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文哪里有?本文总结了描摹性副词“X眼”的演变特点以及词汇化动因和机制。首先将描摹性副词“X眼”的演变过程分为成词前、中、后,在成词前多为短语,经由高频使用逐渐凝固成词。
第一章 绪论
1.3 研究现状
1.3.1 描摹性副词整体研究
描摹性副词的整体研究大多集中在这类词的归属和命名上。从1979年吕叔湘先生对“大力、全然、全速、稳步”这类词的词类归属问题提出疑问后,学界开始关注这类词的归属问题,总结起来共有三种观点:归入他类、单归一类、归入副词。
持有“归入他类”这一观点的学者有陆丙甫和钱乃荣。陆丙甫(1983,1992)将这一类词归入非谓形容词,称为“唯状形容词”。钱乃荣(1990)也主张此种分法。
持有“单归一类”这一观点的学者有王政红、陈一、李铁范等。陈一(1989)将这类词称为“状态词”,归入饰词。王政红(1989)认为这类词可称之为方式词或状态词。张谊生(1995)把这类词与副词分开,归入状词一类。李铁范(2005)称这类词为“方式词”。
大多数学者更倾向于将这类词归入副词。朱德熙(1982)认为“长期、共同、局部、自动”既是副词,也是区别词。张谊生(2000)改变了之前要将这类词与副词分开的看法,将其归入副词,并称之为“描摹性副词”。张亚军(2002)将这类词称为“描状副词”。胡裕树(1962)、史金生(2003)、刘琉(2023)则给这类词命名为“情状副词”。郭锐(2002)、关蕾(2011)称其为“方式副词”。李梅(2001)称之为“情方词”。李泉(2002)、杨一飞(2007)认为这类词是“实义副词”。吕叔湘(1999)、顾桦(2001)、刘月华(2001)、张斌(2001)、崔诚恩(2002)都主张把这类词归入“情态副词”。
第三章 描摹性副词“X眼”的共时考察
3.1 描摹性副词“X眼”的句法特征
本节将从句法位置选择、动词搭配选择、与其他副词连用时的位序选择这三个方面对描摹性副词“X眼”进行句法层面的考察。
3.1.1 句法位置选择
张谊生(2014)指出描摹性副词的句中位序是相对固定的,一般只能紧贴谓语中心语。考察相关语料可发现,描摹性副词“X眼”的典型的句法分布是在句中充当状语,一般不能出现在句尾或是单独成句。例如:
(1)当天,宋子文的卫士段汉斌亲眼目睹了这次会面。(《宋氏家族全传》) 上例中,谓语中心语是“目睹”,“亲眼”作状语紧贴位于中心语。 当描摹性副词“X眼”出现在介宾短语前面时,一般呈现“描摹性副词‘X眼’+介宾短语+VP”的形式,此时该类词不紧邻谓语中心语。但我们发现,此时的描摹性副词“X眼”可以和介宾短语互换,基本不影响对整句话的理解。例如:
(2)她听了,又偷眼往上看了看,再不吭了。(李佩甫《羊的门》)
例(2)中,“偷眼”后面紧跟介宾短语“往上”,当二者位置互换时,语义基本不变。例如,“偷眼往上看了看”与“往上偷眼看了看”,在意思上是基本一致的。
第五章 描摹性副词“X眼”的演变特点及动因机制
5.1 描摹性副词“X眼”的演变特点
描摹性副词“X眼”具有一些共同的演变特点,本节将基于前文研究归纳描摹性副词“X眼”的演变特点。
5.1.1 成词前的特点
描摹性副词“X眼”在成词前多为短语,经由高频使用逐渐凝固成词,其中包括述宾短语和偏正短语,述宾短语所占比例较多。
在述宾短语中,动词的动作性相对较弱。例如本文选取的个案“偷眼”的动作性不强,“偷”作偷窃义时动作性较强,但是在述宾短语“偷眼”中,“偷”更多地强调动作的隐秘性,其动作性较弱,整个“偷眼”发展出“偷偷地(看)”的意思。此外,在述宾短语中,由于眼睛这一身体部位自身的活动范围本身就不大,这也就造成了“X眼”中充当动词性成分的“X”动作性不强。
在偏正短语中,充当定语的X的主观性较强。例如本文选取的个案“冷眼”,“冷”是人们对于温度低的一种感观,从御寒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负面体验,人们借助相似联想将这一语词延伸至其他领域,“冷”发展出了“冷淡”“冷静”“冷僻”“突然”等语义,“冷眼”也就具备了一定的负面感情色彩。
5.2 描摹性副词“X眼”的演变动因
5.2.1 句法位置
张谊生(2014)指出就名、动、形而言,经常充当状语、处于状语位置是虚化为副词的重要途经。董秀芳(2011)指出两个独立成分在线性序列上紧邻,在表层语音结构上彼此相邻,在这样的句法条件下,极可能演化为双音词。通过前文的一系列分析,我们发现描摹性副词“X眼”的成员均满足这一条件。
例如“放眼”,在连用之初为述宾短语,表实在意义。随着“放眼”出现在状语的位置上的频率增加,来修饰其后的眼部动作动词。作为状语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促使“放眼”成词并朝着描摹性副词的方向发展。
5.2.2 语义因素
张谊生(2014)认为导致词义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为句法位置与结构关系的改变。词义的泛化、分化与融合也会引起词语结构与句法功能的改变。董秀芳(2011)认为由于语义上的转变易导致双音词的产生。语义上的转变,通常指语义中出现了隐喻或转喻的引申,亦或是部分语义弱化或脱落。语义因素在描摹性副词“X眼”的演变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例如“偷眼”为述宾短语,本身就具备[+使用视觉]的语义。当“偷眼”和“看”连用时,语义上的重复使得“偷眼”所具有的[+使用视觉]义逐渐脱落,而“偷”也发展出“偷偷”这一副词义,“偷眼”也渐渐更加强调其[+暗地里]义。宋朝时期,“偷眼”处于动词向副词转化的过渡阶段,处于动词向副词发展的“偷眼”的[+使用视觉]义进一步脱落,“偷眼”的意思逐渐转变为“偷偷地”,词义的改变也为“偷眼”的副词化打下了基础。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和观点
“X眼”类双音节词语是以“眼”为共同语素的词语聚合,其内部成员较多,部分词语已经演变为描摹性副词。与其他词语小类相比,“X眼”类双音节词语及描摹性副词“X眼”的研究成果较为零散,内容也有待深入。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X眼”类双音节词语及描摹性副词“X眼”进行考察,将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研究这类词语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及其词汇化语法化历程中的特点、演变动因和机制。
首先从共时层面针对“X眼”类双音节词语的构成进行探讨,考察了定项“眼”的义项,“眼”最初表示“眼珠”,后发展出了“眼睛”义。基于“眼睛”[+圆形][+小][+有孔]的外在特征以及其作为视觉器官的功能及重要性,“眼”引申出了一系列丰富的义项。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89个“X眼”类双音节词语,分析了不定项“X”的语法类别及“X眼”整体受部件影响情况。通过分析可知,“X”可以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四种,“X”为动词性和名词性的数量居多。其中描摹性副词“X眼”基本集中在“X”为动词性和形容词性的两种情况中。在这基础上,我们联系“眼”的义项、89个“X眼”、《现汉》和学界对个别“X眼”的归类,分析了“X眼”整体词受部件影响的情况,发现:当“X眼”为名词时,“眼”的义项为“视觉器官”或“小洞”的情况居多,“X”也倾向于为名词性成分,名词性“X眼”用于指称具体事物;当“X眼”为动词时,“眼”主要指“视觉器官”,“X”主要为动词性成分,动词性“X眼”用于表示人驱使眼睛的各种行为动作,带有一定感情色彩;当“X眼”为形容词时,“眼”主要指“视觉器官”,而“X”主要为动词性成分,主要用于描述事物引人注意的程度以及事物是否合乎人的心意。“偷眼”“亲眼”在《现汉》中被标注为副词,这两个词中“眼”的义项均为“视觉器官”,“偷”为动词性成分,“亲”为副词性成分。“偷眼”和“亲眼”均描摹了动作发出者使用眼睛的方式,虚化程度最高。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将兼类词也单独划分出来,共有四个兼类词,分别为:红眼、放眼、冷眼、正眼。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