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政治论文,新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理论基础,又从全球贫困治理的现实性和新时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性出发,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世界视野。从而总结借鉴精准扶贫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乡村振兴发展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同时也为全球绝对贫困问题的治理提供理论经验,构建反贫困命运共同体。但是,由于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未来贫困问题的绝对消除,中国将会着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并且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将会呈现多样性和时代性,中国贫困治理将在未来努力探索相对贫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治理模式。
.....
绪论
本文研究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在研究内容方面坚持广度和深度的统一。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消除贫困的论述为切入点,探究了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源泉,并结合当下中国精准扶贫和脱贫的具体实践总结经验,系统地对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进行全方面的梳理。其二,在研究角度上坚持史论结合。本文旨在从坚持实践与历史的发展的维度通过对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着重研究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展现精准扶贫论述的系统化、理论化。其三,在材料选择上,深入研究学习习近平的专著、讲话和文章。本文将通过从习近平个人实践经历入手,采取大量的一手资料,材料具有权威性。本文研究面临的难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精准扶贫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其研究具有跨学科、多角度的特点,内容涵盖范围广,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研究少且深度不足,因此本文研究可参考的本学科领域文献较少。另一方面,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实践前提,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将随着精准扶贫的实践赋予新的内涵,本文的研究只是针对精准扶贫发展过程的阶段性成果,其全面性和延展性不足。
.....
第一章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思想
因此,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历史的人的形成是共产主义成为可能的前提,经济性质上的解放才能为无产者联合起来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基础,只有在经济上解放了贫困群众的物质需求,共产主义才有强大的物质推动力,人的解放才能在物质、文化、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权利能力上逐步变为现实。因此,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从马克思人的发展和解放角度出发,在根本上是为了中国和世界各国贫困群体的共同富裕和全面解放,本质上同“人的解放”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仅是为了中国贫困群体的解放,亦是站在全人类实现幸福的角度出发而进行的科学方略与实践。十月革命前,为列宁宣传和教育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进行政治斗争获取经济利益,并最终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消灭资产阶级,努力创造一个富裕和谐、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后,列宁认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国家摆脱贫困的根本方式,“无产阶级取得国家家政权以后,它的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生产量,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④因此,列宁领导制定了新经济政策和迂回赶超战略,发展大工业和电气化,并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为工业提供物质基础,消除俄国贫穷落后的状态。
第二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扶危济困思想
儒家畅想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人民自古以来的理想追求,《礼记·礼运》篇描述了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描述使人民幻想一个人人为公、财富均等的理想社会。扶危济困的最终价值归属是为了天下“大同”,构建人人平等互助友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理想社会,梦想人民过着门不闭户、安居乐业的富足生活。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也是对理想社会人际关系的美好设想,主张不分亲疏、贵贱、等级施以无差别的爱,形成社会守望相助的和谐氛围。历朝历代君主都为实现大同社会的美好设想而付诸实践,但皆因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失败,但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坚持全方位实现人民所向往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社会,不断“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①努力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并且在论述精准扶贫中也从全人类的幸福出发积极构建反贫困命运共同体,秉持“计利当计天下利”②的价值理念,不断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
第三章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32
第一节精准扶贫的关键前提—“扶持谁”...............................................................32
第二节精准扶贫的核心保证—“谁来扶”...............................................................36
第三节精准扶贫的中心环节—“怎么扶”...............................................................39
第四节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怎么退”...............................................................48
第四章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特征和意义..................................................52
第一节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52
第四章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特征和意义..................................................52
第一节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52
第二节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57
第三节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60
结语...............................................................................................................................................63
......
第四章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特征和意义
第一节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在从生产力发展规律出发推进精准扶贫实践,精准扶贫根本举措在于通过产业扶贫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解决绝对贫困之源。同时,主张从生产关系出发不断完善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同时,“美好生活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①注重精神扶贫不仅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力的方式,也是推进贫困治理长效发展的内在动力。精神不足是贫困产生的首要问题,物质富足是建立在强大的精神依托之上。只有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发扬奋斗精神,才能在主观上敢于迎难而上、披荆斩棘。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奋斗才能脱贫致富。通过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扶危济困和守望相助的社会扶贫氛围,树立良好家风,培育淳朴民风和文明乡风,提高干部和贫困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发展教育扶贫,助推贫困地区的长效发展。因此,习近平针对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多次强调在精准扶贫实践中要注重扶志与扶智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强调内源扶贫和外源扶贫的双重作用,坚持从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双管齐下,从而形成扶贫的可持续动力。
第二节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习近平在继承其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路线创新指出到第一步先到2020年消除贫困的绝对状态达到物质的满足,未来要立足消除相对贫困的状态,以达到全面的共同富裕。第三,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全体人民的全面解放。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完全理性人脱离阶级和历史追求人的利益最大化,而马克思主义却批判说过:“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习近平坚持精准扶贫实践着的现实的人为主体消除贫困,既立足于生产力发展之根本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又提倡激发人的内生动力增强精神脱贫的力量,也为逐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付诸实践。总之,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具体消除贫困的实现路径作出了战略部署和科学规划。
.......
结语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对于相对贫困的实现路径及如何构建反贫困命运共同体等相关问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未来也将持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积累,深化对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实践运用。反贫困是人类矢志不渝的共同追求。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尔虞我诈”和“利己主义”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自始至终是为了全体劳动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最贫困群众的共同富裕,不断调整和完善国家贫困治理体系,提高贫困治理能力,不仅积累了贫困治理的中国经验与智慧,也成功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比接近,但农村农业发展的短板仍然是我国未来长期发展中需要破除的最大短板,推进和完善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时代课题,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