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行为链理论视角下 give a N(V)中动转名的准入条件思考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65255
  • 论文编号:el2021111218462525345
  • 日期:2021-11-1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语言学论文哪里有?本文为基于 Langacker 教授的行为链理论对“give  a  N(v)”结构中动转名的准入条件研究,通过行为链图式的形式,借助参与者以及能量传递的概念,对“give a N(v)”结构进行剖析和解读,从而得到该结构的准入条件。本章旨在概括总结本文的研究发现,探讨本研究的理论成果对句法学、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贡献以及在外语教学等方面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轻动词研究概述

本节着重论述本研究中的两个核心术语——词类转化中的动转名和轻动词及轻动词结构,以此加深对本研究所涉及的问题的理解。

一、词类转化中的动转名

”词类转化”(conversion)是指不需要经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从一个词类转化成另一个词类,获得另一个词类所具有的意义和语法功能的构词方式,也称“零位派生法(derivation by zero suffix)”或“功能转移(functional shift)”①②③,如名词转动词,副词转动词,动词转名词等。词类转化具有较高的能产性,是现代英语的主要构词方式之一④。

词类转化中的动转名(下文简称“动转名”)属于词汇学层面的名词化(nominalization)现象⑤,即动词通过词类转化的构词方式(不加词缀的派生方式)派生成动转名词(deverbal noun)的过程。动转名的用法在日常语言的使用中非常普遍⑥,以轻动词与动转名词的搭配最为典型。但对于“give a N(v)”结构而言,并不是所有可以实现动转名的动词,都可以基于这一操作进入到该结构。本研究通过对于语料中动转名的的整理分类,在行为链视角下,探究和归纳进入到“give a N(v)”结构中的动转名词的共性,分析“give a N(v)”结构的准入条件。

二、轻动词及轻动词结构

Jespersen①发现,英语一些动词短语中谓语动词的词义轻化,基于这一特点他将该类动词命名为“轻动词”(light verb)。轻动词的词汇意义减弱,在保留一定的实词意义的同时在该结构中承担人称、时态、数等句法功能特征,整个结构的意义主要由处于宾语位置的名词决定。轻动词结构通常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轻动词,常见的轻动词主要有六个,分别为“give、have、make、take、do、get”,之后是处于直接宾语位置上的动转名词(N(v)),该动词与其对应的简单动词存在转转化关系。在轻动词结构中,连接轻动词与动转名词的必须为不定冠词,而非定冠词。对于轻动词“give”而言,由于其双及物的特性,可能会出现携带间接宾语的情况,其他轻动词没有这一用法,由此组成的结构即为轻动词结构。

.............................


第三章  “give a N(v)”结构行为链分析(一)


第一节  感知类动词行为链分析

感知类动词主要涉及感知者用感知器官主动感知外界事物刺激,即主要包含“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和视觉”五种感官所代表的动作,其通常涉及两个参与者,即感知者以及感知对象。感知类动词“give a N(v)”结构,主要有两种表达形式:同时包含感知者以及感知对象的“give X a N(v)”形式和只有一个参与者的“give a N(v)”形式。前者更为常见,后者是对这一行为过程中的某一参与者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过程的凸显。本文首先剖析感知类动词句法结构特征,构建感知类动词行为链原型图式,分析对各类感知类动词“give a N(v)”结构,剖析进入到感知类动词“give a N(v)”结构动词的行为链特征,从而推导出该结构的准入条件。

一、句法结构特征

本文从 BNC 中共收集到感知类动词语料共 482 条,具体语料及其频率分布见下表 1:

表 1  感知类动词语料频率分布表

表 1  感知类动词语料频率分布表

...................................


第五章  “give a N(v)”结构中动转名的准入条件


第一节“give a N(v)”结构行为链特征

本文将从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中收集的“give a N(v)”语料,根据语义特征分为六大类,分别为:感知类动词、言语类动词、体验类动词、行为类动词、身体接触类动词以及其他类动词。分析每类动词“give a N(v)”结构的句法结构特征,包括参与者、行为过程以及语义特点。对参与者的分析主要体现为对于“give a N(v)”结构的主语和间接宾语的解读,获得动作发出者以及接收者的相关信息。在明确参与者信息、动词语义所体现出的能量传递方式以及方向等信息之后,提出每类动词的原型结构,该类动词所有“give a N(v)”结构语料皆是基于原型结构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而进行结构凸显的结果

一、参与者共性特征

“give  a  N(v)”结构主要存在两种表达形式,只包含一个参与者的“give  a N(v)”形式以及通常包含两个参与者的“give X a N(v)”形式。根据分析,感知类动词、言语类动词、体验类动词、身体接触类动词以及其他类动词这五类动词原 型 结 构 为 双 参 与 者 的 “ Subject+give*+Indirect  Object+(Adjective)  Direct Object+(other  sentence  elements)”形式,仅行为类动词原型结构为单参与者的“Subject+give*+ (Adjective) Direct Object+(other sentence elements)”形式,但其也存在双参与者的用法。

通过分析,“give”标注的施事主语以及目标对象间接宾语为“give a N(v)”结构中最重要的两个参与者,即“N(v)”的动作发出者以及接收者。通常而言,“give”标注的施事主语主动发出“N(v)”这一动作,是能量发出者,间接宾语作为目标对象接收这一能量。在主动语态下,“give a N(v)”结构的主语得到两个参与者角色标注,首先其为“give”的施事,在现实中表征为主动做出某一动作;同时又是“N(v)”的动作发出者,根据转化前动词语义的不同,获得身份标注也有差异。由于“give  a  N(v)”结构的谓语动词仍是“give”,通过动转名操作转化来的“N(v)”虽承担整个结构的动词义,但仍遵循“give”对主语参与者角色的标注和限制,即进入到“give  a  N(v)”结构中的动词,须满足“give”对主语的限制。语义学中,“give”的定义为“Give=Cause(x(~Have(x,y))”,该公式表达意义为,“give”这一动作的主体是“x”,“y”是可发出动作行为的实体,“x”通过发出“give”这一动作,使自己不再拥有“y”,“~”意为否定。因而“give”对于施事主语的语义限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主语具备主动做出行为的能力,其次则是该动作必须能够被“给”出,进入到“give a N(v)”结构的动词须同时满足这两点,同样,在行为链中,亦有明显体现,如身体接触类动词“give a N(v)”结构原型行为链分析图式所示: 

图 5-1 身体接触类动词“give a N(v)”结构原型行为链分析图式

图 5-1 身体接触类动词“give a N(v)”结构原型行为链分析图式

...................................


第二节“give a N(v)”结构行为链准入条件

根据上节所归纳出的“give a N(v)”结构行为链图式共性特征,结合进入该结构语料动词的特点,可以推导出基于参与者以及能量传递限制的四条“give  a N(v)”结构中动转名准入条件。

一、参与者限制

根据上文对“give a N(v)”结构参与者共性特征的分析,结合进入该结构动词语料的特点,本节对由参与者限制的动转名准入条件进行分析。

首先,“give”所标注的施事主语,进入到“give  a  N(v)”结构中的动词须遵循“give”对主语的参与者角色的语义限制。对于一些动词,如“die”、“ill”、“lost”等,虽然也有如“He died.”,“I got ill.”,“I lost my money”等用法,句中对应出现一个或两个参与者,此类动词若能够进入到“give a N(v)”结构之中,则将以“He gave a die.*”,“I was given a ill.*”以及“I gave my money a lost.*”的形式出现,以对应“give”的施事主语同为“N(v)”的动作发出者,而目标对象间接宾语为“N(v)”的动作接收者。但是很明显,上述三个动词并不能进入到“give a N(v)”结构之中,相应的例句通过“*”标注代表其不符合语法规范,是错误的句子。原因就在于,此类动作要么不是主语能够主动掌握并发出的行为,如“die”所示,要么这些动词并不能主动向目标对象“给”出,如“ill”、“lost”所示,只有同时符合以上两点的动词才能进入到这一结构中来。

其次,间接宾语作为接收者的间接宾语参与到行为链之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为只作为接收者而对主语发出的行为不反应,另一种则为作为接收者的同时对主语发出的行为被动反应。对于一些动词,如带有明显主观主动性的使动词,如“anger”、“joy”、“elate”等词,与进入到该结构的使动词如“scare”、“thrill”等相比,在未进入到“give a N(v)”结构之前,用法基本相同,通常包含两个参与者,充当谓语的词语意义不是由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经历或具备相应的动作,如“You scared me yesterday.”,“What he did angered me!”等。但根据语义分析,能够进入到“give  a  N(v)”结构的使动词表达被动的行为体验,而“anger”、“joy”、“elate”等词涉及的情绪变化更具主动性,是宾语经过自我感知、评定过后发出的。因而对于直接影响间接宾语在行为链中参与形式的使动词,用于表达被动反应类的动词如“scare”、“thrill”等能够进入到“give a N(v)”结构,而带有主动反应意义的“anger”、“joy”、“elate”等词,则不能进入到该结构。

..................................



结语


一、研究发现

本文将本文将 BNC 语料库中符合本文研究对象界定标准的 3618 条包含“give a N(v)”的语料,基于“N(v)”转化前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类,“give a N(v)”分为以下  6 种类型: (1)以 LOOK、STARE 为代表的感知类动词,感知类动词主要涉及感知者用感知器官主动感知外界事物刺激,即主要包含“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和视觉”五种感官所代表的动作; 

(2)  以 SHOCK、FEEL 为代表的体验类动词,主要涉及体验者经历相应的心理活动,包括由体验对象引起的心理状态变化以及体验者主动发出的对体验对象的心理体验等;

(3)  以  SMILE、WALK 为代表的行为类动词,此类动词主要用以描述行为者自身某些身体部位状态的变化或自身位置发生移动和变化;

(4)  以 CALL、TALK 为代表的言语类动词,主要涉及言语者通过言语行为向言语对象传达相应的信息,这一行为必须包含相应的语言过程,并主要依靠言语来完成,其语言形式不限于口语形式亦包括书面表达;

(5)  以  KICK、WASH 为代表的身体接触类动词,此类动词主要用以描述动作者直接或间接通过某些工具对相应对象施加力的行为;

(6)此外,一些在进入到“give a N(v)”结构的动词,游离于上文所分析的五类主要的动词之外,存在一些行为表征但整体意义抽象且概括,人们很难将其与某一行为进行对应指代,本文将其归入到其他类。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