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翻译美学视角下《额尔古纳河右岸》维译探讨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28555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4-03-3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语言学论文哪里有?本文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出发,分析译文审美再现的部分,总结其翻译特点,对其翻译中审美无法达到对等的部分尝试性的提出了解决策略。

绪论

0.5创新之处

(1)理论视角较为新颖。目前对于汉维翻译实践研究所用到的大多是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进行不同语种之间的对比,其他理论支撑下的研究较少,笔者选择从翻译美学理论角度出发,对维译本进行研究,可对今后的汉维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研究对象较为新颖。《额尔古纳河右岸》不同于当前较为热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这是一本描写少数民族生活的小说,因此文中有很多富含民族文化的美学因素,这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同时,目前对《额尔古纳河右岸》原作的相关研究很多,但对其维译本进行相关研究的较少。因此,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较为新颖。

语言学论文参考

第三章《额尔古纳河右岸》维译本的审美之瑕

3.1语气词缺译导致节奏感减弱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存在几处歌谣。这些歌谣的出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强了小说的内涵,增加了小说的感染力,使得小说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在翻译时如果缺少对歌谣这种题材形式的把握,那么译文所接收到的审美效果会大打折扣,译文会丧失一些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例61:你身上那雪一样的白色啊,它融化在春天了。你脚下那花朵一样的蹄印啊,已经长出了青草。天上出现的两朵白云啊,是你那双依然明亮的眼睛!(139页)teniŋdiki qɑrdɛkɑpɑq rɛŋ,bɑhɑr bolup eridi.bɑsqɑnɡyldɛk qɛdɛm izliriŋ,bundɑjeʃilɡijɑh teridi.yzɛr……ikki pɑrʧɛɑq bulut køktɛ,u……seniŋnurluq køzliriŋidi.(208-bɛt)

例句是一首歌谣,具有强烈的音乐感和韵律感。这是妮浩在埋葬驯鹿的首领-玛鲁王时所唱,整首歌谣充满着忧伤的气息。一三五句里的结尾都带一个“啊”字,更能让读者投入到这种画面之中。译文中并未将“啊”翻译出来,使得译文缺失了音乐节奏感,读起来缺少了原文的韵律美,感情色彩传递较浅。笔者试着在一三六句结尾加一个“hɛ”,增加文章韵律。

第四章《额尔古纳河右岸》翻译启示

4.1忠实于原文的“文学美”

作为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翻译审美的目的是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作家在创作一个文艺作品时,通常会用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色彩,在此过程中译者也必须充分利用想象,让自己站在作者的角度把握对原文的理解,与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和行文风格,最大程度的实现审美再现。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维译本中,考虑到汉语和目的语不同的语法特征,译者既考虑到原文普通句式的结构,又结合译文读者的阅读喜好,再现原文的修辞美与形式美,使原文应有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性展现了出来。刘宓庆先生在《翻译美学导论》中认为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可以通过四个过程完成审美再现,即观→品→悟→译。借助于此观点,译者在进行对原文文学色彩美的传递时,首先要通过观察原语文学美的形式层面,即对原文中的语音、词汇、句段的结构及特点进行观察,通过反复阅读把握原文作者在选词用句上的良苦用心,然后以模仿为手段,借助想象与联想把握原文文学美的非形式系统,细细品悟作者选择此类意象或写作手法的原因,理解原文潜隐的理性内涵,至此才能更好地忠实于原文的“文学美”。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情感寄托在一字一句,一景一意中,因此译者在进行小说的翻译时,需要全程把握作者的情感,做到感同身受,综合分析。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4.2遵循审美再现的过程

翻译的审美再现,就是将原语转化为目的语,为了使原语的审美价值更加成功的再现在译文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双语可译限度内,充分保留原语的概念内容、行文形式体式、形象描写手段和风格要素的基础上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①。实现审美再现的构建主要有四个过程,即理解→转化→加工→再现。作为译者,只有遵循了这四个过程,才有可能最大化的传递审美价值。

首先是理解。作为译者,要深刻把握翻译审美的思想性、层次性和反复性。要充分了解到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不断修改与更进的过程。译者要反复阅读原文,对审美客体进行不断地理解分析,要按层次推进,从外到内。首先从形式系统的语音、文字、词语、句段到非形式系统的意象、意境、意志、情感,再到作品的技巧与手段,最后达到最高层,即对作品及作者的文化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把握原文的美学信息。

结语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代表作之一,作者迟子建用优美自然的文字叙述为我们描绘了鄂温克族的百年历史。在描绘鄂温克族生存家园、生产生活、故事演变时,作者选词精准、修辞手法形象、意象选取贴切、意境描写优美,文学色彩十分显著。翻译美学理论作为翻译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对于推广不同文学作品的传播交流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少数民族文学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及其维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探寻美学价值。

本文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出发,分析译文审美再现的部分,总结其翻译特点,对其翻译中审美无法达到对等的部分尝试性的提出了解决策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译者在翻译时要忠实的完成审美再现。纵观《额尔古纳河右岸》维译本,处处透露着译者高超的翻译水平。译者充分还原了原文的语言结构和整体风格,无论是在拟声词、重叠词的选用上还是比喻、拟人手法的还原又或是意象、意境的再现上,都最大程度的传递了原文的美学信息,在译文中同样能够感受到原文语音韵律的和谐、文字词语的精准及句式结构的严密。做到这一步,需要译者不断地阅读分析原文,对原文的感情色彩进行不断的把握,才能译出具有更高审美价值的译作。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策略,在维译本中,译者在翻译不同语句时选用合适的翻译方法与技巧。比如在对人名、地名翻译时采用音译+直译,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采取音译法和意译法,在翻译部分成语时采取意译法等。虽然方法选用的不同,但是使得原文的美学价值得以最大化的呈现。

二、译者要以“模仿”为主要手段,巧妙发挥主观能动性。模仿不单单是指字与字、句与句的对等,更是要追求文章更深层次的情感传递。我们既不能一味地追求字句对等,忽视感情色彩;也不能只传递整体风格忽略其语言结构,应该综合考量,加以推敲。译者在进行翻译的审美再现时,要以原文内容为依据,以译者可读性为目的,通过模仿手段,外加译者的想象和联想,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进行文学作品的再加工。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