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政治论文,正是这种要求,才使得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要坚守这条主线,坚持这一主旨。阐发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理论体系,说明了新时代文艺人民性思想的本质、方法和目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和与时代脉搏共命运的理论体系。这一思想理论体系紧紧抓住“文艺人民性”这一思想主线,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的文艺人民性思想重要论述为理论资源,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的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指明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创新,提出了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人民文艺事业的实践方略。概而言之,本文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发展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挖掘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的唯物史观理论基础,阐明了人民美好生活精神需要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和终极目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要义是为什么的问题,这是本文孜孜以求探索和解决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要实现人性的完全复归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因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做出一切努力的最高价值追求。满足人民的美好需要,追求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做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立场和起点,更是最根本目的和终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中,我们最根本的任务,是为了人民。
........
绪论
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追寻探究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形成的原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学观、实践论的具体表述的研究分析,总结文艺人民性思想的最初形成。其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在中国各不同实践历史时期的具体特征的归纳和总结,从而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中国化的丰富和发展,由而论证其鲜明的实践品格。再次,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本质特征出发,探究文艺与人民统一性的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科学内涵,研究其面对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现实问题所作出的创新性的回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目标之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格局之下,研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新高度、新使命、新视野。深刻分析新时代下我国文艺事业发展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在文艺人民性思想科学体系的指导下探索并提出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具体可行性方法和对策。本文将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研究纳入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人民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方向与脉络,全面系统地总结其中国化的推进历程。立足于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时代性基础之上,概括总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本质内涵及创新性,并基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科学指导意义,探索发掘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具体方法和对策。文章具体的结构为绪论、正文和结论。
........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奠基和形成
人们总是通过一定的“尺度”达到审美想象,通过审美想象来进行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世界的把握,创造出一个艺术世界。在这个艺术世界里,人们会通过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来使人惊醒,从而按照人的意识来改造客观世界。因而,我认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通过劳动实践并以一定的尺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规律,来创造出文学艺术。这就是我对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在文学艺术产生过程中起到的本质力量作用的理解。文艺作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产物,而判断文艺作品美不美这个尺度是由人来把握的,因而我理解到,在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的这一尺度就应该是人民性。为什么呢?马克思认为,我们从事一切实际活动的出发点都是人。因而从人出发进行劳动创作产生的文艺作品,它是不是能给人以美的感受,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他所表达的社会意识是不是能践行给人以美的追求的社会意识,判断的起点是人,终点也是人。当文艺作品的创作给人以美的感受的时候,文艺作品的创作才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当文艺作品的创作不能给人带来愉快幸福等具体美的感受的时候,文艺作品的创作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大致沿两条脉络发展。其一是苏联代表人物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推进,特别是列宁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文艺的党性原则,极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其二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几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阐述和贡献,收获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中国化的丰硕成果。需要提到的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的中间环节。他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本人也进行创作,受到恩格斯和列宁的称赞。普列汉诺夫在捍卫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有突出的历史贡献,他是重要的衔接环节。在俄国的文学艺术领域完成了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历史任务,在破旧立新方面,普列汉诺夫做到了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引领入俄国以唯心主义占领导地位的文艺创作领域,同时在如何正确运用、驾驭唯物史唯物论的问题上,他克服理论界盲目机械,公式化的传播,抵制这样的思维方式,这也是普列汉诺夫做出的重要贡献。
........
第三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坚持和继承.......................49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特征..................................49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内容特征.............................................................55
二、第四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创新和拓展.......................67
三、一、新时代人民文艺事业推向新高度............................................................67
二、民族复兴目标赋予人民文艺事业新使命........................................................................70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人民文艺事业新视野......................................................................74
第五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践行.............................79
一、新时代我国人民文艺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79
二、大力推进我国人民文艺事业发展的对策思考...............................................................84
........
第五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践行
一、新时代我国人民文艺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文艺创作是创作者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把握,通过主观的文学艺术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对象化活动。文艺工作者通过自身的创作个性来构建由内到外或者由外到内来实现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不同的艺术家客观的成长经历与背景导致他们的主观思想、看法都不同,因此在文艺作品中对于现实的反映也会完全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与创作风格,这也体现了文艺作品的多样性。但艺术家的个性体不能脱离社会性,他要通过社会性才能表现出来才能具有价值。如果文艺创作只是个体感受性的随性捕捉,而脱离群众与现实的大背景,那么这样的作品是得不到时代的认可与人民共鸣的。只有个人情感体验体悟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创作出经典的文学作品传颂讴歌。但是由于西方思潮的涌进,出现了一些作家强调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个人价值的体现,只强调自我感受的抒发、个性的释放,这都不同程度地背离了普罗大众,这样势必造成文艺失去人民的根脉,这样也必然难以产生精良之作,总体上这是一种与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对立的文艺审美倾向。
二、大力推进我国人民文艺事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文艺的性质关乎着文艺创作的方法和范式,影响文艺作品的审美取向和鉴赏标准。在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文艺人民性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斗争中形成的,解决了许多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没有办成的大事,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最鲜明的特征就在于将人民群众看作是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文艺的继承与发展也仍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针对“唯经济效益”的功利主义倾向,习近平讲,“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1,“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2;针对“去思想化”“去中国化”等倾向,习近平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3,“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4,而针对文艺创作与批判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习近平讲,“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5,“戏弄历史的作品,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6。在多元化、多样化的文艺需求面前,娱乐化、低俗化泛滥和在生理上的快感并不可靠,消磨了人民文艺本应拥有的精神美感的体验,对此习近平坚决反对“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7,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p#分页标题#e#
.......
结论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指导思想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面对全新历史时期下新的形势和需要解决的新的问题,正在以其极强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能力发挥着强大的指导力量。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文艺人民性”的理论线索,阐明了文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旨和主线。从19世纪以来的德国,一直延续到今天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创新超越时间和国别的内在规律性和主线到底是什么?这也是本文所重点考察的内容,并得出了系统的总结。一个思想理论的成熟与否就在于其知识体系和思想逻辑的体系化程度。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还在于初步完成了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体系构建的阐述,即立足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理论,系统性地阐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基础,运用扎根人民的创作方法,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创作符合时代性和人民审美的文艺精品,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要求,最终以繁荣和发展人民文艺事业来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