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2.1 国内外马克思需要理论研究综述
自从人类开始探索人性问题时,需要问题就由此产生了。需要是人的特性,是人产生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需要问题的研究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焦点,作为需要理论中代表性成就——马克思需要理论,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
(1)国外马克思需要理论研究综述
马克思一生都将焦点放在广大贫苦人民大众,目睹了他们是如何遭受资本家的剥削,致力于人类的解放,因而逐渐形成了需要理论,成为其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散见于他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并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在《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初步提出了需要理论。在研究初期,马克思经常将需要和利益联系在一起。他在《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一文中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时期,马克思基本形成需要理论。他在《手稿》中,他提出了不同需要的概念、需要的性质和需要异化的问题;在《形态》中,则是提出了“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②,“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③等重要思想,强调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后来的《资本论》和《经济学手稿》中,则是进一步对需要理论进行丰富和完善,将需要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联系在一起,主要是从商品经济角度对需要进行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法兰克福学派的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的“虚假需要”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的生存境况下的需要;布达佩斯学派中的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1929-2019)提出的激进需要理论等等。
研究现状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相关阐释
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概念解析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客体而言,其价值只有在实现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价值;对于人这一主体而言,只有在价值的实现中才能真正满足自身的需要,才能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内涵的解读,探析“认同”和“价值”的共通之处。
3.1.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认同
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起点,要解决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问题,必须首先厘清“价值”的内在规定性。 何谓价值?价值一词源于古代梵文 wer、wal(围墙、护栏)和拉丁文 vallum(堤)、vallo(加固、保护),其本意是“可宝贵、可珍贵、值得重视”。较早使“价值”作为一个重要哲学概念而风行于世的是西方价值哲学流派,德国价值哲学创始人威廉▪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认为“价值是哲学为世界立法的‘规范’。价值的‘意味着’就是具有意义。我们就是借助于这种意义,科学知识和一般文化的对象、客观世界得以构造出来的”。①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②,这一论述体现价值是指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价值是因客体能够满足主体产生的需要而生成的,主体的需要在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形成的实现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从哲学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性和正当性的肯定,既不能将其庸俗化社会的效用,也不能过分抽象化理论,而是应当从哲学高度去把握,深入挖掘其中的“需要和满足”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对主体的需要满足关系。主体是人和社会,而社会是由人组成,因而实质上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问题。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的需要的关注点也是不同的。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我国逐渐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人民对生活从满足物质需求、精神文化需要到对美好生活需要、优美生态需要。而大学生作为主体积极活跃的一部分,其需要也是处在变化之中。因此,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这一问题时,从“现实人的需要”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5 马克思需要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实践路径
5.1 关注学生的个体需要,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同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对人的培养,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非如此,因此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未能深入分析学生的内在需要,进而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实效性不佳。因此,为了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加强人文关怀,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二者的统一。
5.1.1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既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也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因此,传统的社会本位思想并不适用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过分地强调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一味地灌输理论和知识,应当基于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从单纯地接收的“工具人”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从多个角度全面客观的把握受教育的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关注学生的需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符合学生的需要。
第一,教育目标。在制定教育目标时,不仅需要考虑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同时也应充分考虑个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教育目标,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第二,教育内容。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个人意识日益强烈,个体的心理容易受到冲击,应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关注。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当与时俱进,根据现实和学生具体的情况不断得以改变。
第三,教育方法。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再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采取的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教学中,课堂也不仅是教师的主讲,通过采取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积极性、展示个性;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博物馆等,以实物、图片、场景等形式,增强知识的生动性,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
5.2 链接学生的合理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同动力
合理的需要一是基于个体的理性,二则是基于社会历史条件,其合理需要的产生应该是有利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2.1 立足学生物质需要,引导需要合理
只有在人的现实需要和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不断向着高层次的需要迈进,完善自身、促进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面对众多来源不同、内容不同、性质不同的信息客体,其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合理的需要,也有不合理的需要。”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学生合理的物质需要给予充分关注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其物质性需要满足和实现中起到作用,教育和引导其形成合理的物质需要,并通过间接的手段实现其物质需要。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的物质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教育大学生意识到物质性需要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意义,但是不能仅仅是过分追求物质需要。人不仅是自然人,更是精神人和社会人,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物质性需要、精神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的物质性需要,防止物质性需要的膨胀。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以合理的方式满足自身的物质性需要。大学生应该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身的物质性需要的满足不能依赖外界的给予,而是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满足自己的合理物质性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教育学生在保证学习质量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工作。
图 3:图片来源于甘肃民族地区改革发展 40 年图片展
............................
6 结语
价值认同就其本质而言,只有当客体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且不断提升满足的程度,主体才会对客体产生价值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它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从而形成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换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问题,便是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问题。而判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关键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个人是辩证统一,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因此,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也是辩证统一的。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偏重于实现社会价值,因此强调一味地“灌输”,对大学生本身的关注不足,忽略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因此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不足。需要范畴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主题,其中蕴含着马克思对人的本性的思考、未来社会的考察。因此,基于马克思需要理论的视角下,从学生需要的角度来探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对策,将该问题的分析从外部因素转向内部因素,从而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增强育人功能。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在需要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充分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实现由低层次的需要向高层次的需要的飞跃,并借助外部环境的优化,为大学生需要的满足提供更高质量的发展平台,帮助大学生朝着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方向前进。而这也会进一步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在帮助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价值的实现,真正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