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研究,本文根据汉英之间语言的不对等关系,对生词英译中生态问题的编写提出了“增加词义限定”“明确搭配对象及使用场合”“音译和括注注释”“意译和括注注释”等针对性建议。由此说明,学习者易受母语与目的语差异的影响,其中汉英语言之间不对等性及复杂程度使得生词英译存在一定难度,影响了生态理念的传递及学习者对生词的理解运用。
1绪论
1.3研究现状
1.3.1语言生态学与英译研究现状
语言生态学是一门超学科、跨领域的语言理论,笔者以“语言生态”为关键词汇,在CNKI上对其进行相应检索,搜集相关文献164篇。直观详实内容如下图1-1所示: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多聚于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主要是依据语言生态学理论,在教育教学、语言翻译及文化表征方面对其进行详实的语言描述与内容细化呈现。本文则主要聚焦于语言翻译这一方面,对其进行详实描述,并将语言中所蕴含的生态性进行细化呈现。诸多学者在生态多样性、和谐性、简易性等方面对不同的研究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如涉及在方言方面的英译[5]、异化翻译方面的英译[6],机关文件中的英译[7]等等,分别对不同的英译对象做出了详尽的描述。宏观来看,每个学者对问题的研究聚焦于不同的研究层面与不同的研究领域;微观来看,聚于翻译这一研究领域,每个学者多集中于英语等研究中。
3对外汉语综合教材内外部语言生态体现
3.1教材内外部语言生态研究分类依据
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应充分考虑其整体性,根据语言生态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整体性体现在对教材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结合上[24][25][26]。外部研究主要包括教材的封面、目录等;内部研究重点则是每课中的固定项目。Mc Donough&Shaw(1993)也根据教材编写的整体性标准,指出了内外部的研究过程[27]。其认为,外部研究主要针对教材中的封面、前言、目录等;内部研究则是针对该教材的深入剖析,如从教材的语篇、练习、生字词和注释等进行研究分析。常远(2018)就教材的生态研究项目分为三大类:外部研究、内部研究和其他项目研究[28]。外部研究主要涉及三项:序言、教材目录、教材目标;内部研究主要涉及四项:语篇、练习思考题、语料、国别等;其它部分研究项目涉及四项:练习、英文注释、插图、词汇。以语言生态学的整体性角度来看,该教材外部的语言生态研究主要集中于编写理念、教材目录两个方面内容。其中编写理念中贯穿其教材特色,可对其语言生态的表述进行研究与分析,对学生有何要求等;教材目录中主要统计目录单元数,涉及生态相关话题占比。教材内部的语言生态研究主要围绕教材内部内容分析,涉及语篇、生词英译等。
本文基于语言生态学理论,有针对性地从上位至中位再至下位的逻辑关系,按照内外部研究的分类标准,依次选取编写理念、教材目录、语篇、生词英译四个分述层次来呈现该教材的语言生态特征。本章主要对前三个层级进行简单的研究分析,生词英译作为研究重点于下一章详实阐述。
5针对对外汉语综合教材生词英译生态问题的编写建议
5.1不完全对等关系中的英译
在英汉关系中,有一部分词语之间是错综复杂的关系,既不属于一对一对等关系,也不属于完全不对等关系。他们之间或许存在一对多的对等关系或词语+语义描述的对等关系。如果在注释过程中稍不注意,译释词的含义将会对学习者学习汉语并理解其背后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造成影响。因此,在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译中添加一些必要的说明和补充显得尤为重要。
5.1.1增加词义限定
增加词义限定,关注限定词的含义与使用意义[36][37],即打破一对一的传统方式,用两个或多个英文注释来解释一个生词,此种做法可以通过多个英语词语语义范围的重叠重新诠释这个生词的含义,主要适用于某些英汉词语中具备交叉对应关系的词语,以帮助学习者走出母语及外界环境等的干扰,促进其深入理解英译状态下生词的内在含义。刘运同(1994)在《论生词语的外语译释》中,将汉语和英语词进行了对比并分为三类,就不同分类提出了不同的译释方法,即汉语词能在英译中找到唯一对应的词,那么它们可以互译;汉语词在英语中找不到任何对译词,那就要采用译释的方法进行解释;汉语词和英语词语义不对等,就要运用一些方法对词义进行限制[38]。
笔者发现,大部分教材在此方面并未做到很好,于是给汉语学习者造成了不便,也间接阻碍了该教材中语言知识的传递。我们可以拿汉语里的“显得”一词举例,英文注释为“look”。除此之外,还包括很多其他释义。当我们只用“look”这一个义项来解释教材中生词的含义时,不可避免的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另外,通过对问卷中第九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译存在的问题是“翻译太过简单”,因此,需要对生词的英文注释增加词义限定。
5.2缺失对等关系中的英译
汉语中不乏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生词,大多为专有名词和汉语中具有文化意义的词汇,但在进行英文翻译时找不到与之对等的解释,这种现象属于缺失对等关系中的英译[42]。这种缺失对等关系的生词占据较大比例。翻译在进行简单语码转换的同时,更多的是传达有关于生态的内涵。在《桥梁(全二册)》这套教材中,这一类生词的翻译还存在一定缺失,表现方式之一就是用音译的方式来解释该生词的内在含义,出现的问题即是诸多生词背后所蕴含的内在含义不能完全的被解释完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学习者对该生词的学习,同时,教材中意欲传递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也会存在无法呈现的问题。本文将从音译和括注注释、意译和括注注释两方面来解决缺失对等关系中的英译问题。
5.2.1音译和括注注释
《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音译即是翻译音节,是一种语言的词汇用另一种语言中发音相近的词拿出来翻译的方法”。在进行对外汉语生词英译的过程中,音译形式不失为一个解释生词的翻译方法。这种英译方式多集中于生词中的人名、地名等,还有外来文化中的词汇,如T恤杉。在汉语教材中的生词有很多附带了特定的文化含义与生态表征,如果只是简单的以音译形式来解释这个生词,势必会将其所蕴含的文化含义掩盖。相反,如果在音译的基础上添加括注注释,不仅可以将生词内在含义补充完整,有助于汉语学习者对该生词的学习与掌握,而且也可以有效便捷的体现其中所表征的深层次生态文化,即前文提及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如“孟姜女”“武大郎”“程咬金”“西施”“南郭先生”等等。
6 结语
6.1主要结论
《桥梁(全二册)》是一套极具综合影响力的汉语教材,注重实用性与交际性,其中生词英译部分体现了一定的生态理念。在语言生态学理论的介入下,该教材的生词英译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创新价值。本文以语言生态学为理论视角,将语言生态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传统的生词英译形式,客观分析了该套教材不同的生词英译形式及生态内容的体现,并对其分析结果做出了进一步的总结与归纳。以下将聚焦于教材内外部宏观研究及内部生词英译微观研究两方面展开主要结论阐述。
教材内外部宏观研究方面:
该教材的编写理念部分关涉到了语言的自然生态及人文生态;教材目录中的生态话题占比较高,其中语言的人文生态占比大大高于语言自然生态,表明该教材目录中对语言人文生态的关注度及重视程度均高于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度;语篇中也体现了语言的自然生态与多元、美好、发展、和谐的人文生态价值观。但总体上仍需加强语言生态的介入。
教材内部生词英译微观研究方面:
一是在教材整体情况把握及具体英译情况的研究中,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生词英译数量相对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合理性;
二是在七种英译形式中,生词英译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体现主要集中于“一对一”和“一对多”英译形式。且经调查研究分析,“英汉词义不对等”“搭配对象不明确”和“词义缺失”等是造成生词英译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而“词义限定”“标注搭配对象”“标注语法注释”等的英译方式更利于被学习者理解与接受,说明学习者对于教材生词英译的理解程度及接受程度因英译形式的不同而不同;
三是根据汉英之间语言的不对等关系,对生词英译中生态问题的编写提出了“增加词义限定”“明确搭配对象及使用场合”“音译和括注注释”“意译和括注注释”等针对性建议。由此说明,学习者易受母语与目的语差异的影响,其中汉英语言之间不对等性及复杂程度使得生词英译存在一定难度,影响了生态理念的传递及学习者对生词的理解运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