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文哪里有?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学文言文探究性学习的教与学进行现状调查,探求制约中学文言文探究性学习提高的共时和历时的因素;
第一章 中学文言文探究性学习的目标与现状
第二节 中学文言文探究性学习教师教学的现状
中学的教师和学生是文言文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教师的“教”会影响学生的“学”。为了顺利调查出文言文探究性学习最真实的现状,笔者分别对自身所在区域(重庆万州)的两所省级重点、一所普通中学的 9 名不同学段不同教龄的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开展了访谈,其访谈情况主要由下表展示:
通过对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教龄的一线中学语文教师进行访谈,针对访谈内容,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备课量极
大众所周知,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的“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联系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作用和影响。①由此可得,文言文的教学必须要注重“情”与“理”的双向统一。但是,中学的文言文作为经典定篇,其中文言的读音、词汇、语法等与现代汉语具有较大的不同。晦涩难懂的文字往往使得老师们备课量极大。处于应试的要求,老师们往往会忽略一些字词的深入理解,而选择将一些零散的文言知识一顿猛灌给学生。
由于语境的不同,学生接受起这些零散的知识往往会显得一头雾水。工具性的不强,使得学生将文质兼美的文章割裂开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故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与研究中,仍然缺乏的是系统以及实用的观念,用语言理论为指导进行的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范例研究。
第二章 中学文言文探究性学习语言学策略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语言学的界定
语言现象在比较早的时期就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在古典文明时期,不同地域的思想家、哲学家都有一系列对于语言的理性思考,此谓之语言研究(语言学)的发端。此后,语言的研究大多都是为了解读古典文献而存在。20 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菲尔迪南·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①对“语言”和“言语”等概念做了具体性的解释,概括了此后大多数语言学书籍的内容,使得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语言学就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它是关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最基本现象的研究之一。除索绪尔之外,西方著名语言学家有美国的诺姆·乔姆斯基和爱德华·萨丕尔。大而宽泛地概念让语言学的定义非常模糊,故当今的语言学衍生出更多分支和学派,如:共时语言学、历史语言学、语音学、语法学等等,如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自然主义学派、新语法学派等等。
二、我国的语言学研究
中国在汉朝产生了小学,即是我国传统语文学。传统语文学主要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门类。从历时角度来看,文字学与今无大差别,而音韵学则对应今天的语音学,训诂学对应今天的词汇学。今天语言学中之语法学,古称文法,但出现较晚。
王力先生把中国语言学史分四个时期:经学时期。主要为疏解经书意义为目的;佛学与理学时期。韵书的研究大大兴起;经学复兴时期。“小学”硕果累累;西学东渐时期,以资产阶级语言学为主流,领域扩大。③除了王力先生之外,另外一些语言学家如濮之珍、赵振铎④等人都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中国语言学史做了具体的分期,渐趋科学。
第三章 中学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学现象
第一节 文言系统的文字学现象
古书用字情况复杂,其中通假字、古今字、繁简字、异体字是其中常见的四种用字现象。但今天中学课本里的文言文,其书写形体均由繁体字变成了简体字,并且整理了异体字,标注了句读,只保留了通假字和一些生僻字。下面,我们主要对中学文言教材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语言现象做出一些整理,大致梳理出文言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需要从语言学角度进行探究性教学的一些文字学问题。
一、通假字
所谓“通假”,就是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分“本无其字”和“本有其字”两种。通假本质上不属于错字和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比如“说”:《论语》十二章:“不亦说乎。”《说文·言部》:“说,说释也。”本义为解释,解说。这里“说”能“悦”,是“愉快”的意思。
又比如:《鸿门宴》:“令将军与臣有郗。” 《集韵》:“骨节间。”“郗”即骨头缝里。从卪,希声,取“稀疏”之义,在这里通过通假为“隙”,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间隙,隔阂。
二、古今字
古今字指的古代已有对应的字,后人又造新字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文言中古今字主要有同源分化、同音假借等。
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共”和“供”,其实就构成了古今字。《左传·僖公四年》: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这个“共”字后来写作“供”,读ɡōnɡ。 《汉书·食货志》: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 这个“共”后来加义符“人”写作“供”。
同音通假而形成的古今字,如《寡人之于国也》:“孝公既没。”没,这是会意兼形声字,古代本上从回,下从又。《说文》:“没,沈也。”是沉没,潜入水中义。《易·系辞下》:“庖牺氏没。”通“殁”,表示死亡。
第二节 文言系统的语音学现象
尽管平常教学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为通假字、古今字、一词多义,但清代学者对于形、音、义三者的联系,曾有过很多精辟的说法,比如戴震“大致一字既定其本义,则此外音义引申”、段玉裁“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王念孙“训诂之旨,本于声音”等。这就证明了因声求义其实是理解古代文言文很好的辅助手段。
中学文言文中常见的语音学现象,主要有如下几端:
一、异读现象
如上,中学文言文中的异读现象很多,大致如下有四类。现就教材所出现的异读现象举例如下:
(一)破音异读
破音异读传统上又叫“读破”,它是古人改变汉字的读音以表示不同词义或词性转化的一种方法。①从语音本身分析,主要包括声变、韵变、调变三种。其中有声变例期[qī]和[jī],韵变例还[huán]和[hái],调变例父[fù]和[fǔ],调、韵均变例度[dù]和[duó]等等。
从功能语义角度分析,主要分为词义、词性变化两种形式的破音异读。比如:《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度”,破读为 dù,是“越过”的意思。
又如:《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度,破读为 duó,是“估计、推测”之意。这是依据具体情境的不同,所翻译的词义不同而产生的破音异读。
再比如:《陈涉世家》:“大楚立,陈胜王。”王,破读为 wàng,名词用作动词,属于词性的变化,故声调有所变化。这类的还有乘、骑等。
第四章 中学文言文探究性学习的语言学策略
一、正确识读文字,减少古今疏离
汉字的产生自甲骨文始,距今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作为汉语的书写工具是,汉字被标写上了“难写、难记、难认、难读”的标识传承至今,这在用繁体书写的文言中更是如此。因而,文言教学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文字识读的问题。文字包括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本部分主要就字形和字音方面而论,字义放在词汇中讨论。
(一)对比繁简,提升文言意识
古代文言均是用繁体写成的,尽管现代教材中的文言已用简体转写,但为了尽量没有减少教学中文言古今疏离的问题,教师至少要能正确识读繁体,暨对现代的简体文字所对应的繁体字能知道、明白。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析字形、理解字义,提高文言教学的效果。比如:
其一,利用繁体字,可以从字形的分析里为简化字追根溯源。比如:“历”是繁体字里“歷、曆”的简化字,“歷”和日历、历法相关,而“曆”和历史、经历相关。两个简体形体相关,但意义不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繁体的“再现”,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二,利用繁体字表义不同,加深对字形的印象。如:繁体字里的“余”“馀”,二者在今虽读音相同,作为姓氏时以及第三人称代词时,古今繁简字形一样;但作为“剩余”义时,“余”的繁体对应的则“馀”这个字形。对比联系,有利于加深对文言字词的印象。
二、构建词汇系统,打通古今词义
字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源头。文言文字词教学是学生无法绕过的关卡。近年来大多数一线的中学教师,虽十分重视文言文字词,但实则教学研究不足,缺乏成体系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
(一)明了词汇现象
备课之时应该主张利用“感知-概括-应用”的方法与过程去跟学生一起整理本课题的词汇现象,最后汇总起来。
(二)以重点的字词为核心
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里的字词难点,帮助同学们形成文言文的总线。由于文言文与今天环境的疏离,学生利用得少,所以它看上去总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面以及学生以前的知识点,做好迁移。
比如解决“一词多义”的教学难点问题,首先要明白一词多义的教学难点在于难以理解、记忆的问题;其次我们可以借助前面语言学中的词汇学原理,教学中构建起词义系统教学的方法,按照以形释义一探明本义一明确发展脉络一构建词义系统的逻辑顺序,对词的意义进行归类,然后条理化进行教学。这样的方法既可以帮助中学生触类旁通、灵活运用重点字词,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结语
本文通过对语言学理论和中学文言文教学本质的分析,认为通过语言学建构中学文言文探究性学习的语言学策略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学文言文探究性学习的教与学进行现状调查,探求制约中学文言文探究性学习提高的共时和历时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期望把语言学作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理论指导,从语言学视角总结教师和学生在文言文探究性学习的教与学方面的问题,并尝试建构一套适用于中学文言文探究性学习的语言学策略。
本文主要总结了语言学中的文字学现象、语音学现象、词汇学现象、语法学现象、修辞学现象,对中学文言文的探究性学习的语言学策略做了理论上的建构,并以词汇学策略为例,分析了语言学策略在中学文言教学中的运用。
语言学指导下的文言文探究性学习,能够探求出长久以来文言文教学问题的根源,形成完整的文言知识体系。其次,虽然语言学更多的是一种陈述性知识,但其语言功能的实质可以帮助文言文探究性教学总结出有效的策略性知识,甚至可以推进文言文课程体系的建构。最后,语言学指导下的文言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清楚教学文言文的本质,培养社会需要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尽管经过笔者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指出,语言学指导作文教学是可行的,并提出了相关的语言学策略,但理论构建中也只是一种“理想”,本文建构的中学文言文探究性学习的语言学策略理论也必然还存在诸多缺陷,我们期望能与广大学人特别是一线教师们共同探讨,以使其在具体操作中不断完善。因而,如何将理论化的语言学策略具体作用到中学文言文教学一线并产生效果,还需要研究者们和一线师生的共同努力。期望更多研究者关注此领域,以期获得更多发现,推动中学文言文教学体系的建构,推进中学文言文探究性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