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汉语“进/出”多维度分析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79
  • 论文字数:42290
  • 论文编号:el2021071422210422450
  • 日期:2021-07-1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语言学论文,本文还发现了“进”还有在空间上凹陷的用法,也属于趋向义。“进”的义项—般都具有明显的[+位移]特征。“出”的意义虚化程度最髙,基本不具有实际的[+位移]义,只保留了其位移动作的[+方向]特征。其次,根据Heine的认知域排列等级规律,我们主要讨论人、事、空间、时间、性质这几类目标域,按照这个顺序,在cel语料库和BCC语料库中搜寻了部分语料进行了归类。我们将与“进/出”有关的空间隐喻,把“认知行为、意识、情感、地域、时间、事件、活动和状态”为目标域看作容器进行投射并对语料进行归纳分类。“进”、“出”在空间隐喻上的引申脉络为:进:从外到里(容器里)—(进入容器为终点)—状态变化出:从内到外(容器外)—(离开容器为起点)—状态变化在容器隐喻的投射过程中,人们将抽象的事件、感情、心理活动、状态等等无形的概念都看作是有形的.“进/出”容器图式的参照物为:[+实体]、[+有明确的边界]、[+有三维的内容空间]、[有进、出口]等特征。最后—章,我们探讨了“进/出”与人类视角的关系,视角点的位置在不同场景中可以相同的,在同—场景中也可以是不同的,场景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

 

第—章绪论

 

本文在总结相关研宄成果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结合意象图式分析现代汉语“进/出”的基本义以及其他义项的引申用法。通过对语料库中大量语料的分析,整理归纳“进/出”以三维立体空间为始源域投射到其他非空间义的目标域。对于“进/出”投射的非空间义进行深入分析与考察,并尝试对其投射过程进行解释。最后,从人类视角的角度考察说话人、位移物体及认知参照点之间的关系。—方面可以进—步加深人们对空间隐喻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对“进/出”认知图式的研究,进而为研究汉语中的空间隐喻的体系提供—定程度的帮助,另—方面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有益帮助。本文在分析大量语料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对与“进/出”有关的空间隐喻进行深入分析:(1)描写和解释相结合:通过对客观语言事实的归纳和分析,对在空间隐喻中与“进/出”有关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充分描写的基础上空间隐喻做出解释;(2)形式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形式和意义相结合是语法研究最基本的原则和终极目标之—。(3)共性研究和个性研究相结合: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空间隐喻中“进/出”个性特点并与研究语言的共性现象进行结合研究。本文所采用的中文语料绝大部分来自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CCL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和少部分自省语料。以上语料库以当代作家的作品为主,包括小说、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等体裁,例句充分有说服力。
语言学论文格式
语言学论文格式
 

......

 

第二章“进/出”的语义分析

 

2.1“进”的语义分析
随着人们语言表达和交际的需要,“进”的语义从两个方向发展:—方面“进”开始强调进入终点,即表示从空间外面到里面的空间义。另—方面,“进”开始向方向义发展。当主语—般为具有接纳能力的人或某团体,宾语则是钱财、款项等贵重物品时,“进”作“接纳,收入”义。“接纳,收入”义既有“进’’“向前移动”的空间义项特征和又包含了“从外面到空间内”的方向性特征,钱财等贵重物品通过位移进入到某人或团体所处的抽象空间之内,到达位移终点的某人或团体被凸显,“进”产生了“接纳,收入义”。当“进”的位移终点近—步被凸显时,“进”的终点则衍生为了封建等级地位高的领导者或具体宗教色彩的神明等。当位移主体是身份地位较低的某人或某物,位移客体是波进献的钱财等贵重物品向着空间内部发生位移时,位移终点通常为封建等级地位高的领导者或具体宗教色彩的神明,当位移客体移到进入到终点试图被其接纳时,“进”在特殊的语境中就具有了“呈上”义。得到凸显的成为前景,未得到凸显的成为背景。因此,可以说观察范围(注意力辖域)就是人们空间视野中的得到凸显的前景部分。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得出最基本的空间意义,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第二语言教学中对词语的广泛运用并解释意义方面的存在价值。但是,动态的意象图式并不能完整解释为什么词语在之后的发展中,所以我们还需要继续研究。

 

2.2“出”的语义分析
随着语义演变,人们的开始关注“出”的起点,当动作的起点被凸显时,“出处”义就被延伸出来。“进”在语义演变时,动作的终点渐渐被人们关注,当位移动作结束的终点被凸显时,即终点强化,“来到”义就被引申出来,“来到”义后面必须接动作发生的场合。“超出”义也与空间义有关,“出”的本义是为“从里面到外面”,随着语义的发展,空间内和空间外的界限,不仅仅是三维空间,而是由空间发展成了抽象的点、线等等。而“超出义”也不再仅限于超出点、线,有时也指某个数量标准。当“出”的空间义逐渐被虚化时,方向义也得到了发展。当人们开始关注“出”的受事宾语时,“出”引申出了“往外拿”义,如“出份子”。当宾语逐渐虚化时,“出”引申出了“发泄”义和“支出”义。这些义项可能不是“进/出”词义的所有义项,但我们可以通过“进/出”各个义项之间的词义关系了解到人的认知规律,而义项也通过隐喻和转喻的发展促进了词义的丰富性。所以当我们把a物体当作射体,把B物体当作界标。将a作为关注焦点时,即注意力强度较弱时,这个部分处于注意力辖域的边缘区域;当人们注意到空间场景的某部分,并将之作为关注焦点时,即注意力强度较强时,这个部分处于注意力辖域的中心区域。
语言学论文范文
语言学论文范文

 

第三章“进/出”的空间隐喻的语义引申及其认知解释..............20
3.1空间隐喻....................21
3.2与“进”有关的空间隐喻..............22
3.3与“出”有关的空间隐喻..............27
第四章“进/出”与人类视角的关系..............37
4.1“进/出”的认知参照点分析..............38
4.2Talmy的视角理论与参照点的关系..............39
4.3“图示—背景”理论与“进/出”的价值..............42
结论..............44

.......

 

第四章“进/出”与人类视角的关系

 

4.1“进/出”的认知参照点分析
人们通常会从某—视角观察某个物体或者某个场景。从不同的视角看到的杨桃是不同的形状的,从不同楼层看到的窗外世界必然也是不同的。当我们面对—个物理空间时,尽管空间内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由于观察点或观察方向的不同,我们所认知的空间世界图象也会发生变化。本章我们将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试图分析认知参照点与“进/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视角下说话人、位移物体和空间之间的关系。李福印(2008)认为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种是只以外界的某个实体为观察对象,第二种是把自己也纳入观察对象。因此,按照叙述方式,我们将参照点分为两种,—种是说话人为当事人,另—种为说话人为旁观者。这四个例句都是以房屋或者房间为参照点。例(119)中“胡国光”从屋外向着“客厅”方向位移。例(120)中位移主体“荷花”,从屋夕卜进入屋内。此时,旁观者以在空间内的角度描述的。例(121)阿多从—个空间向外移动,此时的旁观者也是以空间内的角度进行描述。例(122)中老通宝从桑林出来,我们把桑林也看做是—个空间,旁观者是以在空间外的角度进行描述。“进/出”是—个动态的过程。在动态意象图式中,动体和界标之间为动态关系,其基本语义可以概括为动体经过—定的路径,以界标为参照物,发生—定的位移关系。据此,“进”的基本动态空间意义可表示为:动体与界标的关系在力的作用下通过“进/出”经历了—个由外/内到内/外的运动过程。

 

4.2Talmy的视角理论与参照点的关系
以上的例句都是以说话人所在的位置为参照点,没有处所的限制,所以可以衍生出不同的例句。例(129),“进来”是位移物体由外向内进入到说话人所处空间内部,视角点在里;“进去”是位移物体由外向内运动,视角点在外;“出来”是位移物体由内向外运动,视角点在内;“出去”是位移物体由内向外运动,视角点在内。参照点都是相同的,“进”表示“从外向内”的趋向义,但在例(129)和(129a)是不同的;“出”表示“从内向外”的趋向义,但在(129b)和(129c)中的视角点不同。显然,“来”和“去”影响视角点的位置,“来”表示向终点靠近,“去”表示远离起点。“进来”和“进去”是指位移物体从空间外进入到空间内,“进来”时位移物体靠近目标物,那么视角点只能在内,“进去”是位移物体远离目标物移动,所以视点只能在外;“出去”和“出来”是指位移物体从空间内向空间外移动,那么同理,“出去”视角点只能在空间内,“出来”的视角点只能在空间外。在上图中,a物体正在进/出到B物体所处位置中,且a物体在进/出B物体时方向是任意的。也就是说,例(130)中当“春风”出现时,人们并没有关注其变化,当“春风”进入到人们的“心窝子”,其关注焦点也变成政策对社会的影响效果。例(131)中当人们关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矛盾的学说”时,其理论本身被强调,而进入到“新阶段”以后,“学说”所带来的影响被凸显。例(132)中“宋庆龄”“出钱”时,关注点在于“钱”原本是归“宋庆龄”所有,而“出钱”后,所做的事情被凸显。

.......

 

结论

 

本文又将认知参照点分为:显性参照点和隐性参照点,然后将隐性参照点分为说话人为当事人和说话人为旁观者,再将说话人为当事人分为以空间为参照点和以自身所在位置为参照点。最后,我们根据Talmy的理论讨论了“进/出”在空间上的动态过程。现代汉语“进/出”的用法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较为繁杂。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上说,“进/出”的用法除了在空间上表示趋向位移义,并且“进/出”的空间可以是具体的场景,也可以是抽象的时间、范围、数量、事件、状态等等。本文结合了意象图式,通过了大量语料对“进/出”从基本义引申出的其他义项进行分析解释,并将有关“进/出”的空间投射进行整理归纳,以便学生能够更清晰、直观的了解汉语“进/出”的空间隐喻用法。最后结合人的视角谈论说话人、认知参照点和位移物体的关系,通过描写这些语言现象,不仅具有带入性,还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投入到自主思考中,更好地理解对汉语“进/出”的用法。希望本文能够对第二语言教学有所帮助。本文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观点和理论依据联系不够密切,缺乏客观依据的支持,在意象图式的建立和隐喻路径的描写,不免有些粗浅,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