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政治论文,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要,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应然之举。教育应当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以生活为根基,只有扎根生活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面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多元化的现状,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打破落后思维模式,传递新新教育理念,促进生态道德教育学科发展。在探索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途径上,需树立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理念,优化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环境,促进生态道德教育教学活动生活化。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实现依赖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二者融会贯通才能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此恳请各位老师同学的批评指正,并期待更多学者对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使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也为大学生个人的生活与规划提高积极帮助。将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与知识以及新旧内容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听懂、理解、内证、入心,让知识和意识无形中为生活服务,形成一种符合特定要求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就是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所要达到的效果。质言之,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是人类回归现实社会的渠道,关注教育主体的生活体验和生活实践,以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内化实践,以此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
...............
...............
第一章绪论
目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主要包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中,教育内容还不够丰富、全面,与生活实际有所脱离,教育价值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同时,生态道德教育及其生活化的建设与研究基本是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及其相关研究,或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建设及其相关研究当中进行的。而这一现状,不仅无法有效满足当代大学生个人进步的需求,而且也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报告(2016)》调查指出,“在连续两年(2015-2016年)调查当中,超过六成学生选择‘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回应社会热点问题’这些选项,且选超其他选项。”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面对当前大学生之于现实世界的实际诉求,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已然无法有效满足,道德教育生活化改革也因此迫在眉睫,成为新时代生态道德教育的迫切需要。当前专门而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及其生活化研究成果相对匮乏,这也为进一步深化和发掘其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与条件。美国环保主义者、生态学家和教育家鲍尔斯认为,生态道德教育的成果往往体现在两种教育的结合之中,即“文化教育与生态环境教育的结合之中”①,前者为主,后者为辅。教育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真正扎根生活,才能达到理想效果。理论需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被学生内化吸收,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深化理解。第四,以学生内化并指导实践为目的。内化,是指将自身所见所闻充分理解,辩证吸收,最终转化为自身主体行动的认知模式,是真正把知识溶进血液和骨髓的过程。
政治论文范文
......
第二章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来源
2.1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相关概念与内涵
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即将生态道德教育与生活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在教育过程中避免教条主义、机械主义、理论主义和抽象主义。基于生态道德教育和生活之间关系,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解析:第一,以学生校园实际生活为中心。即以生活本身为起点,以日常生活为依托,以指导生活为归宿。离开生活单纯谈生态道德教育,那就如同纸上谈兵。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存环境明显的网络化特征,让他们可以第一时间接触最及时、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让他们被动地远离了现实社会”②,这一问题往往导致理论高高凌驾于生活之上却没有关注生活。因此,在生态道德教育实践中,高校更要以学生学校生活为中心,考虑学生在学校中的现实生活情况给出有针对性的接地气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从学校生活中来到学校生活中去。现实生活纷繁复杂,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易受到多种外界事物的影响,教育者要善于发现生活,不知不觉地在理论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正确生态道德意识的树立。理论只有用来指导实践才更有意义,实践才是理论的最终归宿。第二,以学生为主体对象。学生的多元造就了生态道德意识的碎片化,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把握好大学生独特的个体生活特点和情感体验,学会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味地被动灌输,收效甚微。只有在生活中悄悄抹去教育的痕迹,尽可能削减学生的抵触情绪,尊重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提升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这也要求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者不断提高自身生态道德教育专业知识和素养,丰富相关教学内容,最后提升教学质量,收到理想的成果。第三,以校园生活实践为主要方法。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成果好坏也取决于参加生活实践的数量和质量。
随手丢弃废旧电池会造成严重重金属污染和无污染
2.2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要理论来源
19世纪的美国,传统教育模式与生活实际严重不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现象引起了杜威的关注,随即,他从生活视角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1)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杜威指出,生活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生活推动教育的发展,教育源于生活。①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教育是人的一种发展和成长,而发展和成长构成了生活。教育不仅仅是传统的学校中的教与学,而是学会关心生活,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任何教育活动脱离生活都是不科学的也是无法进行的。在生活的物质环境中学习,在生活的经验中磨砺,在生活的实践中锻造,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2)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杜威的论断不是单纯将驾驭与生活等同,而是用开放的眼光,将学校看成生活、社会,将教育与生活和社会联系起来,不要割裂。“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和家庭应将关注点放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而不是学习本身。单一枯燥的学习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学生需要的是一个如同生活一般人性化的舒适而有活力的学习环境。杜威认为的生活是经过学校“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丑陋现象”的生活,生活不是教条的灌输主义和死记硬背,应该是有温度的一个生活体验。将教育付之于生活,并从生活提取教育价值,更加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除了以上有关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教育以及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之外,鲁洁“德育生活化”理论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鲁洁“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人是生活的主体,应遵循生活的客观规律,在生活中学习和实践。道德是生活构成的重要一环,指引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道德生活化,就是将道德和生活相结合,以生活为中心,提高和丰富道德教育的现实效用和实践意义。
第三章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现状调查................................................................................24
3.1调查目的与调查内容..........................................................................................................24
3.2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25
3.3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总体状况.................................................................................26
第四章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存在问题与归因分析............................................................35
4.1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35
4.2相关问题归因分析..............................................................................................................40
第五章新时代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实践路径....................................................................46
5.1树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理念.................................................................................46
5.2推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生活化.................................................................................49
.......
第五章新时代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实践路径
5.1树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理念
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育人理念是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核心支撑。积极践行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在生活中开展生态实践活动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曾指出,“当代青年应该到基层和人民中去,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的精彩人生。”①实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向生活世界回归是教育实践的最终归宿。生态道德教育实践育人理念亦是如此,应当将各种生态道德教育学习实践活动贯穿到实际生活中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意识践行生态道德教育实践育人理念,受教育者不仅仅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参与,更要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发挥主体意识,这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者要在追求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同时,关注受教育者的参与性与自觉性,尽量满足受教育者的主观愿望与参与感。在开展生态实践活动过程中,教育者要牢牢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避免开展的生态实践活动效果不佳的问题。(3)注重育人主体之间协同理念的形成践行生态实践育人理念,不仅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职责,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实践活动过程中,常常伴随多元的生态实践内容与对象。这些零散的生态道德实践育人主体和内容常常无法形成协同一致的生态实践育人组织和理念,因此要不断加强各个生态道德实践育人主体之间的联系,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2推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生活化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执行,必须深入学生群众生活,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反映最新的时代精神内容。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内容需取材于现实生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生态道德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经之路。(1)生态道德教育内容需取材于生活在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中教育者应当坚持精华的部分,满足现实发展要求,打破传统模式束缚,创新生活内容。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实现的关键还在于教育内容是否贴合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更能引发受教育者的共鸣。教育者应当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社会热点话题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生态道德事件来抛出话题,引发受教育者的深思。(2)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应反映时代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可以说是当前中国时代精神的最鲜明体现。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体现,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关息息相关。在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过程中,教育者应当牢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涵与目标,向受教育者传达最新的政策讯息。受教育者要时刻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规范自身言行,积极投入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实践活动中。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是将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三者融合于现实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之中,三者需要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并最终落实落细于生活中。(1)深入观察生活环境,挖掘“接地气”的教学语言在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努力挖掘生动的生活话语来丰富生态道德教育语言,形成思想教学独特的话语风格。
.......
.......
结语
相关科学观点具有积极的启发性: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高效开展和与现实生活的贴合度,需不断充实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内涵意义,深化相关教育理论体系改革、创新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模式。这在夯实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研究理论根基的同时,也为及时、精准地发现新时代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中的不足之处提供真实可靠的解决办法。考核一个人的生态道德素养并不只是纸笔考卷上的游戏,而是在生活中各方面的实际行为和表现,以及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的能力。有研究认为,“实现道德主体的道德践行,道德教育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否则道德教育不能转化为道德践行,知行之间的转化是不可能的”①,而长久以来的教学方式往往容易造成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的局面,影响教育成效,践行也因此容易沦为奢望。德育生活化在总结陶行知、杜威等人对教育与生活的研究基础上,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方法,呼吁把关注点放到学生的生活中来,反思现实,并从现实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主张“生活中的道德有一大部分是缄默无声的,需要我们自己慢慢体悟”③。简而言之,鲁洁“德育生活化”理论强调充分借助富含大量道德的生活平台,培养学生理性的道德思维,营造更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将所学落实落细于生活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意义在于将所学生态道德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受教育者学习的场所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中,更应该多关注生动的现实世界。在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三者应当紧密结合,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特别是在生态道德理论知识教学中,教育者应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性,将书面语言向“接地气”的教学语言转化,形成深入浅出的生态道德话语表达。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