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基础及框架建构
三、文献回顾及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到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再到乡村振兴中的“乡风文明”,乡村文化的振兴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议题。国内外有关乡村文化的研究数不胜数,通过对文献的回顾,给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广阔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引。总体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国内研究现状
伴随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振兴包括乡村文化振兴已然成为国内各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议题。国内相关研究涉及到乡村文化振兴的方方面面,在逻辑理论和实践路径上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人对国内学者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乡村”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从“乡村”“乡土”“乡风”和“农业”“农村”“农民”这两对基础性范畴展开研究,第二是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系统性研究,第三是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整体性研究。通过梳理乡村振兴以及乡村文化振兴的现有研究成果,去探索我们还可以研究的空间。
1.关于“乡村”相关概念范畴的研究
从“乡村”“乡土”“乡风”和“农业”“农村”“农民”这两对基础性范畴对乡村文化振兴展开研究。关于“乡村”,王东、王木森(2019)认为“中华文明的根本在乡村,乡村文化是中国的文明根脉”①。朱志平、朱慧劼(2020)提出“乡村是集生产、生活、文化和社会等多种功能的共同体”②。关于“乡土”,费孝通曾说过“从基层看去,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③。彭兆荣(2018)指出“‘乡土性’具有极其的特殊性”④。
关于“乡风”,刘盛(2018)提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⑤。徐越(2019)认为“乡风正所谓乡土风俗”⑥。关于“农业”,毛泽东指出“农业相当地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⑦。贾瑞金(2019)提及:“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①。关于“农村”,陈月如(1986)认为“农村是工业和农业分离的结果”②。侯广斌(2008)指出“农村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人聚居的地方”③。关于“农民”,毛泽东说过,“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④。费孝通曾说“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⑤,这种靠土地谋生的人所指的就是农民。本研究从“农业”“农村”“农民”的相关概念入手,去阐释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空间、主体的科学内涵。
目录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振兴的“结构性”问题及归因
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结构性”问题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应根据现阶段我国乡村文化的实际发展情况,循序渐进地展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国内有幼儿园的村庄占全部村的比重是31.4%;健身场所的村庄占的比重是 59.1%;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占的比重是全国村庄的 42.1%”①。虽然现阶段我国乡村振兴以及乡村文化振兴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乡村文化振兴仍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空间失衡
1.乡村地域文化发展的“式微”
乡村地域文化发展的“式微”,表现在文化传承的断层或者缺失。一是乡村文化传承“空间”载体缺失,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作为乡村文化的“空间”载体,正面临着“城进乡退”的处境,乡村不断走向衰败,甚至是消失。二是乡村文化传承“物质”载体缺失,包括传统文化建筑、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形的载体的落败和衰弱。部分不法分子由于利益驱动,倒卖乡村文化古董,破坏乡村的物质文化遗产。三是乡村文化传承“精神”载体缺失,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和承载记忆的精神载体逐渐走向消失的困境。由于传承人的缺位,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传和没落。四是乡村文化的自觉性与自信心不足,新生代农民处于传统与现代及其背后价值观的“夹击”之下,村民的文化价值观念受到影响,从而带来的传统乡土文化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危机。
2.城乡之间城市文化的“主导”
城乡之间城市文化的“主导”表现为城市现代文明的崛起。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的“城进村退”,城市现代文明入侵乡村。公共文化均等化实施以来,大部分乡村基础文化设施难以兜底,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文化产业事业较为发达,但在大部分落后的乡村地区,文化发展非常落后。2019 年全国乡镇文化站组织文化活动仅有 72500 余次,县文化站组织文艺活动却高达 116000次,城市是乡镇的 1.6 倍。①乡镇乡村公共文化场所和空间不断衰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繁荣,城市现代文明崛起,旧的传统文化也正遭遇解构。“城市文化通过多种方式渗透到乡村,改变了乡村居民的简单朴实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②。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快速前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受重视中始终逐渐没落,当地青壮年村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愿较低,大部分向城市流动,缺失挑起“守艺人”担子的人。
..........................
第五章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重构及路径创新
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重构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遵循总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系统观念的振兴原则。从基本思路、发展理念和振兴原则上去重构和振兴新时代乡村文化。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思路
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思路是遵循总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的原则。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目标是从整体上去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容与方向。但是,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需要把总目标划分成三个阶段目标,用阶段目标的实现来推动总目标的实现。
1.总目标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就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目标、总方针和总要求。“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②,乡村振兴以及乡村文化振兴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由此,乡村文化振兴的总体目标就是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科技、人才以及文化的支撑。一方面,全面的民族复兴,需要人口和文化的繁盛,而农业现代化是物质基础,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没有乡村文化的现代化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文化作为理论之维,对农村现代化的推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而农村的短板与弱项在于文化,只有补齐这些短板,才能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综上所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就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目标。
2.阶段目标
乡村振兴的阶段性目标就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阶段性目标。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分为三个阶段,现今是 2021 年,我国乡村振兴取得了重大进展,乡村文化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乡村文化振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关于乡村振兴以及乡村文化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随着乡村振兴以及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不断地更新,对此提出了新要求,关于乡村振兴以及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体系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①,在这个时期,乡村文化的振兴也将取得决定性的进展。到本世纪中叶,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三个阶段性目标完成,乡村实现全面振兴,乡村的全面振兴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图 1 乡村文化振兴“要素-结构-路径”的分析框架
..........................
结语 共筑乡村美好生活乐园和精神家园
乡村振兴不只需要物质生活上的富足,更需要精神文化方面的繁盛。乡村文化是亿万乡村群众的精神家园,其传承和发展不仅影响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实现与否的重要指标。在当前的历史方位下,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乡村文化振兴的空间失衡,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差异,乡村文化资源的存续问题以及乡村振兴中文化供需错位这四个方面。面对这些“结构性”问题,创新提出了从文化主体创造培育、文化空间场景的塑造、文化要素资源的整合、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以及文化振兴的组织、制度和政策保障等集成路径。我们要认识到乡村文化的发展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过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乡村中必然有一些文化被激活,有一些被消解甚至被重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各种力量的博弈过程中,乡村文化的发展不会因外部力量的介入而发生断裂或灭亡,乡村文化的历史基因使其烙印着深厚的文化认同,而且乡村文化本身的包容性会使它借助内在的适应机制,不断转换并生产出新的表现形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问题,是需要长期完善发展的。所以,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