体,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既没有脱离物质需求的精神幸福,也没有脱离精神需求的物质幸福。物质幸福是人类最基本的幸福追求,是维持人类生存发展最根本的物质条件,离开物质谈幸福,幸福就如同空中楼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也就是说,物质得到满足后的幸福只是初级阶段的幸福,而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幸福才是持久的幸福。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新时代高校要依据什么样的准则和要求来有效开展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工作?这需要我们认识和遵循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原则,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我们认为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需要坚持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渗透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的运用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实效。

一、坚持教育的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高校人民幸福观既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主导性原则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好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清楚什么是人民幸福以及如何实现人民幸福的问题,还要阐明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问题。可以说,教育在人民幸福观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就越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调动。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开展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活动时,学生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不是橡皮泥,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是人民幸福观教育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主体性才有温度,没有温度的教育方式是失败的。主体性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也就是说,教师要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只是站在道义或者理论制高点对学生进行从上到下地简单宣讲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则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此教育过程中只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人民幸福的外在因素,而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则是影响人民幸福观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学生既是接受人民幸福观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人民幸福观自我教育的主体。


结语

人民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理想,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尺,是社会和谐的现实基础和根本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目标,体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辩证统一,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最好的实践注脚。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人民幸福和追求共同富裕生活的奋斗史。新时代人民幸福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幸福领域的体现,它深刻回答了何为人民幸福、为何要实现人民幸福、如何实现人民幸福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生成体现出三个逻辑关系,即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本文以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发生逻辑为研究起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理路,围绕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全面阐述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内涵,充分论证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刻剖析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确立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探究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最后提出要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四维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形成多种力量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实践人民幸福的能力。本文全面探讨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的相关问题,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内容和结构体系,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入推进,对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幸福观的研究也将遇到新的问题,需要学界对大学生人民幸福观教育问题进行充实、完善和发展,不断推进高校人民幸福观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