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历史唯物主义背景下贝格尔宗教学理论分析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8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30909185420029
  • 日期:2020-03-0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彼得·贝格尔的宗教学理论,其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元理论部分的论述集中突出了人的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表达出宗教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质这一核心。其次,在对宗教世俗化问题的分析中追根溯源,抓住矛盾与实质,整个逻辑表现了辩证分析的特征。最后,在对理论的反思和后来的理论转向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历史,彰显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如果用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来表示宗教与世俗,那么神圣化意味着用宗教完全覆盖世俗,世俗化意味着世俗和宗教之间重合的部分越来越少,多元化则意味着两者没有分离,在现代社会的大框架里共存共生。从对传统宗教神圣化功能的坚持到对现代宗教生命力的肯定,从对宗教世俗化的消极认证到对多元宗教发展的具体分析,贝格尔的理论脱离了原来的片面化和理想化,用一种发展的、全面的、现实的眼光看待宗教与现代世界的关系,在自我批判中与时俱进,其思想价值值得肯定。理论的转变是社会现实矛盾变化在思想观念上的体现。随着人类文明的纵深发展,人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贝格尔的理论转向就是对这一现实的反映。

..........

 

导论

 

研究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材料较新。国内对贝格尔宗教学的研究还不到二十年,被翻译的宗教学著作约有六本,较近的是 2015 年出版的《宗教美国,世俗欧洲》(2008)与《宗教社会学:彼得·贝格尔读本》。其中有不少是贝格尔与其他学者的合著,多体现宗教学界的一些共识。而贝格尔的最新独著《现代性的诸多祭坛:迈向多元化时代的宗教范式》(2014)尚未被翻译成中文。该书是贝格尔后期多元化理论的代表作,应该被及时纳入到针对贝格尔宗教学的整体性研究中。二是角度较新。本研究在对贝格尔宗教学思想、脉络进行整体性梳理的基础上,致力于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做出评析,挖掘其理论价值,点明其理论局限,揭示其现实意义。这一角度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未有过。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历史的视角和原则来揭示各种现实状况的本来面目。因此,这将提供一个较新的、较为科学的视角。
.........

 

第一章 贝格尔宗教学理论的背景

 

一 研究背景
探讨神学的人不一定是客观的观察者,但客观的观察者一定尊重神学。贝格尔出生于维也纳,二战后移居美国。他是温和的路德派教徒,但他没有攻读神学学位,也不是教会职员,所以他称自己是“平信徒神学家”(laytheologian)。贝格尔在早期曾受到新正统神学影响,去批判新教自由主义,但在后期的著作中他始终强调自己是一名自由派的新教徒。史蒂夫·布鲁斯(Steve Bruce)相信,贝格尔对世俗化不断变化的评价很可能是他身上两种不同特质不断变化的平衡的产物。①这两种不同的特质是社会科学家的身份和基督徒的性格。这两者是难以分开的,但贝格尔多次强调他的信仰和他的研究并没有什么关系,他想法的改变不是由于神学的转变。作为一个严肃的理论家,贝格尔一直试图站在宗教之外客观地看待宗教现象。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出于自身理论的转变而选择了与之相符合的神学立场,而非相反。
彼得.贝格尔

 

二 理论来源
而且,他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挖掘出资本主义的宗教性质,借用“拜物教”的概念揭示了对商品、货币、资本等物的崇拜的世俗根源在于社会的经济的物质生产。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主导下,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无法占有其劳动产品,也无法掌控市场,他们的命运由商品的命运所支配。资产阶级为了掩盖剥削的事实,宣扬神秘的拜物教观念,把社会物质生产赋予物的特性说成是物的自然本性。这样人们就只能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掩盖了。马克思正是基于宗教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和虚幻性。他从世俗矛盾之中寻找异化产生的社会根源,展开对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的批判,批判的角度非常现实和彻底。
宗教神圣化

......

 

第二章 贝格尔宗教学理论的整体性阐析..........17
一 宗教的定义与本质..................................17
二 宗教的功能.........19
三 宗教的世俗化..........................................23
四 宗教的多元化..........................................28
第三章 贝格尔宗教学理论的价值分析..............36
一 理论价值......36
二 理论局限......40
三 当代启示......44结语............................48

.........

 

第三章 贝格尔宗教学理论的价值分析

 

一 理论价值
贝格尔的宗教学理论是实践导向的,他始终在思索宗教应该如何应对现代情境和多元化状况,在一个充满选择和竞争的未来如何发展。面对现代化和多元化,国家需要依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社会和谐发展的宗教治理模式,不能照搬照抄,必须尊重实际。在宗教问题的研究中,除了需要历史的眼光,还需要现实的关怀。通过历史,能反思过去,预测将来,而掌握现实,尊重事实,就能对这些预测进行调整和修改,以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新情况。贝格倡导世俗和宗教的共存,提倡不同宗教间的对话,对当代宗教发展的思考富有启发性。他认为一种宗教话语必须同时应对来自其他宗教话语和世俗话语的挑战。“真正的现代性应该是有世俗性话语为主导的宗教多元性。”①这是基于现代宗教发展的实践得出的科学认识,既认可了世俗话语的强大力量,又对多元宗教的发展寄予了希望并提出了对策。可见,贝格尔的宗教学理论,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

 

二 理论局限
宗教异化,简而言之,就是作为人的创造物的宗教反过来限制和支配人。贝格尔对宗教异化的基本理解来源于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但又有所不同。首先,理论出发点不同。费尔巴哈从人对自然的依赖感出发解释宗教异化,马克思从宗教产生的社会经济现实来分析宗教异化。贝格尔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中心来分析宗教异化。其次,对待异化的态度不同。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待异化的态度基本上都是批判的,他们都主张消除异化。费尔巴哈主张建立一种以感情、爱为基础的新宗教,马克思则主张消灭私有制。贝格尔对异化的理解基本上是积极的,他认为异化不是必然要被消灭的,也没有研究消灭异化的具体途径。然后,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同。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的,持有反宗教的立场,马克思没有否定宗教,但也鲜少提到宗教的正面作用。贝格尔出于对宗教自身发展的关注,较为详细地讨论了宗教和异化以及非异化之间的关系,主张辩证地看待宗教与社会的关系,而不作任何价值判断。

.....

 

参考文献
1. Peter L. Berger, Brigitte Berger, Hansfried Kellner, Homeless Mind: Modernization andConsciousness[M]. Pelican , 1974.
2. Peter L. Berger, 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M].Garden City, N.Y., Anchor Press, 1990.
3. Peter L. Berger, The De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 Resurgent Religion and World Politics[M].Washington D.C.: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Center, 1999.
4. Peter L. Berger, The Many Altars of Modernity: Toward a Paradigm for Religion in a PluralistAge[M]. Boston: De Gruyter Mouton, 2014.
5. Paul Tillich, The Future of Religion[M]. New York: www.zhonghualw.comHarper & Row, 1966.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 [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M].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9. [美]彼得·贝格尔.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再发现[M].高师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 [美]彼得·伯格.世界的非世俗化:复兴的宗教及全球政治[M].李骏康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