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论文哪里有?《易筋经》一书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文化丰富多彩,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视域展开研究。一直以来研究《易筋经》功法动作、临床疗效的论文居多,对理论文化研究的论文较少,本文从中医养生视域对其进行解析,抛砖引玉,希望可以有更多学者关注《易筋经》理论文化的研究。
1 关于《易筋经》的研究
1.1《易筋经》成书与作者
目前关于易筋经的成书与作者尚无定论,存在三种假说,分别是北魏达摩说、明代紫凝道人说、新说。
1.1.1 北魏达摩说
《易筋经》传本中都有题为唐·李靖与宋·牛皋的两个序,“李序”中记载该书成书于北魏,为达摩所作。达摩大师在魏孝明帝太和年间,自梁适魏,面壁少林寺,待九年功毕后坐化,少林僧人在修葺达摩大师面壁处时,得一铁函,后取出函中经书两帙,一名《洗髓经》,一名《易筋经》。《洗髓经》帙归于慧可,附衣钵,共作秘传,后世罕见,惟《易筋经》留于少林,以永师德。经书由天竺文所写,众僧难以译得全文,故不得要领,失却作佛真正法门。其中有一僧,志向高远,怀《易筋经》遍历山岳,得遇西竺圣僧般剌密谛,才得以详译其义。后随圣僧进修,得所谓金刚坚固地,入佛智地,为有基筋矣。乃随圣僧化行海岳,不知所踪。徐鸿客遇之海外,得其密谛,既授于虬髯客,虬髯客复授于李靖。“牛序”中主要记载牛皋途中路遇一游僧,手持一函,嘱其予岳飞,岳飞见函后,自知将休,付函于牛皋,牛皋藏册于嵩山石壁之中,待后世有缘人自得之。
关于“李、牛二序”中的内容,清代学者凌廷堪和周中孚以及民国时期徐哲东与唐豪两先生都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并列举出其中与历史史实不符的内容,认为《易筋经》是后世伪托达摩之名所作的伪书。从文章笔法、承启法及语言方面均不符合印度习惯,所用词语多为本土道家和医家用语,如清虚、阴阳、猿马、筋膜等,由此也可反证非达摩所作,但众多《易筋经》版本均有李、牛二序,并且序中内容与正文呼应,所以暂可作为《易筋经》成书年代和作者的一种推论。
2 中医养生发展历程和指导原则
2.1 中医养生的发展历程
2.1.1 先秦时期
周代,《易经》、《周礼》、《诗经》等经典中均有养生的论述。《易经》着眼于宇宙天地,社会人伦,认识宇宙变化规律,探讨人生奥秘。《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被奉为人格精神养生的格言。此外,“需卦”、“颐卦”、“鼎卦”等卦中了解到西周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服食、饮酒、饮水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20]《周礼》中关于饮食礼制,设立“食医”等制度,把饮食保养纳入国家礼仪制度,说明当时对饮食与养生已经有足够的重视。《周礼》所记载的饮食制度为中国古代饮食制度之滥觞,其所蕴含的饮食思想和饮食观念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21]《诗经》中《公刘》关于“相其阴阳,观其源泉”的记载、《东山》“洒扫穹窒”、《七月》“穹窒熏鼠”,是洒扫庭院,堵塞鼠洞、熏杀老鼠的记载,反应了周人的居住环境观。《生民》记载姜嫄怀孕后稷时,谨慎调养,重视胎产卫生的事实。
先秦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有“善摄生者”之说,提出“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和“少私寡欲”等思想。庄子最早提出“养生”一词,《庄子·养生主》中有“文惠君闻庖丁解牛之言而得养生”之说。提出“心斋”、“导引”、“呼吸吐纳”等一系列保养精神,形体的养生方法。孔子作为儒家祖师,重视修身养性,强调精神修养与养生的关系,倡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从而实现“仁者寿”的养生目标。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大学》《中庸》等有关著作中。孟子则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深寓炼气养生的哲理,“养心莫善于寡欲”,养生重在养心,达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崇高境界。《管子》的养生强调精气神的修炼为强身健体之本,重视精神意识和内在生命力的精气在身心锻炼中的中心价值,强调”精存自生“的观点。[23]《吕氏春秋》为杂家之作,思想集儒、道两家,在养生方面,提出“知本去害”即懂得天地四时阴阳变化,去除五味、五情及自然气候所带来的损害,并提出按不同月令养生大法,开四季养生的先河,还提出“运动养生”、“饮食养生”的具体法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3《易筋经》与中医养生的联系
3.1 清虚洗髓与保养天真
《易筋经》总论中关于清虚洗髓的论述与上古天真论中的论述相类似,上古天真论中黄帝请教岐伯,为何上古之人能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则半百而衰,岐伯回答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阴阳、和术数、节饮食、常起居、不妄作,反观今时之人,饮酒作乐,醉以入房,耗散其天真之气,不能保养精神,护养精气,起居生活没有节律,所以导致两者不同的结果。
关于清虚洗髓,人之初生,本来原善,随着沾染情欲,脏腑肢骸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习练易筋经,第一步就需要清虚洗髓。
两论均表明培养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养生的第一步,彻底改变错误的生活习惯是养生的基础,建立正确的养生观念,涤除种种危害生命的恶习,保持恬淡的心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却病延年的第一步。
3.2 脱换易筋与体质养生
《易筋经》中所提的脱换易筋,指变换习练者的筋骨状态,使弱者易之强,病者易之康。易筋经中提到筋骨有九种状态,分别为筋弛、筋挛、筋靡、筋弱、筋缩、筋壮、筋舒、筋劲、筋和,其中筋弛则患病,筋挛则瘦弱,筋靡则痿痺,筋弱则懈倦,筋缩则死亡,筋壮则强壮,筋舒则长养,筋劲则刚健,筋和则健康。由于先天禀赋的不同,筋骨状态也种种不一。
体质养生是根据不同的体质,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纠正体质的偏差,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体质是指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上和心理上、生理功能上相对稳定的特征。[30]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
脱换易筋与体质养生都是通过后天的活动,达到延年益寿、预防疾病的目的。两者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脱换易筋改变的是先天禀赋,体质养生则是从后天调养方面入手,以弥补先天之不足。
4 结语
《易筋经》一书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文化丰富多彩,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视域展开研究。一直以来研究《易筋经》功法动作、临床疗效的论文居多,对理论文化研究的论文较少,本文从中医养生视域对其进行解析,抛砖引玉,希望可以有更多学者关注《易筋经》理论文化的研究。
例如太极拳、瑜伽等功法,已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文化在其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带一路的兴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外交流会更加频繁,如何使像《易筋经》这样优秀的传统功法更好的传播,理论文化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