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化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未来对返乡就业青年获得感的研究,可采用质性和量化研究方式的结合,一方面继续挖掘研究对象获得感的类属和形成机制,进一步增强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可深入探讨研究对象未来是否还会外出打工,进而丰富返乡就业青年的获得感,更好地帮助青年在家乡立得住、发展得好。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农村近几年的巨大变化引起了我的关注。印象中,在上小学,特别是五六年级的时候,很多之前一直跟在他们后面玩耍的哥哥姐姐们突然就“不见了”,直到年边,他们又重新“亮丽”地出现在村子里,我才从父母邻居那儿得知,他们是出去打工了。本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对这件事的记忆已不再清晰。可是,最近几年家乡的变化,特别是那些年“消失不见的”哥哥姐姐们又回来了,不再外出打工,而是留在家乡就业了,使得这些越发模糊的记忆,在对比与疑惑之下更加清晰。现如今,不仅是这些哥哥姐姐们回来了,与我差不多大的同龄人,甚至比我小的青年都返乡就业了。往年农村里青年人很少,大多都出去打工了,只有过年回家的时候才回来一趟,因而平时在农村活跃的主要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中老年农民。而当下的农村一反常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忙农活的人越来越少了,仅有的一些庄稼人都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青年人也不再一股风似的外出打工了,而是留在家乡每天“朝九晚五”地上下班,农村生活一改往日“死气沉沉”的面貌。每逢假期回家,我都能感受到家乡的新变化,特别是乡亲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绝大部分人已经或正在从为生活而奔忙的生存型生活转变为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发展型生活,获得感劲头十足。这也印证了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人们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极大提升。正是对这一研究现象的捕捉以及家乡近几年的变化,引发了笔者对当下农村青年群体的思考。这一群体叫“新生代农民工”,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从昔日的“打工潮”演变为现今的“返乡潮”呢?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对“获得感 ”和 “返乡就业青年”的概念界定
一、从幸福感到获得感及其具体内涵
在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领域中,well-being、subjective well-being、happiness 基本上通用,一般被译为主观幸福感(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①。从中可见,幸福感是主体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来评判自己幸福与否,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从词的组合来看,“获得感”由“获得”、“感”两个词组成。“获得”由“获”和“得”组成,《新华词典》对“获”的解释是“打猎得到的禽兽;猎获;收割庄稼等等”;“得”就是“得到”。因而,“获得”一词更加强调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劳动后才会有所收获。《说文解字》对“感”的解释是:“感,动人心也。”感,感动,指向人的心理活动,侧重于主观层面的感受。由此可见,“获得感”指的是对“获得”的主观感受,是对自己付出劳动后所得的主观感受,是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从个人层面来看,当我付出劳动之后,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从社会层面来看,人民群众的付出应当与其收获相当,要有公平公正的制度和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减少“相对剥夺感”对人民群众心理的伤害。
相较于幸福感,本文运用获得感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相较于过去的生活,如今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可是人们并没有感到很幸福,这与现实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符合,存在着“Easterlin 悖论”(幸福---收入之谜),这表明幸福感的指标本身陷入了困境,不能很好地衡量当今人们的生活;
二是幸福感是一个社会心理层面的、非常个性化的主观指标,主要表现为感性层面的情绪体验和内心感受。获得感更加强调对付出劳动后所得的感受,既包括客观物质层面,也包括主观精神层面。因而相较于幸福感,获得感能较好地衡量返乡就业青年的实际状况与感受;
三是幸福感较为抽象,且受人的精神活动复杂性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情况下也是不容易量化和测算的。而获得感就可以使得幸福从虚无缥缈的抽象感觉变为实实在在、可以触摸的具体生活。因而,使用“获得感”来反映返乡就业青年的状况,一方面可以避免流于空乏和抽象,另一方面也便于衡量和比较。
第四章 场域、资本、惯习支配下返乡就业青年的获得感
第一节 场域游离——返乡就业青年获得感的今与昔
一、城市打工场域——返乡就业青年获得感的昔
(一)经济生活方面的获得感
有劳必有“得”
获得感,肯定是有所获得才会有所感,那么经济生活方面的获得感,更有可能是较高的工资收入带来的。事实确实如此。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返乡就业青年的获得感更多的是来源于工资。工资高,由此带来的获得感就高,对生活也就更加满意。 工资 4500 会存个 3000,包吃包住就会存个 4000,一年下来,可以存不少钱的,每月发工资的时候,可开心了,然后就会打电话跟爸妈说……过年回家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特别厉害,又挣了不少钱,觉着自己可争气了……(A2)
工资差不多 5 千到 8 千……从事的都是土建工程建设,一干就是八年……收入我还是挺满意的……(A9) 可以看出,较高的工资收入让他们很开心、很满足,更是支撑起了他们在城市生活的“腰杆”。除了工资收入比较乐观外,大部分的返乡就业青年在城市打工场域中,也有着较好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但这与返乡就业青年的学历、技能等紧密相关。 大多公司都有专业方面的培训,这几年的打工生活,自己也确实学到了很多在学校、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公司组织的培训下,自己又考了好几个土建工程方面的证书,这些证书挺有用的,有了这些证,用人单位就会给我较高的工资,而且有了这些证,挂在公司名下,不工作都会有收入……我入职的大部分公司都可以带薪休假,还包午餐……五险一金没有买,感觉自己不会待长久……我这个工作,专业性比较强,只要我自己够努力,再多考几个证,上升的空间是很大的。(A9)
A9,大专学历,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因为专业比较对口,所以一直从事的都是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不仅工资收入比较高,而且公司还提供了较好的福利待遇,职业晋升空间也比较大。对于A9 来说,专业化的职业培训使他收获了职业发展带给他的快乐与满足,也使他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越来越能感受到工作带给自己的乐趣。正如他自己所说,“每天跑工地是挺累的,不过晚上回来看看书,学习一下工作方面的知识还是挺满足的,也就没那么疲倦了”。
第二节 资本动员——返乡就业青年获得感的作用机制
一、经济资本——返乡就业青年的启动器
经济资本是由生产的不同因素(诸如土地、工厂、劳动、货币等)、经济财产、各种收入及各种经济利益所组成的①。经济资本是可以直接带来金钱效益的资本。本文中的经济资本主要指涉的是那些直接影响返乡就业青年基本物质生存状况的资本,如工资、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空间。因为这些东西直接影响到返乡就业青年的经济生活,而这些息息相关的外部生存条件直接影响和形塑着他们的习性和行为策略。
在城市打工场域中,那些经济生活方面获得感较高的返乡就业青年,普遍呈现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发展前途大等特点,如 A9、A10。这类返乡就业青年在基本物质生活有了很好保障的基础上,会充分利用各种机遇,如公司培训、外出学习、职业提升等,不断提升自己,使得自身的经济收入越来越可观,获得感也越来越强。充足的经济资本使其在场域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并运用已有的资本进行斗争,以进一步提升经济地位。正是在这样不断向上的奋斗过程中,返乡就业青年感受到了辛勤劳动而收获的获得感。显然,这类返乡就业青年属于发展型。相比之下,在城市打工场域中,还存在着生存型的返乡就业青年,外出打工更多是为了生存,为了赚钱。如A3、A7,工资收入低或者一般,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空间较差。凭借匮乏的经济资本,在城市打工场域中处于劣势位置,仅有的工资资本也难以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斗争以实现场域位置的改善,因而他们经济生活的获得感较低,只能感知到由微薄工资带来的绝对获得感,也只是这点获得感支撑着他们年复一年地外出打工,等待时机成熟时,返乡成为必然趋势。
在家乡生活场域中,经济生活方面获得感高的返乡就业青年,主要是创业者,如 A1、A13。随着家乡发展形势的逐渐好转,返乡创业前景光明。创业不仅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收入,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既积累了丰富的经济资本,又实现了个人价值,更能从中收获创业带来的获得感。这类返乡就业青年经济资本充足,在家乡生活场域中处于上等位置,属于发展型,绝对获得感和相对获得感都很高。
第五章 返乡就业青年的获得感和主要诉求及其解决策略
第一节 返乡就业青年的群体特征、获得感与主要诉求
一、返乡就业青年群体特征
返乡就业青年,作为新时代的农村青年,已然不同于老一代的农民工群体,而有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共性。通过对 14 位返乡就业青年的分析,发现他们大多是 2000 年以后出去打工的,而且是初中或高中、大专毕业与他人一起外出打工的。在外打工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但 80 后、90后之间存在一些差别。
80 后的返乡就业青年,一般学历比较低,多为初中毕业。刚开始大部分是在邻居、亲戚的带领下进厂工作的,多数为服装厂、电子厂。工作、生活环境都比较差,经常加班,工资低。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只有放假的时候偶尔出去玩玩。
90 后的返乡就业青年,学历普遍要高,多为高中、大专学历。毕业后很多是与同学一起外出打工。从他们从事的工作来看,多为销售、专业性强以及服务型行业的工作。工作、生活状况还行,平时还会跟同事、朋友一起出去放松游玩。
总的来看,与 80 后的返乡就业青年相比,90 后的城市打工生活有所改善,特别是在工作、生活环境方面。90 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更加凸显自我,主体意识较强,在不堪忍受城市打工生活的情况下,会折中返回家乡就业创业。在 14 名返乡就业青年中有三名创业者,一名是 80 后,从事的创业工作与多年的打工经历有关,两名是 90 后,创业主要是个人的兴趣爱好。这更加凸显了返乡就业青年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也从侧面说明了打工经历对返乡创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