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研究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28
  • 论文字数:165332
  • 论文编号:el2021041117431722045
  • 日期:2021-04-1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语言学论文,本研究遵循语言对比“形式入手,语义为本,思维为标”的纲要,主要探讨了四个问题:(1)“用例事件S(Source)”和“用例事件T(Target)”的生成过程和方式是怎样的?(2)《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有哪些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是什么?(3)《红楼梦》及其霍译本抽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有哪些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是什么?(4)《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关系性用例事件有哪些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是什么?本研究对“用例事件S(Source)”和“用例事件T(Target)”的生成过程和方式进行了描写与分析。“事件E”是语言运用意识活动发生的依据,“用例事件S”则是意识活动对“事件E”的描摹。译者基于“用例事件S”通过体验心智对“事件E”进行还原,但因为译者和作者体验心智的固有差异,重现“事件E”成为无法实现的美好期许,只能达至接近“事件E”的“事件E’”。译者基于“事件E’”,通过回忆、联想和想象的格式塔转换生成“用例事件T”。这一过程的发生机制与用例事件S的生成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关于两者之间共性与差异的探讨构成了本研究的核心内容。

....
 

第一章绪论

 

本研究首先通过定性研究法和反溯推理法对“用例事件S(Source)”和“用例事件T(Target)”的生成过程和方式进行了探讨。为使数据更全面,论述更系统,结论更可信,本研究的语料收集采用人机协作的方法,即电脑检索和人工甄别相结合,对名词性用例事件和关系性用例事件对比章节相关的例证语料进行了穷尽性搜索。继而通过定性研究法和反溯推理法对共性和差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并对生成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进行了合理解释,即回答“《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名词性用例事件和关系性用例事件共性和差异生成的原因是什么”。本章首先从“真实位移构式SV”和“虚拟位移构式S’V”的角度探讨了“过程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然后从“异指类形容词构式A’N”和“非对称类介词构式‘我把你个’”的角度探讨了“非时间性关系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本章依托《<红楼梦>中英对照》纸质版,以逐句对比原著和霍译本的方式对“过程用例事件”和“异指类形容词用例事件A’N”进行语料收集,通过《红楼梦》双语平行语料库对非对称类介词用例事件‘我把你个’进行语料检索。本章在运用定量研究法收集到的数据基础上,对例证语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旨在发现关系性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继而基于对比所得的共性和差异,从心智哲学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视角

.....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
MarkJohnson(1987)从哲学的视角探讨了心智结构的经验基础并指出,客观主义态度使语义和理性研究产生了危机,想象与理解应在语义和理性研究中占据中心地位,进而建立更为丰富的心智结构理论。人体的主体性、生理的特殊性和体认的基础性决定了涉身体验在认知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涉身性是心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想象中的两种结构——意向图式结构和比喻结构,注重认知的哲学探讨。Lakoff(1987)针对客观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观点:推理受制于人的生理基础,受制于人与外界的互动体验,客观事物唯有被感知方能生成意义,意义产生于一定环境下对一类事物的体验。是书主要探讨的是语言现象所反映的认知能力,指出范畴既不外在于思维,也非独立于客观世界,而是建基于主客观的互动;语言并非自足体系,而是客观世界、人类生理基础、认知能力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产物。

 

2.2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
文旭(2002)指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不但涉及概念内容,还涉及到识解方式。认知主体“人”并非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施动者,人类经验在话语意义建构中不可或缺。Croft和Cruse(2004)是书探讨了语言分析的概念方法,词义学研究及语法研究的认知方法,提出了卓有见地的三大假设,即:语言并非自主的认知能力;语法就是概念化;语言知识源自语言运用,系统阐述了动态意义建构论并指出,不仅语义呈现是概念结构,句法、形态和语言均是概念结构,人们生成并理解语音和话语的过程都关涉心智。王德春(2009)指出,认知是客体通过主观经验和社会实践作用于人脑而形成的能动反映,语义则是认知结果通过语言单位在人脑的反映,是为语言群体接受的语义事实,认为语言的意义从本质上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三种,并从概念化、范畴化、抽象类推、形象化、隐喻化和联想等视角进行了论述。上述语言学大师们均认同概念通过认知主体与外部世界的体验互动形成,语义体现为概念结构,语义的生成过程即概念化过程。概念化过程依赖涉身体验,涉身心智在语义的建构中有重要作用。语义基于使用,不但涉及概念内容,而且涉及识解方式。

 

第三章理论基础.............................................................................................................................26
3.1心智哲学理论...................................................................................................................26
3.2构式语法理论...................................................................................................................33
第四章心智哲学视域下用例事件S/T的生成过程与方式........................................................37
4.1用例事件S的生成过程与方式.......................................................................................37
4.2用例事件T的生成过程与方式.....................................................................................39
4.3小结...................................................................................................................................42
第五章《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43
5.1生态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43
5.2物质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57
5.3社会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76

......

 

第七章《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关系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

 

7.1过程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通过语料对比分析
可知,对于真实位移事件中的情景点位,认知主体C主要以“多重位移动词+多重位移路径”的形式进行表征,而认知主体H主要以“单一位移动词+多重位移路径”的形式加以表征,即对于真实位移事件中的情景点位,用例事件C倾向于使用动词进行标记而用例事件H倾向于使用介词进行标记。虚拟位移使用运动动词描述静止物体的空间关系(钟书能、黄瑞芳2015b)。本节通过穷尽性搜索所得的16例语料对比分析发现,认知主体C以白描或是直陈的方式对场景进行静态描写,而认知主体H则是通过客观位移动词将静态场景动态化,表征灵动新奇。通过定量研究法自建语料库,旨在发现《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名词性用例事件和关系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即回答“《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名词性用例事件和关系性用例事件共性和差异是什么”,认知主体C基于丑态和微词的物理属性,通过联想和想象,经由心智中的相似性格式塔转换,生成用例事件C“丑语”,表征了黛玉在看到有关自己的微词时如见丑态般的不适心理感受。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7.2非时间性关系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泪水本身并不具备“辛酸”的物理属性,而是曹雪芹将亲身体验和感悟融入写作过程中,彼时今日的天渊之别使他行笔至苦痛处时产生辛酸的心理感受,有感而泣。同理,日常所说的“感动的泪水”、“幸福的泪水”表征的亦是情感主体流泪时所处的心理状态。“辛酸”、“感动”、“幸福”都是情感主体的抽象心理感受,而“泪水”则是具体的外在表现。用例事件C“辛酸泪”映现了认知主体以具体指代抽象的转喻思维机制;认知主体H深谙曹雪芹的种种不易,用例事件H“hotandbittertears”保留了移就的辞格特征,以“hot”表征了眼泪的物理属性,生动呈现了情感主体(曹雪芹)痛到深处热泪盈眶的画面。眼泪略带咸味而非苦味,“bitter”表征的并非是眼泪的物理属性而是情感主体痛苦流泪时的心理感受,与用例事件C的语义指向一致。从物理属性的视角来看,话语无论是书面形式还是言谈形式,都不会有美丑之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听到关于自己的好话时,会感觉身心舒畅,如睹美物;而在听到有关自己的坏话时,会感到身心烦躁,如见丑态。认知主体H将“诋毁”解读为“恐吓”,生成用例事件H“wickedlies”,虽然保留了移就的辞格特征,但与用例事件C的语义指向存在偏离,而且与宝黛二人之间的亲厚情感不符。
语言学论文范文

......

 

第八章结语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瑰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霍译本是举世公认的传世佳译。翻译即译意,但纵览文献,对《红楼梦》及其霍译本的分析多以西方翻译理论为指导,聚焦于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探索,研究发现停留在翻译体会的感悟和经验总结的层面上,未能从更深层次的心智层面揭示《红楼梦》及其霍译本成为不朽经典的原因。具体在本研究中,“用例事件S”即“用例事件C”,“用例事件T”即“用例事件H”。“用例事件C”和“用例事件H”并非是对“原文”和“译文”简单的标签替换,而是在心智哲学理论观照下对语言表达生成过程和方式的深入探讨。关于《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名词性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本研究从文化的视角进行论述,按照奈达对文化的五种分类展开,即“生态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物质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社会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为使研究发现更系统清晰,本文将名词性用例事件从“具象”和“抽象”的视角进行了分类。“具象类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生态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物质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社会文化名词用例事件”;“抽象类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