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写论文之前,选导师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很多在职研究生都是通过网络完成学习,学习内容也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上,并没有深入学习过的论文写作,这时候找一个“领路人”,帮助自己完成论文写作就是十分重要的。小编提醒大家,选导师和恋爱、就业等一个,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同学们在选导师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追求专家、顶尖教授,一定要考虑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特点,选择与自己合拍的。建议大家可以选择年轻且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导师,这类导师学生较少,有更多的精力知道你写作,沟通起来也比较容易。下面我们详细谈下在职研究生如何选导师。
1.考虑课题和导师研究方向的契合度
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更具有专业学科特点的高等教育,相较于本科的通识教育而言,最主要的特点是开始具有了学科内研究方向的区分。导师大多数都是博士学位,在其研究领域上已经是很具有具体性、针对性。
比如,本科的经济学,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阶段就有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等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每个导师都会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有一个研究方向,这就需要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与自己导师能够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最好一致,通俗点说就是两人要有“共同语言”,研究方向在一个频道上。一些理工类专业可能更加细化。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有的虽属于同一专业但是不是同一研究兴趣的点,可能差别会很大。如果导学两人的研究方向不一致,这无疑痛苦的是导学两个人,导师觉得学生缺乏科研动力,毫无学术追求;学生则是激发不了学习兴趣,产生懈怠心理。这就需要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时做到“对症下药”。
很多高校是考研录取后选择导师,一旦选择不允许更改。在选择导师的研究方向上,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对意向导师的研究方向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谨慎选择导师。可以利用学院网站上的导师简介,一般简介都会介绍该导师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可以向同专业师兄师姐咨询,询问一些各个导师的研究兴趣。也可以通过该导师近期的科研课题、论文来归纳意向导师的研究兴趣。对于学生的而言,需要对自身的学术基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自己本科的学科门类,知识基础,学术背景,自己的研究兴趣,某专业在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某专业的继续深造的趋势等,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因素,都会对选择导师的研究方向产生影响。
反之,导师也可以通过查阅学生的个人简历、研究计划书、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业规划、交谈等方式对报考学生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学生无论是学术积淀还是人生阅历都是远远不如导师,学生应该提前做好功课,主动去联系意向导师。如果是小范围的研究兴趣不一致,也应该调整自己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导师的方向,切记不能我行我素,另起炉灶。
2.注意导师的性格和你是不是比较搭
谈师生之间的性格匹配可能会有点敏感,但是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是不同的,但是就自己的体会而言,这一点有时却很重要,直接影响到师生之间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开始学习和工作。
和谐的师生关系双方都是心情舒畅,紧张的师生关系双方都是心情郁闷,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千差万别,活泼的、文静的、开朗的、拘谨的、豪爽的、严肃的,温文尔雅的、热情爽朗的等等。有的导师学术端正严谨,致力于朴素的学术研究,有的导师学术开放包容,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社会活动都是有声有色,有的导师横向课题,科研项目较多,倾向培养学生做具体的项目,有的导师担任行政职务需要学生协助一些行政事务。这就会出现一些师生之间性格特征不一致的情况,活泼开朗的导师可能喜欢活泼开朗的学生,文静内敛的导师可能喜欢安静内向的学生。
比如,某导师学术研究很是朴素端正,性格文静内敛,拘谨,注重学科的理论研究,注重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理论水平的培养,鼓励其考博深造。而其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性格活泼开朗,不拘小节,自身发展上注重社会实践,毕业规划是毕业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该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了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会担任了学生干部,热衷于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经常需要花费时间做一些学生工作挤占了学习时间引起导师的不满,要求其脱离各种学生组织专心做学术研究。学生则认为自己不适合读博士,就业市场注重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单纯的文献研究并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表示很受伤。这其实就是性格冲突。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不同的性格特征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很容易产生观点冲突。有的导师还会面临哺乳期产假,出国进修,承担某些社会职务等个人事项。
在师生关系相互选择的阶段,需要学生对导师的性格特点和目前的工作状态有个了解,在选择导师时可以与上届的学长学姐交流,增加对导师了解。在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中,积极地与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多向导师吐露自己的心声。
3.培养方式的匹配
这里的培养方式指的是导师对于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具体管理理念和方式。
由于各个高校的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院施行的都是导师负责制,导师既作为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老师,也是日常管理上是管理者,由于不同学科的差异较大,培养方式肯定会存在差异。
比如:理工类专业,学术研究需要进行各种实验,学术成果的取得更是需要长期的科研攻关,所以理工类专业的制度化管理会更加严格。一般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都会有实验室、工位或者办公室,很多导师会制定实验室的学习制度,比如定期组会制度,每周工作日值班制度,重大科研攻关期间的特殊制度,有的防止学生不在实验室甚至会有每日打卡制度。这就可以通过地点与时间对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进行约束,利用项目部制实现对于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全方位管理,俗称“圈养”。
还有一些人文社科专业,无需做实验,也较少承担各类课题项目,导师对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是学术指导与教学,较少施行严格的工作日制度,俗称“放养”。如果缺乏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那基本就是自我管理。
到底是“圈养”好还是“放养”好,笔者认为还是根据学科特点而已,理工类专业由于高度的技术性、专业性、连续性,有的必须要借助实验设备和多人合作才能得出结论,需要高度专一,高效的时间投入来保证科研的进行,所以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人文社会类更多的是社会的观察力、理解力,自身的知识储备,更多的是知识量的积累,有的需要做社会调研和田野调查,社科的“实验室”其实就是社会。
经管类可能更需要不断的在企业实习,对企业的工作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这样也是在促进自己对于学科理论的理解,也积累了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