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文哪里有?本研究以“调肝布津、养阴通络”为治疗原则组方调肝布津饮治疗阴虚血瘀型pSS,与单用羟氯喹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药调肝布津饮及西药羟氯喹治疗 pSS 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中药调肝布津饮及西药羟氯喹均可以降低 pSS 患者口眼干 VAS 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改善唾液流率、泪液分泌水平,且调肝布津饮疗效较羟氯喹更突出。
临床研究
2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将上述标准纳入的 62 例患者按入组顺序进行编号,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中药组(31 例)和西药组(31 例)。
2.1 治疗方法
2.1.1 中药组
调肝布津饮:生地 20g、山萸肉 15g、川芎 10g、当归 10g、柴胡 20g、白芍 15g、北沙参 15g、麦冬 15g、酒桃仁 15g、红花 10g、甘草 6g。
水煎至 400ml,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
2.1.2 西药组
硫酸羟氯喹(纷乐)(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100mg/片,14 片/盒;每次 200mg,每日 2 次。
以上两组均在患者服药 6 个月后对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两组患者在服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等安全性指标,西药组患者治疗半年进行眼底检查,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对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应积极对症处理并进行详细记录。
2.2 观察指标
(1)中医症候评分(见附录)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病例数÷总例数×100%(2)泪液分泌试验:即 Schirmer 试验。将 2 张 5mm×35mm 滤纸在距一端 5mm 处折成直角,将此端分别放入患者双下眼睑中外 1/3 处的结膜囊内,嘱其闭目夹持 5min 后取出,测量滤纸湿润的长度,小于 5mm 者为该试验阳性。(3)唾液流率测定:采用吐取法,患者开始前用清水漱口,保持口腔内清洁无刺激,在口底聚集唾液,将唾液每隔 1min 吐于量杯内,收集 10min 后记录数值,低于 1mL则为异常。(4)实验室指标:超敏 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免疫球蛋白 G(immunoglobulin G,IgG)、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5)安全性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临床研究期间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以及出现的任何不良反应,西药组同时观察记录眼底检查的异常变化。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年龄构成情况
本次试验 62 名纳入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 48.26±9.14 岁,其中 20-30 岁 1 人,占总人数 1.6%,31-40 岁 15 人,占总人数 24.2%,41-50 岁 18 人,占总人数 29.0%,51-60 岁 23 人,占总人数 37.1%,61-70 岁 5 人,占总人数 8.1%,提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发于 51-60 岁之间中老年人群,其次是 41-50 岁中青年人群。中药组 31 例,20-30 岁的 1 人,31-40 岁 7 人,41-50 岁 9 人,51-60 岁 10 人,61-70 岁 4 人,年龄极值为 66 岁、28 岁,平均年龄 48.87±9.68 岁;西药组 20-30 岁的 0 人,31-40岁 8 人,41-50 岁 9 人,51-60 岁 13 人,61-70 岁 1 人,年龄极值为 63 岁、35 岁,平均年龄 47.65±8.69 岁;两组年龄用独立样本 t 检验,t=0.525,P=0.602,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 1。
讨论
1“调肝布津、养阴通络”立论依据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因其口目、皮肤、鼻咽干涩、关节疼痛等典型临床症状,古时根据“诸涩枯涸,皆属于燥”,被称为“燥证”、“内燥”等,现代医家称其为“燥痹”。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以阴津亏虚为基本病机,以滋阴润燥生津为基本治则。然燥痹临床证候繁多,单纯滋阴润燥恐无甚良效。临床中我们发现,干燥综合征患者除了口眼干燥表现十分明显,还常伴有关节疼痛麻木、或乏力低热,或腮腺肿大,或肌肤甲错,或经闭经少,或舌紫暗、边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等表现。因此,基于干燥综合征发病机理,我科提出干燥综合征发病以阴虚津亏为本,肝阴血不足为关键因素,瘀血为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
1.1 阴虚津亏为本
燥邪是本病主要致病之邪,其性干涩,最易伤津耗液,外感燥邪则周身失于濡养,出现干燥之象;或素体禀赋不足,阴虚血弱,阴液亏虚,五脏功能失调,则燥证丛生。多数医家认为肝、肾、脾、肺功能失调与本病发病密切相关,气血津液失常均可作为本病的病理因素。燥邪伤阴耗液,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阴不足易致肝郁气滞,气机失畅则津液不生不布,肝不藏血则五脏失养;肝肾同源,肝体有损伤及肾阴,肾主水藏精,在液为唾,在体合骨,肾阴精亏虚,则津液无以为生,骨髓失养;肺主气,通过宣发肃降运动来输布津液,其喜润勿燥,肺阴亏虚,肺失宣降则水液代谢障碍,使周身出现干燥症状;脾气散精,输布气血津液至全身各处,濡养各脏腑器官,肝阴不足,横逆伤脾,则脾阴不足,脾为肺之母,若肺燥日久,进一步耗伤脾阴则脾运化无权,津液乏源。
2 调肝布津饮组方原则
调肝布津饮选用临床常用中药生地 20g、山萸肉 15g、川芎 10g、当归 10g、柴胡20g、白芍 15g、北沙参 15g、麦冬 15g、酒桃仁 15g、红花 10g、甘草 6g 组方。
2.1 方义
君药:《神农本草》记录生地:“味甘寒,生川泽…逐血痹…填骨髓”,能滋阴养血、清热凉血;山萸肉性味酸、甘,最善补肝肾之阴,同时敛气涩津,《名医别录》里记载其“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又有《日华子本草》中言其可“破癥结”。可见山萸肉在补益肝肾的同时,还是除痹化瘀之良药。二者合用补肝阴、固肾精以治本,同时行滞化瘀,使肝血不妄行,共为君药。
臣药:《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肝欲散,以辛散之,以辛补之。”当归辛甘温,补益肝血、活血行气,为血家之圣药;川芎辛散,入肝经,活血通经之力强,为血中之气药,可补肝气。二者合用,投其疏泄条达之性,长养藏血之脏,寓以气血和调、阴平阳秘之意,共为臣药。
佐使药:《本草乘雅半偈》中言明,柴胡主春生之气,善达少阳之木气。是疏肝解郁、宣气行瘀之良药;北沙参、麦冬质清润,养阴生津、清养肺胃,卢尚岭教授[11]认为麦冬尤擅补心肺之气,使气旺津行,血运通利;《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到白芍为气血调和之佳品,养肝之圣药。其味酸甘,敛阴生津而益营血,且其性微寒,以防肝郁而化热。有学者[12]经考证认为,其疏肝活血之效不应被忽视;红花辛温,质轻升浮,擅祛经在上之瘀血;桃仁质重沉降,偏入里破脏腑之瘀血,二者一升一降,增强祛瘀生新之功,使瘀去血活。甘草调和诸药、养血柔肝,共为佐使。
诸药合用,滋阴润燥,使肝体得养,津血得复;化瘀行滞,使脉络通畅,气血调和,津液得布,诸症自解。
结语
1 结论
本研究以“调肝布津、养阴通络”为治疗原则组方调肝布津饮治疗阴虚血瘀型pSS,与单用羟氯喹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中药调肝布津饮及西药羟氯喹治疗 pSS 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2)中药调肝布津饮及西药羟氯喹均可以降低 pSS 患者口眼干 VAS 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改善唾液流率、泪液分泌水平,且调肝布津饮疗效较羟氯喹更突出。
(3)中药调肝布津饮及西药羟氯喹均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清 hs-CRP、ESR、RF、IgG、IL-17 水平,且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
(4)中药调肝布津饮治疗 pSS 临床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